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牛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是吃苦耐劳的符号,高尚无私的象征,任劳任怨的代名词,“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无数文人墨客曾盛赞牛的美好,究竟牛有何独特之处,引得古代名人竞折腰?
一.农为牛本,有功于世
《史记》有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牛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畜力,一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肉乳供食用外,不仅广泛运用于农耕和运输,也用于皮革业,兵器制造,药材等。
1. 农耕砥柱
古代中国汉族原先是以人力耒耜耕田,中国古代关于“耒”和“耜”的记载有很多,如《礼记》中:“天子亲载耒耜”,《后汉书》“耒其柄,耜其刀”等。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巨变,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使得用力少而得谷多。
同时古代牛耕也在不断改进,战国时,耕犁还只能破土,到汉代便新增了犁壁,可以翻转土块。汉武帝时,牛耕更大范围推广,东汉出现了可用一头牛拉挽的短辕犁,牛耕效率再次实现巨大飞跃。
自此,农耕技术愈加精进,功能多元,并适应多种土地情况,助力古代农业生产,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作物质量大大提升。
2. 出行助手
《尚书》有记,姝土商人“肇牵车牛,远服贾”,而从考古发掘看来,商代肯定已用马拉车。《诗经小雅》提到“我任我辇,我车我牛”说明牛作为畜力使用周公解梦骑在牛身上,在西周时也应是拉车。
春秋时,牛车多为家境贫寒士子的出行工具,最为有名的骑牛爱好者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大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他曾担任周朝王室史官,管理图书文献,奇珍异宝,因而他得以博览群书,汲取各类藏书之精华,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具一格的道家思想,对之后中国的文人士子们产生深刻影响。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大学者,在乱世之中,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政治抱负。老子崇尚无为而治,他游历各国,却未曾得到诸侯们的青睐,没能成为在朝堂之上大展身手的治世名臣,但他却依然淡泊洒脱,过上了修史悟道,品味人生的逍遥生活。
相传老子好骑青牛,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宋代晁补之所绘的一幅《老子骑牛图》。
一人一牛出险关,画中老子面带微笑,身着长袍,山路崎岖,好似老子的求真之路,艰难险阻。但老子却依然是怡然自得,甘之如饴,尽管陪伴他的只有一头青牛,但这头牛躯体强壮,神态倔强,牛劲无穷,是老子的云游伴侣,更是老子的精神写照。
3. 战场利器
除了能作为农耕和出行的工具,牛在古代也曾在战场大展身手。战国时,齐国将领田单就曾巧用火牛阵战术大破燕军。
他趁着夜色,找来数千头牛,在牛角上系上锋利兵刃,在牛尾上束苇灌上油,用火点燃,与五千勇士紧随牛群之后冲杀,燕军被吓得魂灰魄散,最后落败。
田单于国家危难之际,智出奇计,挽大厦之将倾,让齐国百姓慢慢开始相信,他们不会就此亡国,激发百姓斗志,而牛也从此一战成名。
无独有偶,东汉光武帝刘秀也曾骑牛征战沙场,《后汉书》中记载“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刘秀起兵之初,家无余财,兵微将寡,装备十分寒酸,虽为义军首领,却连战马都买不起,每逢上阵杀敌之时,刘秀就以一头黄牛作为坐骑,以壮声威。
后来攻克新野县,缴获敌兵战马,刘秀这才有了马骑。虽没有良马利器,刘秀却依然凭借自身胆识谋略,聚起一方人才,与各方势力周旋搏斗,逐鹿中原,成功建立东汉,开光武中兴之世。
可见无数英雄曾在战场中用牛谱写过一曲曲胜利之歌,牛亦见证了无数帝王将相成王败寇的历史性时刻,不可不谓特别。
二.挥鞭策牛,天下治平
在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周公解梦骑在牛身上,牛的形象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出现,或是猎物标记或是图腾信仰,并在不断发展中衍生出多种与牛相关的各类艺术形象。
1. 文人雅趣
在唐代时便出现了大量以牛耕为题材的创作的田园诗,如盛唐诗人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这首诗可谓称作王维最经典的田园古诗,其中对于田园风光的描绘可与陶潜笔下悠远惬意的世外仙境桃花源媲美,开篇便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夕阳西下,牛羊成群的田园牧歌图,景色甚美。
