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堂: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

百家争鸣 儒家 2023-08-15 08:06

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

百家争鸣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顾名思义说的是发表意见,今天指的是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辩,形成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以及各家族之间百花争艳的局面。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儒、道之争,等等,就是在一家之中,内部也有不同派别的争论。《庄子·天下篇》言:

“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及思想_先秦诸子百家中_诸子百家先秦

一语道出百家争鸣之状态。百家争鸣的前期,主要是儒墨两家显学相互攻击和辩难。到中期,则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都非常活跃,你来我往,争论不休。“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刘知几《史通·言语》。

到战国末期,则出现了百川归流的趋势,参与争鸣的主要是儒、法两家,并出现综合和杂取各种学派观点的杂家。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殃及各家各派。然而,秦享国之日短,仅二世而亡,百家争鸣的余韵存至西汉,黄老之学、杂家之学在西汉初期仍有重要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乃至现在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及思想_诸子百家先秦_先秦诸子百家中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的活跃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是独树一帜,绝无仅有。百家争鸣登上历史舞台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政治因素

新出现的地主阶级和传统的奴隶主阶级的对抗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百家争鸣。这段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时期,这期间各个国家的新兴的地主阶级积极的参与变法活动,而奴隶主阶级处于被动地位来应对这个局面。两个阶级都急迫需要舆论上和思想上的认同支持,他们需要知识渊博的学者做他们的顾问并为他们出谋划策,确保在最大程度上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代表着各个利益阶层的思想开始出现。这是造成百家争鸣的重要因素。

经济因素

春秋战国铁器的广泛应用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瓦解。经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广泛的使用铁器,战国后期也经开始使用 V型铁铧犁,用牛耕田,这些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劳动力,从而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先期条件。这个时期开始大兴水利,开凿了邗沟、 鸿沟、 郑国渠等著名的运河和水渠。 秦国李冰父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有时间去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同样为百家争鸣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及思想_诸子百家先秦_先秦诸子百家中

科技因素

在这个时期,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如天文学、数学、农学、自然哲学等均有很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天文学方面,战国时代已经使用了四分历,大约在战国的末期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见解,并且出现了有关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

楚国人甘德写了《天文星占》,魏国人石申写了《星占》,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数学方面,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十进法和画直角和圆的工具,春秋末期《孙子兵法》 里已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的《荀子. 大略》 等书中记载了乘法九九表。

后期墨家的《墨经》 中提到了几何学中的点、 线、面、 圆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农学方面,成书于公元前 2 3 9 年的《吕氏春秋》一书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 四篇论文是专讲农业的。自然哲学方面,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已将阴阳概念和五行观念结合起来,用阴阳来统帅五行, 试图用阴阳五行对自然界和社会作统一的解释。

这时期也有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说明世界本原的观点, 比如 《管子. 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先秦早期就出现天圆地方说,齐国人邹衍提出了九大州的地理学说,这一学说扩大了人们的眼界,是人类在对世界地理的认识的一大进步。

文化因素

“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这正说明了当时“天子失宫,学在四夷”的社会背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扩散到社会下层,致使“私学博兴”。

各学术团体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士”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栖”,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先秦诸子百家中_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及思想_诸子百家先秦

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演变及其影响

儒家

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由孔子所创立,“儒”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儒 家 ,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春秋》、《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 ,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主张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 和 “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孔子去世后,儒学与墨学并为当时的“显学”。战国时,儒家又分化为诸多支派,“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儒家诸派中,以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最富有思想性,影响也最大。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逐渐被神圣化、绝对化,在中国历史中,既有着艰难的系统有序的发展,更有着泰山压顶般的僵滞。然而,经过几千年的筛选修补,儒家思想不失为祖国传统思想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诸子百家中_诸子百家先秦_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及思想

道家

道家又称“道德家”。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杨朱,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谓而致”。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仅次于儒家。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而有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但对统治者、知识分子和下层社会影响经久不衰。

许多有作为的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都曾专门给《道德经》作注。此外,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糅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墨家

