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届的浙江学生常开玩笑说:“我们都是小白鼠。”
浙江新高考改革下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已经迈入了大学的校门。在他们面前是象牙塔里的新生活,在他们身后的莘莘学子,正迎着考验张开双臂。
当然,这已经不仅仅是浙江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自2014年国发〔2014〕35号《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出台以来,超过20个省市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
◆◆◆
逃离物理:理想与现实的针锋相对
这一轮高考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在于“3+3”的“必考+选考”模式。除了必考的“语数外”,另外3门计入高考总分的科目,由学生根据意愿自由选择。
此番被称为“打破文理分科”的高考改革,按照政策制定者的设想,在实行“7选3”的浙江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多35种选择方式,在实行“6选3”的省市则意味着最多20种选择方式。
由于科目选择变得更加灵活,为了避免不同学科评分标准的差异,新高考的第二个核心举措即“标准分制”或“等级制”,即根据学生实考分的排名来折算成计入高考的总分,或折算为供高校录取参考的等级。
◆ 博弈之下的田忌赛马
刚刚参加完17年浙江高考的J同学笑谈,说得过分一点,考多少分可能不取决于你的掌握程度,而取决于参加考试的学霸有多少,学渣又有多少?
在选科和赋分制下,为了进入理想的大学,“田忌赛马”的策略几乎无可避免。
根据浙江大学的老师提供的数据,2011年浙江省26.1万考生中考物理的有16万。2017年总考生人数变化不大,但选考物理的人数低于9万,远低于其他科目。预计2018年物理考生只有5-6万。
今年9月末,随着2017年下半年浙江“学考”、“选考”报名现场确认结束,一则“全省30万考生选考物理已不足3万”的假新闻引起2018、2019届家长恐慌。
国庆节后,教育主管机关及时进行了辟谣并公布了相关数据:2017年下半年学考选考报名的26.4万余人中,其中7.4万余人选考物理,与上一届同期数据(2016年10月选考物理人数为8.1万余人)仅减少了7000余人。
但物理选考人数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 学生、学校也正在分流
浙江第一次学业考后的统计表明,一所高中选考物理的学生比例大致与学校的优秀程度成正比,中学越好,选考物理学生比例越高。
在杭州市第二中学2017届的13个班中,2个竞赛班要求学生全部选择理化生三科,2个实验班中要求学生必选物理、化学两门课,4个平行班中要求学生至少选一门理科。
在杭州市学军中学2017届的12个班中,2个竞赛班要求学生全部选择理化生,其余10个平行班中,有3个理化生班、2个理化地班、1个理化历班,其余班级不对选科进行要求。
浙江省柯桥中学2017届则由2个实验班和其他平行班组成,其中一个实验班要求选理化生,另一个实验班要求选政史地,其他班级不做要求。
2017年高考就有这样的情况,浙江较差中学学生怕选物理,中等高中学生少选物理,好高中约占30%左右,而省重点名校选考物理的比例要高很多。
家长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选考某个科目的学生数量越少,要进入1%、3%甚至前6%的难度就会越大。何况还存在越好越选,越差越不选的现象。
一些来自浙江的一线教师也表达了对“7选3”模式下的“驱逐效应”现象的担忧,在优生遍布的物理选考中,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赋分制下无法获得更高的分数,只得转向地理、化学等选考人数更多的科目。随着选考人数的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使人数进一步萎缩。
◆◆◆
有的科目就是简单、省事、好拿分
有论者提出:“如今新高考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来源于一个站不住脚假设——理化生政史地(技),从学生备考考试的角度,应当是无差异的。如果是,那么不管‘几选几’,甚至‘只选一科去考’,都不会导致失衡的结果。”
但是各个科目之间,真的没差异吗?
◆曾经文理科的田忌赛马,都忘了么?
很多任课老师或学生不愿意承认的一点,不同科目的学习难度就是不一样的。
在2007年以前,广东省实行的“3+1+X”的高考模式,就曾出现学生纷纷放弃物理、化学,转向政治、历史、生物等学起来更简单、考试难度更小的科目。
在文理分科的模式下,许多省份成绩突出的学生能学理科就不学文科。文理分科在一些省份变成了数学物理的“逆向选择”,相当比例的文科生并不是因为对政史地感兴趣,而是为了逃离理数和物理,才选择了文科。
陕西和四川的一些重点高中,会鼓励“语数外突出,政史地不差”的学生选择文科,确保学生能进入顶尖名校,回避理科顶尖学生的激烈竞争。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田忌赛马”?
