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复写错别字这个情况,其实有时候,还真不能怪孩子粗心不认真,而是他们本身对字词的含义理解不透彻,就很容易搞混、写错。
近些天我家孩子在用这套《少儿说文解字》,一边认字,一边深入拆解了很多字,算是很好的补充复习。
如果把汉字的造字渊源、规律、演变了解得系统全面,不仅孩子的字词基础能掌握扎实,对大语文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少儿说文解字(全6册)赠汉字趣味游戏卡
适合年龄:5岁以上
这套书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习的需要,专门给孩子写的,帮助孩子系统了解、掌握、学透这些汉字。率先上市的第一辑中,共6本书,包含了1737个字。
这套书的主编张一清老师,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风云会》《奇妙的汉字》文化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成语大全封口,比这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真实身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专家之一。
因为多年一直从事汉字教育,所以张老师在节目当评委的时候,总是能准确预测选手会在哪里出错,一语成谶,因此有了“谶哥”的雅号。说实话,这样一位编教材、上电视、给全国老师出考题的专家,既有权威性,又有知名度,还能踏踏实实沉下来,为孩子创作,真是非常难得!
另外两位作者,富丽和陈菲,也都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专家,长期从事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工作,参与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的研制和起草,以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国民语言教育大纲研制”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重要规范和项目。
据了解,三位作者对每一个字的来龙去脉都进行了大量考证、研究,从策划到成书,花费了5年多的时间,千锤百炼,力求将更准确的汉字知识传递给读者,也避免一些对汉字不正确的解读“谬种流传”,因为意义重大,还入选了“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
(封面有“国家出版基金”字样)
现在语文书都是部编版了,对,就是人教版。不管语文书,还是语文考试,都是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语文新课标”)来的,“课标”中,对于汉字的掌握,有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会写。
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会写。
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第四学段(7—9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课标”还专门列出了一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一共3500个汉字!咱们这个第一辑就是1737个字,占了整整一半!
来来来,我们找了一些易错字,赶紧对号入座看看吧!
比如:一年级的“展”:
二年级的“式”:
三年级的“染”:
四年级的“卑”:
五年级的“炭”:
如果这套书孩子都啃明白了,还需要担心他们“士”“土”不分、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横少一横,以及错字别字吗?
等等,这里有个小问题,各位知道什么是错字、什么是别字吗?
别举手了,答案到书中去找吧!
为什么这本书让小编这么激动?因为这是继1800多年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之后,又一套对现行常用汉字逐一从源头以及发展演变进行讲解的普及性读物。它系统解答了:
常用汉字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一个字为什么这样写是对的,那样写就是错的?
每个汉字有哪些含义和读音?怎么写?怎么用?
汉字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这套书不仅讲了汉字造字的由来,更系统梳理了汉字音、形、义的演变,生动展示了每个汉字的源流演变。
别的书在讲解汉字的源流演变时,大多数侧重于形式,即字形,而忽略了音形义的完整性。
这套书在讲解每个字的时候,作者从造字的本义入手,首先分析这个字的形体,指出字的本义,进而分析每个汉字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此外,书里不仅讲了汉字的由来,更梳理了音形义的变化,尤其是字义的变化,生动展示了汉字的源流演变,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及发展规律。
比如元字:
(由书稿画出的汉字思维导图)
让我们跟着这套书,一起感受一下汉字应该怎样学吧!
回到字源:让孩子知道,汉字来源于生活
学习汉字不能死记硬背,要回到字源,这已经是语文老师们的共识。汉字的诞生,根植于生活所需,记录着古人对自然万物、衣食住行乃至自我的观察和发现……
古人看到群山连绵,画下
、
,这便是“山”和“丘”,还细致地体现了两者的区别——“山”大“丘”小,“山”山峰多,“丘”山峰少。
古人打扫卫生,于是画下了
,这便是“帚”,是不是非常像一把扫帚?
