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豆瓣评分高达9分《功勋》幕后有哪些故事?

王小平 呦呦 2023-08-28 14:00

电视剧《功勋》正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四大卫视,以及优酷、爱奇艺、腾讯三大视频平台播出。由《李延年》《于敏》《申纪兰》《孙家栋》《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8个单元剧组成的《功勋》,讲述的是8位功勋人物——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

自9月26日开播以来,《功勋》从播出体量、主创阵容、品质内容、出圈传播等方方面面都迅速呈现出“剧王来了”的阵势,跻身观众的追剧片单,10月2日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分。

《功勋》幕后有哪些故事?让我们听听总导演同时又是《屠呦呦的礼物》单元导演的郑晓龙,郑晓龙的妻子、屠呦呦单元的编剧王小平和主演们怎么说。

总导演郑晓龙:拍功勋们的高光时刻

2019年10月,广电总局相关领导约郑晓龙开会,表示:总局准备给8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英模人物拍摄系列剧,每个人5集,总共40集,希望郑晓龙来担任总导演操刀创作。以前从没有拍过主旋律题材、也没什么思想准备的郑晓龙直接问:为什么找我来拍?得到的回答是:《功勋》不仅要拍出英模的事迹和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老百姓爱看。你拍的剧老百姓爱看,就这个原因。

“这让我压力特别大。”郑晓龙说。一是因为他对几位功勋人物了解不深。二是因为他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领导近30年,也抓过一些任务性的主旋律创作,真正让他满意的不多。三是英模事迹是真人真事,创作空间有限。“所以我当时表态说:这事我不敢应承,我最怕的就是领导一下个任务就拍胸脯说保证完成。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了解一下关于功勋人物的情况。”通过回去看资料,郑晓龙慢慢被8位功勋人物的事迹感动了,不自觉有了创作热情,甚至对某些人物产生创作的构思。这时候,他才答应接受任务。

篇幅所限,《功勋》的创作维度定格在不拍长篇人物传记,而是发掘每位英模的“高光时刻”:“要找到他们最宝贵的、最闪光的地方,浓墨重彩去写他们成为功勋人物的过程及原因,包括写他们的精神、境界和他们的努力。”虽然拍过不少家喻户晓的作品,但对郑晓龙来说,那些剧大多是虚构的故事功勋于敏人物传记,而《功勋》最大不同在于真人真事,不能天马行空,必须准确表达。

选择8个单元的导演和编剧时,郑晓龙特意兼顾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就是希望各自发挥优势,把《功勋》8个单元拍出不同的样式,给观众新鲜感。

而风格统一的问题则是郑晓龙额外的功课:除了统一的片头,他格外强调在现实主义风格上的统一,与各单元主创在这一点上反复沟通。“要准确地还原那个时代,就是你的镜头、你的组织、你的内容,包括画字报,都要还原那个时代的样子,别弄错了。比如看剧本的时候我看到有的写着,‘1968年一辆吉普车开过来,从上面下来一个上校军官’。我一看这就不对,因为1965年就换装了,部队全部换成了只有干部服和士兵服两种,军官里头已经没有军衔了,你怎么上来就看出是一个上校军官呢……”郑晓龙透露,这类问题在剧中是“零容忍”,后期发现会被打回修改甚至重拍。

编剧王小平:写屠呦呦弥补对母亲的“愧疚”

至于为何在8位功勋人物中选择拍屠呦呦?用郑晓龙的话说,不是自己选的,是爱人王小平选的。王小平的母亲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创始人之一,一直搞医药研究,工作单位当年也是523工程的协作研究单位,做青蒿素结构。王小平从小在中国科学院长大,对知识分子、科学家特别熟悉。她说:“从小他们把我拉到物理所去,天天看着离心机、冰箱,看着天平;把小孩落在幼儿园忘记接,也是我小时候的遭遇,这就是科研工作者带小孩的状态,他们专注到经常让人觉得不是好妈妈或者好妻子,高度专注就是生活常态……”

除了天然的亲切,王小平写屠呦呦还带着对母亲的一种“愧疚”:《功勋》筹备那年功勋于敏人物传记,母亲去世。母亲过世之前曾问女儿,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剧本却没有写科学家?王小平回答:“你们的生活百姓不感兴趣,因为你们的人生太平淡、太无趣了,天天重复同样的事情。”缺乏情节冲突虽然是戏剧表现上的巨大困难,但王小平定下这个题目时仿佛还了母亲的心愿。