◆不同科目中,学生分数分布也不同
对顶尖学生来说,是物理化学容易拿高分甚至满分,还是政治历史容易拿高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2017年,除贵州外,全国卷地区的理科最高分,则显著高于文科最高分。顶尖理科学生的理综分数能达到280分、290分的高度,相比之下高考综合改革还是文史类,文综只能望洋兴叹。
这是顶尖学生在科目拿分上的表现,但是普通同学呢?
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文科的科目,拿个差不多的分数,还是有保障的,这不像理科,如果没学明白,那分数真的可以很低很低。
这意味着,不同科目考生的分数分布就不一致。
对于顶尖同学,可能理化这样的科目,更容易拿到高分,在赋分制或者等级制度下,也更轻松拿到高赋分和高等级,他们会更倾向选择这些科目;
对于一般同学来说,选择就显得很重要,选择政治历史这样中等水平不容易拉开差距的科目,就能让他们在赋分制的情况下,拿到差不多的分数。
◆ “3+3”已成定局,非原始分制走向何方?
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合理的,毕竟每个同学的兴趣不同,有选择毕竟是好事。
但是配合“3+3”模式的计分方式究竟该是“赋分制(标准分制)”还是“等级制”?
截止到2017年9月,已公布的各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湖南、山东、陕西、黑龙江、吉林、福建、江西、贵州等省份,“6选3”科目需参加“等级制考试”;河北和四川则采取了“按等级赋分”的方式。
以参加考试的学生整体成绩为样本计算百分比,势必会受到样本分布的影响,包括考生人数和考生水平分布、试卷难度和区分度。
如今的浙江新高考的赋分制、抑或上海新高考的等级赋分制,都暂时无法解决单个科目中考生“逆向选择”的问题。
此前的江苏高考也曾经采用完全的等级制。2008年江苏高考经历10年来第5次重大改革,采取“3+3”的方式,按百分比打等级,并且要求物理、历史必选一门。物理成为必选后,又导致选考化学的人数大幅下降。
对于经历了前前后后16年5次高考改革的江苏而言,在此番《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文件中,对6选3如何计入高考总成绩,是按等级还是按分数,目前尚未定论。
◆◆◆
被忽略的转机:多元录取机制
在国务院的《实施意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一项中,共提及2项改革措施,分别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其中“改革考试科目设置”的内容已呈现在如今我们所见的浙江新高考之中。
被多数人忽略的“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即“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实际上更为关键。
2014年9月公布的浙政发〔2014〕37号《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在《试点方案》中提到了几项关键的工作原则,包括:“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
“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往往沦为论者抨击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话柄,以现实的个例来断定新高考“南辕北辙”。但多数人往往忽视了摆在这半句话之前的这段“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即“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在《试点方案》中,“三位一体”招生是“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相信对浙江16、17届考生和上海17届顶尖考生来说,对“三位一体”这个词绝不陌生。
按照《试点方案》的要求,目前有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浙江省内高校高考综合改革还是文史类,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共8所知名高校在浙江开展三位一体招生。(以下分别简称“北大”、“清华”、“复旦”、“上交”、“中科大”、“浙大”、“国科大”、“港中文”。)
为什么是这些学校开展三位一体?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2017年5月,报名多所重点高校三位一体的学生均应要求填写了不同高校间的录取顺序,俨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批次。
从2017届的最终录取情况来看,三位一体招生已成为顶尖名校的重要录取途径。
2017年北大在浙江共录取200余人,仅12人通过普通一段平行志愿录取;2017年清华在浙江共录取150人,仅15人通过普通一段平行志愿录取:
在2017年,复旦三位一体录取200人,录取人数占在浙江招生总人数的2/3。浙大三位一体实际录取人数为655人,约占浙大在浙江录取总人数的1/3。
上交三位一体实际录取200人,其普通一段平行志愿招生计划数仅为27人(含医学部9人)。中科大三位一体实际录取100人,占中科大在浙江录取总人数超过2/3,扣除掉保送和自主招生的学生,普通一段平行志愿招生计划数仅为15人。
其他浙江省内高校的三位一体,更是如火如荼地展开。
按照《试点方案》的规划,三位一体综合招生正是新高考改革中重要而不可忽略的一环。任何忽略三位一体的有关新高考的论述,都是片面的。
◆◆◆
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新高考改革后出现的选课失衡、分段密集、尖子生难脱颖而出的问题,在重点高校三位一体招生之下,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
◆高校:不选物理,读什么理工科?
