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美好的一天》(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是一部被内地观众极度低估的影片。该片入选了2019年《时代周刊》年度十佳电影之一。影片在IMDB上拿到了7.4分,MTC给出了80的高分;烂番茄上一片“红”,新鲜度95%,观众得分92%。
这部西方观众一致好评的影片,却在国内豆瓣网上遭遇“差评”,得分仅维持在6.7分,有部分观众认为影片非常无趣,角色“圣人”光环太重,甚至有人认为影片导演的生涯恐因该片而终结。
在执导该片之前,女导演玛丽埃尔·海勒有过两部不错的作品《你能原谅我吗》和《少女日记》,并因此积累了不错的口碑。所以,这次能邀请到汤姆·汉克斯这样的顶级卡司出演其新作。
玛丽埃尔·海勒再次“剑走偏锋”,没有按照惯用的人物纪录片模式来建构影片,而是在人物设计和叙事策略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以“旁击侧敲”的方式来呈现主角不易被察觉到的性格部分。
讲述影片之前,必须提及“核心”人物弗雷德·罗杰斯对于美国观众的重要意义。对于这段历史的陌生,是国内影迷无法对影片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文化隔阂成为了观影门槛,导致评分出现偏差。
影片围绕美国著名电视人弗雷德·罗杰斯展开,他是儿童电视之父,改变了美国电视业的服务意识,被誉为“除上帝外最完美的男人”。罗杰斯进入电视行业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是他对孩子们感到担忧;其次是他非常讨厌电视机。
“我进入电视是因为我讨厌它,但是我认为有一些方法,可以使用这种神奇的工具来培养那些会观看和聆听的人。”
因此,他制作一档叫做《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的儿童类节目。电视中,他会以一位好邻居的形象,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和主题,让孩子们无差别地了解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并不总是一个友善的地方,我们迟早要告诉孩子这一现实”,他承担着成年人对孩子们应尽的责任,并且把来自世界的善意传递给下一代。
60年代的美国深陷越战,嬉皮文化盛行,电视上充斥着低俗的广告和夸大的暴力,儿童在没有家长看护的情况下,极为容易被电视文化影响。为此,罗杰斯精心设计了节目方式,以“邻家大叔”的形象和口吻引导孩子理解社会文化。比如当时肯迪尼被刺杀后引发了全社会恐慌,但很少有人顾忌到小孩们的感受。
罗杰斯破天荒的在一档儿童节目中谈及总统被刺杀,不断引导议题,突出爱与奉献,安抚了不少处于恐慌中的儿童。另外,罗杰斯非常注重节目氛围和设计感,除了场景布置有家的感觉,还利用大量木偶营造出童话的氛围。罗杰斯认为,对于孩子而言,从木偶口中说出的话,要比从自己口中说出更有感染力。所以木偶戏成为电视节目的标志性演出方式。
在节目里,求知欲特别强的丹尼斯老虎会引发议题,而天鹅妈妈,猴子姨妈,女性主持人奥黛丽则负责解答一切。值得一提的是,在33年的主持生涯里,罗杰斯只穿一套衣服、只是变换颜色。而且始终保持着143斤的体重,以惊人的毅力和责任心成为美国几代人的“代理老爸”、最受人尊敬的电视人。
罗杰斯获奖无数,包括四个艾美奖,一个国家电视艺术和科学学院奖,1997年获得艾美奖终身成就奖,1999年他选入电视名人堂,2002年由总统亲自授予自由勋章。没有主持人比他更了解儿童,也没人比他更明白作为成年人和电视人的责任。