不过,在郑晓龙看来,用电视剧表现屠呦呦虽然有难度,但幸运的是,屠呦呦非常有个性。“从我们跟她周边人物接触,发现她不喜欢搞人际关系,不喜欢热闹的环境,关注点就是在工作上。甚至当时采访她的同事,说请你们说一下屠呦呦的爱好,喜欢唱歌吗?跳舞吗?打毛衣吗?看电影吗?或者什么?她们都摇头,没有。那她喜欢什么?喜欢做实验!她的这种专注和对工作的投入成了她的一个特点,观众将来看到这个单元时会觉得屠呦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或者贤妻良母,但她是有独特记忆点的人。这给了我们创作空间。”

演员雷佳音:“倾尽所有”演于敏

在《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中,雷佳音塑造“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

在敦煌市的开机仪式上,导演沈严眼中满含热泪:“五十多年前,有一群挺牛的中国人,为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不受欺负,干了一件挺牛的事儿。”

“想把这些事情讲给更多的国人听”,是导演沈严的创作初心,而对于内容定位,他希望以写实之法呈现人物鲜活的一生。“我特别不希望把片子拍成伟人传记。”于是,主创们认真研读纪录片等资料、拜访于敏先生的家人、采访他的同事和学生,一点点构筑起剧本里那个生动的“于敏”形象。

总是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头发杂乱无章地“团”在脑袋顶上,因为遭到揉拽而张牙舞爪,脸上也时常因过少的“关照”而胡茬横生,心思不多但装满了科学理论。这便是雷佳音塑造的于敏。这位已经接近“不惑之年”的男演员,走着一条厚积薄发的路线。短短几年内,从《我的前半生》中的“渣男”陈俊生、《白鹿原》有勇有谋的共产党员陆兆鹏,再到《长安十二时辰》中面悍心暖的大唐士兵张小敬,雷佳音“招无定式”,塑造的角色千人千面,有过硬的演技加身,他的身上似乎有着天然的“观众缘”。

然而对于雷佳音来说,演绎“于敏”这个角色,仍让他遇到了不小的难题与压力。“我以前演的大多数是虚构的人物,而于敏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在充分了解于敏先生的事迹后,他愈加肃然、满怀敬畏,“要让他的同事们一看就能说,‘呦,这就是于敏老师当时的样子’,我做不到。”于是雷佳音干脆卸下了包袱,只当作是完成最普通、最日常的任务,“演一个好看的故事,就够了。我演于敏,可能会有不足。但是我已经倾其所有了。”

演员周迅:“灵魂出窍”饰演屠呦呦

当初曾有网络传闻屠呦呦亲自邀请周迅来扮演她。郑晓龙澄清说,事实上屠呦呦常年专注科研,开始根本不知周迅何许人也。郑晓龙透露,关于功勋人物演员的选择,广电总局确定了四个标准:第一德艺双馨,第二形神兼备,第三演技高超,第四要功勋人物本人同意。在提供了周迅作为人选之后,不看影视剧的屠呦呦并不认识周迅,但她女儿给母亲“普及”了周迅的演技和作品,得到了屠呦呦的认可。

周迅本人对屠呦呦的创作欲望特别强,甚至连剧本都没有看就同意下来。王小平笑说,给周迅打邀约电话时,周迅特意问屠呦呦戴不戴眼镜,“前几天刚梦到要演一个戴眼镜的角色”。郑晓龙和王小平都认为,周迅演屠呦呦除了她本身的塑造能力,在性格上二人也有很多相近之处。比如,周迅也不喜欢热闹,不善于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等,看过剧本之后,周迅曾表示“很多地方我跟屠老师特别像”。

《屠呦呦的礼物》单元,王小平认为周迅最终的演绎“出乎意料的好”,甚至主创们在看完成片后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选周迅是不是会造成一个极大的遗憾。王小平说,周迅进入剧组后仿佛变成了屠呦呦,包括走路,步伐很大,还突然驼背了,书包永远在手腕上挎着不背着。这是她大量研究屠呦呦影像资料后揣摩出的改变,“这个人有点‘灵魂出窍’了”。(杨文杰)(杨文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