传统高考模式下,根据清华本科生招生网上公布的清华大学2014年招生计划(不包括其他特殊类别招生),理工类招生人数达1599人,而文史类招生人数仅为133人。
传统高考下如此,新高考下亦然,只不过转化为对学生选考科目的要求。
以清华“2017年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为例:选考科目包含物理,则几乎能选择所有专业,仅有经管、人文科学试验班、法学、新闻、美院的专业,不限选考科目。
与之相比,北大要求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须选择物理或历史中的一门;复旦则要求报考经管专业的学生,必须选择物理或化学中的一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招生专业中,多数专业要求必选物理或至少在物理化学中选择一门,仅有法学、经管、语言类专业等传统人文社科专业不限选考科目。
当然,不可忽视:越是顶尖的院校,对选考科目要求越严,越是招生实力弱的院校,则对选考科目越是不加限制。
将目光聚焦于三位一体招生,高校对选考专业的限制更加严苛。
清华三位一体的招生计划为105人,其中2个专业组共80个招生指标要求选考物理,化学专业组15个招生指标要求选考化学,仅10个招生指标不限制专业:
北大三位一体虽然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更多元化,但在考试科目中,除语文数学英语之外,要求学生在物理和历史当中必选一门参加测试。这意味着没有过硬物理历史基础的学生也只能折戟笔试。
复旦三位一体亦作出和北大类似的要求,在招生简章中明确理工和医学组必测物理,文史组必测历史。
上交的三位一体则要求报考理科、工科、经管类、医学专业的学生必测物理,且占到了招生计划的90%以上。
中科大三位一体则更加强硬,要求所有报考的学生必须选考物理,且在综合分数计算中直接加大高考数学、物理成绩的比重(调整后高考数学满分225分,选考物理满分150分,其他科目不变),在笔试中仅测试数学物理两科。
这意味着,如果学生希望进入清北复交科等顶尖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医学专业、甚至部分经管类专业,作为尖子生就必须选考物理。对其他偏文科的学生来说,往往需要面对历史的校测考核。
◆被稀释的750分,高校自主考核崛起
2017年清北在浙江录取的27人当中,选考考了300分的学生比比皆是。然而在通过清北三位一体正式录取的学生中,甚至出现了数学单科不足110分的学生。
高考的750分,正在被稀释。(注意,也只是这些高校稀释,并不是所有高校)
2017年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在浙江的三位一体招生,按照高考成绩占60%、高校考核成绩(以下简称“校测”)占30%、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的方式计算综合成绩,并根据综合成绩决定录取与否。
与之相对,中科大在浙江的三位一体招生,则按照高考成绩(其中数学、物理折合为1.5倍,即数学折合满分225分,物理折合满分150分,其他科目分数不变)占50%、高校考核成绩占40%、学业水平考试占10%的方式计算综合成绩。
在三位一体的综合成绩核算方式中,满分750分的高考分数折算后分值更低,使得高考分数分差的权重被削弱,而区分度更大的校测则承担了选拔学生的职能。
按清北三位一体的折算方式,每12.5分的高考分数折合成1分的综合成绩,即便是选考总分极度密集的顶尖分段,难度大于高考的校测也能够轻松筛选出不同的学生。赋分制导致的分数过密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校测成绩,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 三位一体:综合生拼竞赛,竞赛生拼综合
清北复交浙科六校的三位一体的选拔标准是非常明确的,即面向的是综合优秀的学生,审核标准即年级排名(包括已公布的选考成绩)。
这意味着竞赛生要通过三位一体初审,必须提高综合排名。
例如在2017年入围复旦三位一体的614人中,竞赛生的比例约为3%。即便在校测非常重视数学物理的上交、中科大三位一体中,考虑到数物竞赛生的优势极大,但最终入围的竞赛生比例也未超过10%。
相比之下,通过浙大、上交、中科大自主招生初审的学生中,竞赛省一等奖的比例在90%以上。复旦自招初审通过人数不多,且包括部分无需竞赛奖项的文科生(博雅杯)。
换言之,三位一体就不是一个专为竞赛生准备的路径。
三位一体就是高考的配套政策。
但是,通过三位一体初审后,17年除浙大三一免笔试外,清北复交科等顶尖高校的校测均达到自主招生难度(清华三位一体笔试就与清华领军计划、清华自主招生是同一组卷)。
这意味着,即便学生通过出色的综合成绩通过了三位一体的初审,要在校测中从浙江顶尖学生中脱颖而出,势必需要学习竞赛或自主招生等超纲内容。
◆◆◆
大分流下的不同出路
回到国务院《实施意见》和浙江省《试点方案》中,重新理解“多元录取机制”作为新高考改革的关键部分,就能够重新理解新高考改革的深意。
把目光聚拢在当下,新高考模式所构建的多元选拔机制之中,实质上,是在进行不同水平同学的分流。
回顾在浙江开展三位一体的学校,哪些学校?清北复浙交科顶尖名校,浙江本地普通高校。中间水平的大量学校,武大、华科、厦大等等均未进入三位一体范围。
直白说,3+3加上赋分制,没拉开的是顶尖名校学生和本省普通学校学生。
◆顶尖学生之路
对有志于冲击清北复交浙科等顶尖高校的学生,拉不开差距的选考已不是唯一战场,除竞赛保送、签约之外,三位一体已成必经之路。
