②岁在癸丑()
③七月既望()
④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⑥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⑦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⑧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⑨如何四纪为天子()
⑩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答案
①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3时。②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③农历每月十六。④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⑤东汉皇帝汉顺帝刘保的第二个年号,这里运用了年号纪年法。⑥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⑦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⑧秋季的第三月,即农历九月。⑨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⑩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课外拓展】
10.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②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阴历每月初一称“晦”,每月最后一天称“朔”。()
③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④《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正热。()
⑤月亮的别称很多,如金乌、金蟾、玉兔、婵娟等。()
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⑦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长的时间。()
⑧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⑨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⑩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不分离。()
答案
①√②×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③√④ד表明暑气正热”应是“暑气已退”。⑤×金乌是太阳的别称。⑥√⑦×漏刻指很短的时间。⑧√⑨√⑩×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专练六:文史典故
【课内联想】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通五经,贯六艺()
③为变徵之声()
④不过数仞而下()
⑤死当结草()
⑥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⑦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⑧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答案
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②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③徵的变调,音调悲凉。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声调激愤。④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⑤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⑥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意思是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⑦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⑧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⑨庄生:庄子,庄生迷蝶的典故。望帝:相传商朝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⑩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课外拓展】
12.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作者姓名命名,如《李清照集》;以官爵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
④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⑤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⑥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苏洵的《嘉祐集》、杜牧的《樊川文集》都是以帝王年号命名的。()
⑦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⑧《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
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⑩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行书也叫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答案
①√②√③×《范文正公集》以谥号命名。
④√⑤×《乐》应该是《易》。⑥×杜牧的《樊川文集》是以地点命名的。⑦√⑧×《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⑨√⑩×楷书也叫真书。
专练七:生活文化
【课内联想】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江州司马青衫湿()
③总角之宴()
④把吴钩看了()
⑤臣请就汤镬()
⑥副有罪,当相坐()
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钟鸣鼎食之家()
⑨槌床便大怒()
⑩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答案
①粗布或粗布衣服。②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后来也指地位低下的文人。③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④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⑤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⑥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⑦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⑧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⑨古代的坐具。⑩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课外拓展】
14.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②古代平民着白衣,故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如“往来无白丁”;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③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④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⑤樽、壶、觥、筹、卮、缶,都是古代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⑥席是跪坐时用的垫子。这是由于最初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⑦在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拉车,驷就是三匹马拉车。()
⑧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⑨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古代也作为死刑的统称。()
⑩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衣裳”文化常识古代的姓名,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裳”指上身的衣服,“衣”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
答案
①√②×往来无白丁的“白丁”指没什么学问的人。③√④√⑤×筹是酒筹,不是酒器。
⑥√⑦×骖就是三匹马拉车,驷就是四匹马拉车。
⑧√⑨√⑩ד衣”和“裳”的解释颠倒了。
文化常识考前保温专项练习
(45分钟45分)
题组一对点练
注:每小题3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解析B项,“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错误;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答案B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解析A项,“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答案A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答案D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解析C项,题干中“十二天干、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二地支、十天干”。
答案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是学官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解析A项,“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答案A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次官是侍郎。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答案D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解析A项,“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答案A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末是女角,旦是男角。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C.“疏”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
D.“轩辕”即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解析A项应该是旦是女角,末是男角。
答案A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A项,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答案A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的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解析C项,“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
答案C
题组二语段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解析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故选B。
答案B
【参考译文】
郝处俊,是安州安陆人。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解析“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答案B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是乾州奉天人。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用对待师友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两道考试都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与丹阳丞刘渢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渢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解析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其他所有人的死亡。故选C。
答案C
【参考译文】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渢一向要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渢对崔慰祖说:“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文化常识古代的姓名,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