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是十二地支之一,也是十二属相中兔的代称。由于古代的纪时方法是以天干地支来记时间的,因此,年、月、日、时均以天干地支来表示。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之所以地支为十二,这是古人观测太阳与月亮而得到的结果。太阳的运行规律一个周期观测下来,刚好就是一年12个月,当月亮出现12次圆缺周期之后,太阳也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这也是人们采用十二地支的原因。
后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便采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一地支对应一种动物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因此,在某个年份中对应地支是什么,就称是什么年,比如、2023年天干地支是癸卯,地支是卯天干地支怎么表示时间,因此也称“兔年”。
由于地支是十二,正好对应十二个月和十二时辰,因此,地支在月份和时辰上是固定的。月份对应十二地支即:一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已、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戍、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虎头牛尾。
十二地支对应时辰来说,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虽然十二地支对应的月和时是固定的,但日子却不固定,一个月30天,因此,十二地支在月份中出现的次数却不一样,最少的出现二次,最多的出现三次。“三月无三卯,田家米不饱”这句老话中的“三卯”就是指三个卯(兔)日,意思就是说,如果三月份里没有三个卯日出现,种田的人家的谷物就有可能歉收。古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古人认为,十二地支中的每个地支都有着不同的属性,比如、二月份为卯月、属木,正是春季木的力量,而到了三月份是辰月、属土,是四季交替之月。辰月就是春木不断被消耗、夏火不断生长变强的一个月,到立夏节气,夏季火气显现,春木开始隐藏。
农历三月(辰月)之前是卯月,之后是巳月。巳月属火,是夏季的第一个月,所以辰月就是大地上春季卯木向初夏巳火转变的月份。按照五行生克来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相生。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辰月里卯木就像一堆木头,燃烧自己为巳火提供能量。卯木不断燃烧、消耗,巳火就不断生长天干地支怎么表示时间,不断变强。辰月里每经过一个卯日,木的力量就减弱几分,火的力量就增强几分。
如果三月有三个卯日,就代表卯木要被消耗得更快,火的力量增长的也就更顺利。如果这个月只有两个卯日,那就代表卯木的能量消耗比较慢,夏季的力量增长不顺。相对来说天气回温也慢,降雨也不正常。因此,也就有了“三月无三卯,田家米不饱”的说法。
这也是古人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根据五行阴阳相生相克,通过观测而总结出来的,当然,也并不可能完全正确。今年的农历三月份,也就是辰月有两个卯日,一个是三月初八的乙卯日,一个是12天以后的三月二十丁卯日。据古籍也有这样的说法,“三月无三卯,田家米不饱,三月里要有三个卯日,若无三个卯日,年岁必荒歉”。这将预示着今年夏季来得不太顺利,温度回升慢、降雨也比较少,会影响到田中庄稼的收成。
毕竟古代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庄稼能否丰收全靠降水多少,天气干旱降雨少就会直接影响田中庄稼的收成。不过,在发展中的今天,降雨少已影响不了庄稼的收成,现在水利设施齐全,在很大程度上,降水少更有利于农业丰收,最少可以及时浇灌同时也免除了一些因降雨带来的大风天气忧虑。对此,大家是不是也这样认为的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