而其中牛的意象也不容忽视,牛,忠厚老实,力大无穷,勤劳肯干,这些美好品质何尝不体现在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身上,所以王维才会对牛有如此精美细致的描述,因为牛代表着诗人心中对无数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刻苦耕耘的歌颂赞美。
再如晚唐诗人颜仁郁所作的《农家》“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诗人通过描写牛过度耕耘而无力前行,以牛喻人,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的反讽批判。
宋代时,风俗画鼎盛,田园牧歌式的“牧牛图”大行其道,富庶的社会以及牧牛风俗的盛行为“牧牛图”的行程提供了条件,画面多描绘具有恬静娴雅,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是宋代经济繁荣,农业发展的诗意化表达。
而宋元交替之际,虽社会富足,却也动荡不安,此时画家们画牛便不再简单表达对耕作艰辛的体会了,更包含了画家自身的处世之思。至元时异族统治,导致汉人生活遭压迫,因而画家们绘牛多为表达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牛耕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避世观念以及入仕无门的无可奈何。
2. 皇权教具
除了文人墨客,名士大家对牛情有独钟,古时中央政府也对牛十分青睐。
唐代时官方对于牛耕的大力推崇及普遍应用,使牛的形象俨然成为一种符号,不仅代表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更推动其成为百姓信仰,牛逐渐成为皇权的教化工具。
宋元时出现了“耕织图”来使百姓重农劝桑。耕织图最早见于南宋画家楼璹笔下,此时江南经济已颇为发达,不同于以往牛耕图中黄牛形象,此图中多绘南方所特有的水牛,耕作更为细致。
耕织图的创作是利用图画记录来表达皇帝对农民稼穑艰辛的理解,以及劳动人民的关心重视,这是中国传统的农桑绘画的用意之一,此外通过描绘农民的安居乐业,显示治理有方,天下治平。
三.牛转新机,四海丰稔
随着古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牛的艺术形象也更加世俗化,形势更加丰富多样,逐渐变成一种喜闻乐见的民俗图案。
1. 市井喜好
明清之际便有许多民间歌谣传颂,如民间流传的《农家月令》“立春喂耕牛,雨水摅粪土。”
牛已经不再限于壁画以及纸本绘画之中,它的载体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面向普罗大众。牛文化在历代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众多农俗活动,如唐宋时期“立春鞭土牛”这一民俗活动,即将耕牛牵至门前由专人进行鞭打,策励人们一年之始要勤于农事,是“催耕之意”。
而南方苏州桃花坞出现春牛图,刻画繁缛,内容丰富,多侧重于表现赐福发财,寓意吉祥之意,北方所刻印的春牛图则较为简单,风格质朴,更具世俗化。
2. 美好祈愿
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牛为有福之物,不仅在祭祀时频繁使用牛作为祭品,更是将其作为开年福物。
每年立春日都有“鞭牛迎春”这一活动,《周礼月令》中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立春鞭牛,策牛奋进,意图在新的一年里能再接再厉,辛勤耕作,以求四海丰稔,国泰民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自白,亦是屈原,狄仁杰,寇准,司马光等等自古以来无数忠义爱民,竭力为百姓奉献不求功名的中华民族的脊梁的生动写照!
结语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牛对中国历史发展意义非凡,更对各朝代的人们意义非凡,它是农耕时的中流砥柱,是出行时的得力助手,是战场厮杀的制胜奇兵、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象征、士大夫文人墨客田园牧歌的寄托、中央政府重农劝桑的工具,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深刻美好的情感寄托。
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被不同人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它是泱泱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中国古代辉煌农耕文化的贡献者。
参考文献:
《史记》
《礼记》
《后汉书》
《尚书》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