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趣谈论文“西方礼仪文化”课程

西方 文化 2023-07-01 11:04

【个人总结】

西方礼仪--趣谈论文

“西方礼仪文化”课程论文:西方礼仪趣谈关键词:西方礼仪与文化; 中西方差异; 关键词:西方礼仪与文化; 中西方差异; 民族文化为了完成这篇论文,我除了回忆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外,自然还得在网上搜索一下。老 师在布置这篇论文时就和我们说不要照抄网上的, 因为我们当的程度不够。

其实我也一直觉 得那样写论文确实没什么意思, 所以这篇论文我想按自己的意愿写, 摆脱论文格式的条条框 框, 洒脱的做真实的自己。

因此在这里我就不长篇累牍的条列西方礼仪以及中西礼仪的差异, 我只简单地叙述自己对某些礼仪和文化现象的看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也逐渐地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中西方的交流、交际越来 越频繁, 中西双方在沟通时的礼仪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人学习西方礼仪与文化是一种趋势 也是一种潮流, 就好像老外也得学习中国的礼仪和文化一样。

我不知道他们学习我国文化到 了什么地步,但是对于中国人,我觉得就算用疯狂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其实这是大家有目共 睹的。最明显的也是大家讨论的最热的话题——中国人过洋节而遗忘本国节日。政治家、教 育家、 史学家之类的人常说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的基础, 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就没有思想上 的共识,何谈凝聚。所以后来出现了一大堆的节假日——端午节、清明节……当然也是为了 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不过我想说学生很高兴, 因为有了更多的时间并且是名正言顺的出去玩。

其实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普通人,我是非常理解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西方文化的。它新奇、优 雅、时尚。虽然我常常抱怨它有那么多的规矩,但我不得不承认,正是有了那些规矩,才让 生活如此美好,准确的说是优雅。是的,通过对西方礼仪与文化了解的一步步深入,我越发 觉得西方人不是像中国人一样在过日子, 而是在享受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

也许这要追溯到 历史层面了,当然我从不觉得历史、文化、礼仪这三方可以分开各说各的。

在这里我说一些自己对某些西方礼仪和文化的看法。仅是一家之见,莫笑莫怪。一 家族称谓十分亲切在西方,在称谓方面,在家庭成员之间简述中西方姓名文化差异,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 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 辈都可以称“阿姨”,很随意。但在我们中国不行,必须要分清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 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当我在过年串亲戚时简述中西方姓名文化差异, 总要先想想应称对方什么合适, 好麻烦。

说实话, 我很羡慕西方的这种称谓方式,一家人在一起很随意很亲切,减少了许多隔阂。二 西方礼仪处处尊重个人在西方工业国家,人们大部分住在城市,彼此不相识,甚至在乡村之间也很陌生,再加 上英美等国强调个人价值至高无上,所以在西方礼仪中处处可以看到“尊重个人”的影子。

比如在寒暄时不会问及对方的隐私,常常只谈论一些中性的、抽象的问题。在餐桌上要打喷 嚏或咳嗽, 或想去洗手间, 应先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 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 咽下去再答…… 不过最让我敬佩的是西方人一般没有让酒让菜的习惯。

但在中国就不同了, 餐桌上灌酒灌菜 被认为是一种“友好”的结交方式,好像你不喝酒就是看不起敬酒的人,不愿意与他交朋友 一样。结果一顿饭局下来,几乎所有人都醉了。不知道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也能像西方人那 样文明吃饭。三 小费盛行规矩多在西方,当别人为你服务后你需要付小费,而且据说服务人员一般没有基本工资,只以1 / 1小费为生。一般小费占总费用的 15%左右,表示对服务满意。其实这些我可以接受,中国也 有小费,只不过被隐形了。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西方人付个小费还有那么多的规矩。什么坐船 或火车时应给小费,但长途汽车和飞机则不必;对搬运工应付小费,但存取行李时不必付服 务员小费;在旅馆时,对帮你提行李或打扫房间的服务员应付小费,但对柜台上的服务员则 不必;在餐馆时,对上菜上饭的服务员应给小费,但对领班服务员则不必;对理发师、美容 师应付小费, 但对售货员、 自助洗衣店的服务员则不必; 对警察、 海关检查员、 大使馆职员、 政府机关职员等公务人员绝不可付小费……不过对不能给公务人员小费我还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给小费不免有贿赂之嫌。四 人老珠黄不值钱在西方,人们认为老年人对这个社会很难有大的贡献,觉得他们已近黄昏不值钱。说实 在的,当我刚看到这个的时候十分惊讶,直问为什么。毕竟在中国,老年人是很值钱的,甚 至越老越值钱,死人比活人值钱。我觉得老年人应受到尊敬,他们幸苦了一辈子,奉献了一 辈子,在晚年,他们应享天伦之乐,并得到应有的尊重。五 优雅的用餐礼仪我一直觉得西方人用餐是在完成一件行为艺术品。

西方人在用餐时, “4M” 即 Menu: 讲究 , 精美的菜单;Mood:迷人的气氛;Music:动听的音乐;:优雅的进餐礼节。像西方 人那样吃一顿正经的优雅的西餐一直是我的梦想, 但是, 估计在食物上桌前我就已经饿死了。

说到底,优雅是因为它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什么时候吃,先吃什么,用什么吃,怎么吃以及 吃之后怎么样等都有一系列明确的繁多的礼节,仅从杯子就可看出(在西餐礼仪中,不同的 液体用不同的杯子) 。所以,优雅是要付出代价的。

由于文章篇幅的关系,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礼仪的实质就是在人际交往中, 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伦理 道德观、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导致了礼仪层面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 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 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张秋筠.商务礼仪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11. [2] 何伟祥.公关礼仪.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 董桂英.公关礼仪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 [4]佚名.西方礼仪之文化简介.个人图书馆,2006.112 / 2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 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 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 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 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 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 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 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 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 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 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 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 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 展.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 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 2000 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 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 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 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 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 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 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 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 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 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 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 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 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 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 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 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 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 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 “英雄” 。有本事, 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 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 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 ,而英美人则取其 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 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 “好斗” ,而 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 意识, 历史文化, 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 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文化冲突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 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 ,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 ,而中国人则 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 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 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 ,因此也称之为硬 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 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 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 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 ,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 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 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 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 ,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 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 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 ,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 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 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 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 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 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 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 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可见在中华民族的 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 , 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 :"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 ,人 们立足于现实人生 ,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 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 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何者为"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 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 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 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 ,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 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

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 ,因而 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 ,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 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 ,征服自然为题材 ,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 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 ,因而出现 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 念。作为 2000 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 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 ,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 。在专制社会中 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 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

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 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 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 ,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 独有的历史现象 :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 ,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 ,于是道教, 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 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 ,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 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 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 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 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 进来吗 "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

而中国以家族为本 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 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 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 ,有以孝治天 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 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 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 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 ,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 。礼义规范 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 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 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 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