罗杰斯在几代美国人眼中,就是一位“完美”的圣人。但在影片中,他遇到了一位喜欢“挑刺”,挖掘人物负面新闻的调查记者Lloyd。Lloyd“奉命”去采访罗杰斯,写一段只需要400字的赞美短文,但随着两人的深入沟通,400字的短文最后变成了洋洋洒洒的万字长文,两人都向对方敞开了心扉,观众“罕见”地看到了罗杰斯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邻里美好的一天》最为精妙的地方在于人物设计和切入角度。通常人物传记片都会以主角作为视角,通过他与旁人的接触,剖析其真实内心,从一个又一个抉择中看到他的本我一面。
但该片却大胆地将男主角以及主观视角放在了记者Lloyd身上,让观众通过他去间接了解罗杰斯。Lloyd的人设非常有趣。他是一位有着原生家庭问题的中年人。刚刚有了孩子,但因为与自己的父亲长期不和,导致他不能很好的处理新生儿带来的各种问题,自己与妻子的关系也渐生隔阂。
在罗杰斯眼里,Lloyd的内心住着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他是从小失去关爱的一类人的典型代表,正是罗杰斯希望通过节目,避免儿童成长为像Lloyd一样的“巨婴”式成人。
Lloyd的问题在于无法释怀他与父亲的关系,所以这样严重影响到了他与自己儿子的未来,要让他始终无法在家中营造一个有爱的亲密关系。Lloyd一次次去到片场,罗杰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甚至有一段戏里,Lloyd梦到自己成为了木偶剧的一员,变成了节目中需要被引导的孩子。
所以胖子人物传记图片,影片并不需要大量去拍摄节目本身,当观众目睹Lloyd的内心转折后,就能明白罗杰斯节目的力量和初衷。另外,Lloyd虽然有儿童时代留下的心理创伤,但他早已是成年人,且有着不错的职业素养,他多次以专业的手段采访罗杰斯,其实也撼动了对方“完人”的人设。
比如当Lloyd带有讽刺意味,以激将法的方式询问罗杰斯和他孩子们的关系时,观众能够明显感受到罗杰斯的情绪变化,从一贯的随和,到为了掩饰失败而迸发的愤怒,以及最后的失落和遗憾。
作为一个儿童电视主持人,其实他同样需要处理自己孩子们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电视上的那一套,对他自己的孩子也许并没有多大用处,甚至会适得其反。罗杰斯30多年来保持体重的秘诀就是游泳。媒体不断神话他的毅力,但当镜头对准罗杰斯游泳完毕之后的孤寂和疲惫时,你才明白圣人的不易与苦楚。
影片最意味深长的地方在片尾。“老好人”罗杰斯在无人时终于宣泄了情绪,他愤怒地敲响了钢琴的低音键,厚重的声响在片场久久回荡,但很快罗杰斯就调整了状态,弹起了柔和的曲调。
这就是他被压抑的,不被关注的真实状态,偶尔的不和谐音调只能偷偷发出,顷刻间就要求自己“旧调重弹”胖子人物传记图片,回到那个人人见了都感到可爱可亲的“老父亲”人设。有观众质疑Lloyd凭什么能得到罗杰斯的赏识,其实影片中非常清楚地提及过。在一次采访中,Lloyd直接问他是否因为电视人设而感到疲惫,他第一个看到了片场之外,真实的一面。
罗杰斯可以发光发热,阳光普照他人的未来,但很少有人在意过,持续发光的他,是否也会有疲惫,是否需要有人照亮他,一扫那些不被人注意的阴影。
其实,罗杰斯同样有个不开心、不光明的童年,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才励志,不让其他孩子重蹈他的覆辙。他修复了其他人的问题,但他的问题有谁能来修复呢?在圣人光环下,他的渴望和需求甚至被否认,他是“除上帝外最完美的男人”,所以唯一能安慰他的只有上帝了吧。
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和痛苦的答案啊。如果你能再往深处想想,也许Lloyd就是罗杰斯幻想出来的,需要被拯救的自我。通过拯救Lloyd,完成自救,整个故事似乎又多了不少悲凉。
故事的魅力,剧本的结构,就藏在救与被救之中,我们或隔岸观火,或深陷其中,这大概就是玛丽埃尔·海勒想要达成的目的和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