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海洋民俗文化:海草房的饮食习俗
青岛天后宫,即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烟台渔灯节盛况
胶东半岛是指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的一部分,海岸线全长超过1800千米,行政区域包括青岛市、烟台市和威海市。胶东人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海洋经验,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胶东半岛海洋民俗文化。
饮食习俗
胶东半岛海产资源丰富,饮食上注重海味与自然鲜味,形成了“鲜、咸、香”的饮食特点。在胶东半岛,几乎是“无鱼不成席”。海鱼,烹饪方法多样,可以清蒸、油焖、汆鱼丸,或者做成咸鱼干、鱼肉水饺等。胶东半岛还有鱼锅片片、蜢子虾酱、炸蛎黄、蓬莱小面、八仙宴、葱烧海参、油焖大虾等特色饮食。其中,葱烧海参、油焖大虾是经典鲁菜。
胶州半岛形成了许多与鱼有关的俗规,比如过年过节要吃鱼;春节时用面粉做鱼形的面鱼,寓意为“年年有余”;宴席中鱼头指向最尊贵的客人;喜筵、寿筵等以加吉鱼(真鲷)为上等,取其“吉祥如意”之意;在谷雨前后鲅鱼上市时,女婿要给岳父大人送几条新鲜的大鲅鱼,让老人品尝鲜鲅鱼的美味,所谓“鲅鱼跳,丈人笑”。青岛人“吃蛤蜊,哈啤酒”的饮食习俗,已经成为具有地方标志的饮食特色。
特色民居
胶东半岛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多雪的气候特点,造就了海草房这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它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既冬暖夏凉又坚固耐用。海草房民居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珍贵的建筑历史遗产,也是整个胶东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
语言习俗和行为禁忌
胶东渔民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不少禁忌,比如出海最怕船翻人亡,所以吃鱼时翻面说“划过来”而非“翻过来”; 称“帆”为“篷”;不能说“完”而要说“满”;向碗里盛饭要说“装饭”,因为“盛”与“沉”发音接近;渔家的锅、碗、盆、勺不能扣放,因为意有翻船之兆;吃饭时不能把筷子放在碗上;渔民在行船中不能将手背在身后,因“背”和“顺”相悖……以上各种“讲究”,均表达了胶东渔民们心中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信仰习俗
妈祖信仰在胶东半岛影响深远。每逢节日和出海前,渔民们都要摆设供品、焚香烧纸,以祈求海神妈祖的庇佑。
烟台长岛显应宫已有88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修建最早、影响最广的妈祖庙,与福建湄州岛妈祖庙并称妈祖“南北祖庭”;烟台蓬莱阁天后宫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海神妈祖庙之一。
青岛的妈祖信仰始于北宋,现存较好的有青岛天后宫、即墨金口天后宫、沙子口天后宫等,其中青岛天后宫是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禁忌 民俗,也是青岛市的地标式建筑之一。青岛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已有500多年历史,是青岛市区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民俗文化庙会,它以妈祖信仰为依托的祭祀习俗,寄托了渔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新时代赋予了庙会新的内涵和特征,庙会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人们敬高香、祈福祉、猜灯迷、吃糖人、听大戏,庆祝新年的到来。
龙王信仰习俗在胶东半岛也普遍盛行。龙王庙始建于唐朝,在胶东各地均有,渔民向龙王祈求平安出海、满舱而归。但很多龙王庙随时代变迁已被毁坏,仅少数保存较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蓬莱阁龙王宫至今还在接纳四海宾客。青岛天井山龙王庙、威海靖子龙王庙也保存较好。2009 年重建的荣成院夼龙王庙成为我国沿海规模最大的龙王庙禁忌 民俗,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
节日庆典习俗
胶东半岛的海洋节日庆典习俗起源于渔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很多已传承几百年。
随着时代变迁,海洋节庆的意义逐渐由原来的祭祀神仙保平安的期望心理,进入到庆祝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娱乐心理,比较有名的节庆有青岛天后宫庙会、田横祭海节、沙子口祭海节、蓬莱天后宫庙会、长岛妈祖文化节、烟台渔灯节、荣成国际渔民节、荣成开洋谢洋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丰富了海洋民俗文化内涵,提升了胶东半岛的海洋文化影响力,也增强了海洋经济活力。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供稿)
声明:本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文仅用于分享传播,如侵自删!胶东五市协同发展,共筑美好家园——魅力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