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的感觉:古代哲学思想的脉络与脉络脉络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战,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史上的蔚为大观。

这些思想至今仍旧滋养着国人。而它们的来源是什么,一直众说纷纭,缺少系统分析。近日读书看到一些观点,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不妨分享给大家。

(一)

先秦诸子百家之思想,世人多数以为偏重于哲学层面,殊不知其学术来源有二:其一是由古代宗教哲学中孕育而出,偏重玄学层面,其二是从政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偏重于社会层面。

古代哲学思想,大抵脉络如下:

第一,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分男女,故而有阴阳之别;

第二,人类造物,材质无怪乎金木水火土五种,故而诞生五行学说;

第三,阴阳五行,总归还是太多,万物生于一,这个“一”有人叫做“气”,有人称“太极”;

第四,自然之力,不可抵抗,只能顺而为之,所以“道法自然”;

第五,天地循环,福祸相依,所以知白守黑,知雄守雌,抱残守缺;

第六,参悟天地至理,便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所以由现实中的阴阳五行而总结出哲学上的“归一”,由“道生一,一生万物”比对万物衍生演变的道理,最后人类格物致知,从繁杂乱象中重新体会独特的“一”,这形成了哲学上的闭环。

然而先秦诸子百家,亦不缺乏脱胎于政治社会实践中的思想,尽管略有争议,还是大体总结如下:

其一诸子百家中哪家思想最激进,道家思想源于游牧喜好侵略的社会逆反心态;

其二,墨家思想脱胎于夏朝社会的实践;

其三,儒家思想源于西周的政治经验,阴阳家与之类似;

其四,法家思想最新,在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形势下应运而生。

(二)

为何说道家源于游牧好侵略的逆反思想呢?

《道德经》五千言,其中不提“男女”,只提“雄雌牝牡”,如“知其雄,守其雌”,“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而雄雌牝牡,游牧民族常见也;道家讲究“逍遥游”,自由自在,纵横驰骋,这种天性只有游牧民族才天生具备,可为佐证。

世人多以“黄老”并称,黄指“黄帝”,老即“老子”,黄帝部落,相较炎帝部落,本来就偏重游牧。炎帝又名神农氏,可知炎帝更为注重农耕。黄帝部落既然注重游牧,自然带有彪悍好侵略的秉性。武力过刚则易折,所以教导“守柔”,此道家之精义也。

由此可知道家思想,与游牧习俗多少脱不开干系。

为何说墨家思想起源于夏朝实践呢?

墨家“贵俭”,“节用”,“尚贤”,“兼爱”,“非攻”,夏朝有水灾之患,大禹治水十三年未归家,可知水患破坏力之大。既有水患,民生自然困苦,肯定比不上殷商、周朝的生活水平,因此夏朝讲究节俭。

既要治水,自然要用“贤臣”,大禹的父亲采用“堵”水之法而获罪,大禹采用“疏”水之法而大治,大禹不因为罪人之子而牵连,这便是“尚贤”。大禹治水,需要疏通河流,这就需要众人合力,那便是“兼爱”。

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的体现_诸子百家中哪家思想最激进

另外,墨家也相信鬼神,而夏朝时代较早,带有原始迷信,应该是对墨家有所启发。

(三)

儒家源于西周,这个容易理解。

儒家的实际创始人应该是周公,周武王分封诸侯,而周公制“礼乐”,使得诸侯各得其位。到了春秋,“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所以孔夫子总结周公学说形成“儒学”。儒学的政治理想中,有一条就是讲究王道,恢复礼乐。

具体学说上,儒家有“通三统”的说法诸子百家中哪家思想最激进,就是政权继承者要合理对待前朝子民,参考的就是周朝专门对殷商后人分封。

儒家要义,大致如下:

其一,个人理智上,讲究“中庸”,欲不可纵,所以要用“乐”来陶冶情操;

其二,处事上,要有规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三,义利之辨,义在利先,义重于利。

而这些要义,在春秋战国时代受到非常大的挑战,诸侯对天子无礼,个人私欲膨胀,凡事以武力、利益为先,而不顾道义。儒家以恢复周制为政治追求,与之相反的则是法家。

法家关注社会变革,认为在战国时代,只有顺应潮流才能生存,他们的主张如下:

其一,裁汰贵族,铲除传统封建势力,激发底层潜力;

其二,富国强兵,凝聚国力,以适应国家斗争需要。

治民谓之“法”,御下谓之“术”,军权谓之“势”,这正是法家“法、术、势”三要。法家讲究变法以适应客观需要,反对因循守旧。

战国大争之世,列国变法以图强,前有魏国李悝、吴起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一霸。之后齐国变法、韩国变法,皆使得国力大增。而最为成功者,当属秦国商鞅变法,奠定一统天下之根基。

法家之学,应对大争之世而诞生,又反过来促进大争之世归于一统,整体上是求新求变的,“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这样导致法家有个缺陷,就是不同时代要“更法”,否则就容易反噬。例如秦国依靠战时法治一统天下,没有及时“更法”,导致民怨沸腾,迅速灭亡。

(四)

诸子百家,争鸣过后,法家暂时胜出,一统天下。然天下形势已变,一统之后,天下需要休养生息,法家没有及时更新,于是在表面上退出舞台中央。

道家取而代之,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官府对于民间不过多干涉,社会得以恢复发展。而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秩序架构,儒学逐渐真正地走向历史舞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

然而儒学成为“官学”、“显学”以后,与名利关联过甚,研究儒学的人把儒家思想当作敲门砖,儒家学术因此而僵化,遭到不少人反对。

于是魏晋时期,玄学诞生,玄学本身是儒家参照道家部分思想发展而来,其核心是《道德经》和《周易》。“正始之音”,“竹林七贤”等人本身是儒者,却以玄学闻名天下。

玄学是儒家研究底层原理的一派,与拘泥事迹的一派相对立。后人批评玄学为“空谈”,从根子上就偏了。你可以说这些研究玄学的人避世,但玄学本身属于儒学的变种,是儒学的基础理论。

再到后来,佛学兴起,儒学在宋代也以理学重生,明代又有“心学”问世,自此之后儒释道合流,逐渐形成当今中国人熟悉的思想流派。

这些便是诸子百家演变至今的脉络,也是中国人为什么成为中国人的一些思考。未来主流思想必然还会演变,但上述这些思想早已化为深厚的文化土壤,而中国人正汲取着它们的营养成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