在选科上,偏理选物理,偏文选历史。
选物理在招生名额上更占优势。完全回避高校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在招生录取上举步维艰。这一点,浙江省内许多重点高中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在规划上,不管学生是否希望通过竞赛取得保送、签约、降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竞赛、自主招生等超纲内容的学习,才能在三位一体校测、自主招生笔试中取得优势。
并且,高校举办的各种营(包括清华暑期学校、北大优秀中学生暑期学堂、北大12个专业暑期课堂、各种竞赛营和金秋营、清华文科营和工科营、交大致远营),如有机会参加,请务必全力以赴。
当然,保持出色的年级排名,在选考、学考中取得好成绩,都已不必多言。
◆普通学生之路
对普通学生而言,新高考仍然是不得不全力面对的一条赛道。
在现有的招生制度之下,如果不是对某个科目或大学的某个专业有特别的偏好,根据选考科目的学习难度和考试难度去决定选考科目,仍然是明智的决策。
不可否认的是,物理科目对理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对大学理科专业、工科专业的基础性作用。但如果现有的面向普通学生的招生录取机制未能跟上改革的脚步,在不具备实力的情况下盲目投身竞争激烈的科目,就必然需要承担较大风险。
换言之,对这部分学生而言,“田忌赛马”的策略亦无可厚非。
唯有期待新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不同中学的策略
对关注清北复交浙科等名校录取人数的中学而言:
第一,了解并普及三位一体政策。三位一体的政策尽管在细微处仍然有变化,但大方向仍然是确定的。学校层面应当把握住政策的大方向,同时必须向老师、家长、学生进行普及,才能在推进策略时做到上下一心。
第二,有条件的,组织竞赛学习。浙江是竞赛强省,除了竞赛生争取保送、签约、自招资格外,其它学生也应当在高一、高二时适当地学习竞赛知识,不为拼省一,只为在各种营和三位一体校测中取得优势,提前获得资格或认定。
第三,了解高校其他招生政策。高校官方举办的各种夏令营、秋令营、冬令营,不仅是对学生来说一次额外的机会,也是高中证明自己实力的一次机会。许多高中正是在这样半年一次的校际比拼中崛起,最终形成“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即便暂时落后的中学,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诸如北大12个专业暑期课堂(学科营)、清华标准化学术能力测试等范围更大的机会的存在,及时了解政策并向学生普及,积极应对考验,把握关键机会。
对关注学生整体录取情况的中学而言,则应当帮助学生合理规划选考科目。对冲击清北复交浙科等名校的学生,必须将三位一体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对冲击其他高校的学生,应当根据学生各科目优劣势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意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
结语:新高考改革下的大分流
无论是国务院《实施意见》中确定的“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抑或浙江省《试点方案》中的“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结合浙江省、上海市2017届考生录取情况,不难发现:新高考模式下,顶尖学生和普通学生间的大分流。
即便新高考选科和赋分制导致顶尖学生间的差距难以体现,但由于重点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的推进,使得顶尖学生的选拔机制与普通学生区别开来。更符合学生难度水平和更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借助选拔机制,反作用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学习。
即便是普通学生,也能够通过看似“无意”实则“必然”的“田忌赛马”策略,自发与顶尖学生走向不同的选拔机制。事实上也缓和了长久以来,“减负”和“培优”间的固有矛盾。
目前,只有浙江省内高校,以及清北复交浙科、国科大、港中文共8所知名高校在浙江开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全国范围内的综合评价,尚有北大博雅计划、清华领军计划、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外语专业综合评价。不仅如此,在许多尚未推行新高考的省份,已有高校在本省开展了综合评价招生。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更符合教育本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录取机制,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相信,本轮的高考改革,在尝试中,其实正越来越明朗。
大分流下,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