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学派之一,在当时和儒家一起并称先秦时代的两大“显学”,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墨家因创始人是墨翟,世称墨子,故而这一学派被称为墨家学派。墨家代表著作是《墨子》,由墨子的弟子根据授课笔记编撰而成。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账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墨翟死后,墨家分裂为三派,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动于战国中后期。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主张多有继承,是谓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及思想_先秦诸子百家中_诸子百家先秦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儒、墨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显学”,法家则在政治上独步天下。而在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李斯、韩非等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法家学派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认为发展农业生产,国家才能有足够的粮食布帛,人民才能富裕起来;重视战争,军队才能强大,才能争霸于天下。政治上,法家认为“时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而主张锐意改革。思想和教育方面,法家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就政治层面而言,远较其他各家的影响大。在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革新中法家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学术界也成为战国时的显学。秦始皇君臣崇尚法家,正是用法家学说为指导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使法家思想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西汉武帝尊儒以后,法家的影响逐渐势微,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家就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但法家学说仍然或隐或显地发挥着作用。历代统治者多数采用“霸王道杂之”即外儒内法、儒法并用的统治方法。

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及思想_先秦诸子百家中_诸子百家先秦

兵家

兵家是先秦、汉初主要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一词最早见于《孙子兵法·始计篇》:“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兵家将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决策的整体,同时注重战争的主观指导,特别是计谋的使用。

他们总结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贵胜、不贵久”、“兵贵其和,和则一心”、“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等作战思想和作战规律。

兵家的鼻祖是孙武,兵家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其中以孙武的《孙子兵法》影响最大,是兵家学说的重要著作。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军事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在中国军事哲学思想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名家

名家是先秦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名家”。名家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颇有贡献。

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名家代表人物是:邓析子、尹文子、公孙龙、黄公、毛公等,《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家《邓析》、《尹文子》、《公孙龙子》、《成公生》、《惠子》、《黄公》、《毛公》。唯《公孙龙子》尚存残本,其他亡佚或伪作。名家活跃当时,曾先后与墨、儒、道、阴阳诸学派展开论辩,使百家争鸣更具有思辩意义,但对后世的影响远不及其他诸家。随着秦朝的统一,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了,名家学派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销声匿迹。

先秦诸子百家中_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及思想_诸子百家先秦

阴阳家

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战国时,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西汉史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阴阳家代表人物有公梼生、公孙发、南公等人,但以邹衍最为著名。《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作为理论学派,汉武帝尊儒后,阴阳家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多衍为方士方术,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消失。

纵横家

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古代,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纵”指“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横”指“连横”,即一强连一弱以破获众弱,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横家的宗师是鬼谷子,其他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范雎等人,纵横家曾有著作“十二家,百七篇”,今皆已亡佚。纵横家文献今存《鬼谷子》、《战国策》。在诸子百家中,纵横家可以说是最积极入世的一家。他们极富进取精神,从产生之初就积极干预社会政治生活,参与百家争鸣,活跃于战国舞台,其思想和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纵横家的外交政治思想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国人往往用“折冲樽俎”这个成语作为“外交政治”的代词。

农家

农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农家学派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他们主张推行耕战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农家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

史传农家著作有《神农》、《野老》、《宰氏》、《董安国》、《尹都尉》、,《赵氏》、等,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农家历史资料虽少,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无不重农抑商,以农立国,无疑契合了农家的主张和思想。

杂家

杂家是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以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为代表,而著作以其招集门客所集《吕氏春秋》、《淮南子》为代表,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诸子百家先秦,略显庞杂。

杂家是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而得名。可以说,杂家的出现,既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又是诸子百家的相互影响与趋向融合的结果。

先秦诸子百家中_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及思想_诸子百家先秦

总结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为后续中国提供了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权谋的、军事的、技艺的思想范式、制度模式,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品格。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诸子百家先秦,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百家争鸣时期诸子对天地万物、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思考和认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国学复兴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当下,诸子思想无不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