古人发现婴幼儿的头骨没有完全闭合,也就是有“囟门”,于是画下
,所以“儿”上面是不封口的。
这些字就是“象形字”,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后来,象形字不够用了,又出现了“指事字”和“会意字”。比如“本”指树根,“末”指树梢,所以都是在树上做标记。
而“一个人”靠着“树”休息,就是“休”。
还有,“不”+“正”就是“歪”,不“上”不“下”就是“卡”住了……
“指事字”和“会意字”能表达的还是有限成语大全封口,于是古人为了表达更多的意思,创造出了“形声字”,也就是一部分表声音,一部分表意义的字。比如“把、湖、跑、苇、梨、……
总之,每个汉字的诞生,都充满智慧,透过它们,能和古人对话。所以真正地学习汉字,要先带着汉字回到日常生活,和汉字交贴心的朋友。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写错别字
孩子学汉字很头疼的一点就是写错别字。很多时候与其让孩子抄写十遍二十遍,不如从根上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写。
比如:
“厌”从前的写法由“犬”“肉”“甘”三部分组成,表示狗叼着一大块肉,已经吃饱、满足。所以,“厌”起初的意思是“吃饱”。
记住这个字和“犬”有关,就不会少写一点了。
再比如到底是“名列前茅”还是“名列前矛”呢?这得看出处: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军队行军时,前哨如遇敌情,就会按照约定举起茅草预警,所以后来就用“名列前茅”表示名次在前面。
只要记住这个成语的由来和“茅草”有关,就不会错写成“名列前矛”了。
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在学一个字的时候最好把这个字的所有意思都理解,哪怕不能完全记住,也要有个大致印象,因为字的含义之间常常是有关联的,一起学便于联想记忆。同时也可以借此顺便复习或者预习一些古文中的名句,这样举一反三,既学会了字,也积累了词句,还能成体系。
因此,在学一个字的时候最好把这个字的所有意思都理解,哪怕不能完全记住,也要有个大致印象,因为字的含义之间常常是有关联的,一起学便于联想记忆。同时也可以借此顺便复习或者预习一些古文中的名句,这样举一反三,既学会了字,也积累了词句,还能成体系。
比如“苟”字,这是个四年级的生字,孩子在课文中学到的是“一丝不苟”,但同时,“苟”在古文中还有“姑且”“如果”的含义,可以一并了解,书中举的例子像《陈情表》《史记·陈涉世家》,也都是今后语文学习中会遇到的名篇。
说了这么多,似乎都跟功课有关,但实际上,汉字不仅是考点、是工具,更是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每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古人的风俗、习惯、思想、智慧,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
了解汉字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会汉字、用好汉字的层面,就太可惜了。其实,汉字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入口”,透过汉字,孩子可以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品读文化,乃至修养品行。
比如,“夫”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如下图所示。下部是“大”,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的形象;“大”上面有一小横,表示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合在一起,指的是成年男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是成年的标志,一般要举行“束发加冠”仪式,把头发用簪子盘成发髻,戴上帽子,“夫”的字形刚好反映了这种传统。
而“匹夫有责”中的“夫”,用的正是它最初的意思,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在古诗文中,常常可以见到“姓氏+ 夫子”的形式,表示对男子的尊称,比如“孔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这又体现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思想。
话说回来,还是回到了语文学习。作者在讲“夫”的时候还特意举了课文中的例子:
“夫”还可以读成fú,一般出现在古文中,用于指代人或事物,或者表示某种语气。前者如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后者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
“夫”字虽然只有一页,但满满都是知识点!
在小编看来,这既是一套专业实用的汉字学习书,又是一套轻松又厚重的传统文化入门书,不但孩子们适合看,我们做家长的,看完都会收获满满?
团 购 信 息
团品:《少儿说文解字》(全6册)
附赠:汉字趣味游戏卡
原价:238.8元
团购价:155元
《少儿说文解字(全6册)》详解3500个常用汉字的源流演变,探索5
¥155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