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号周五,诗词大家徐晋如先生和家长小朋友一起,在秦汉胡同国学书院分享感受了诗词的韵律及吟唱声情之美。
声声吟唱的诗词,句句的经典故事,在冬至的前夕收获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私塾课堂。
小朋友和家长签到上课。
教育的真正目是人格的完善,更高一层的是君子的培养。
孔子说,不学诗无语言。传统的学习都会从学诗开始,因为学诗就是人性的完善。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
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而孩子是最有动人情感去表达的,真实可爱。
诗是感情的凝聚:离别时写你的悲哀,欢聚时写你的快乐。“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总之,徐老师深信,历经千百年淘拣的中国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的长河,品察生命本真的况味。
那小朋友想学诗,就要知道格律。
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创作规范,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现代人最难理解和掌握的是平仄。
古代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除平是平声外,其他三个都是仄声。而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和古代的四声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古今声调的转换规律大体可以总结为“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
简单地说,今天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可以较有把握地判定为古代的仄声声律启蒙紫微课堂,而第一声和第二声里面混了大量古代的入声字,判断平仄就比较困难了。如何识别入声字呢?如果你的方言是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湘语(新派湘语)、闽语、客家语、赣语中的一种,那么你可以通过方言很容易地辨别入声字,入声字的标志就是以[-t][-k][-p]三个辅音中的一个结尾。
格律诗的平仄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如果上联出字是平声,下联对字必须是仄声。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声律启蒙》,被称作最美音韵的国学经典佳作。里面的句子从单字对到十一字对,基本上把中文的各种平仄、押韵、对仗都用到了。
徐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以明代国子监官音吟唱了《声律启蒙》里面的经典对。古朴的音律中,小朋友和家长唱着并聆听着汉语诗词的平仄声情之美。
格律,让诗有了规矩,但诗也是情感的自由表达,那在表情情感时候,格律的规则会不会成为阻碍呢?这两者之间是否会有冲突呢?该怎么调和呢?
古人并不是平白无故设置了格律来束缚诗人,这样设置的原理可以用《宋书·谢灵运传论》的一段话来解释:“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平声高昂,仄声低沉,两者协调搭配,能使诗句具有音乐般的旋律。
格律不仅可以增强诗歌音乐性,对于表情达意是有帮助的,而不是阻碍。
以杜甫诗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国破”是仄声,后接两个平声字,所以“国破”二字显得格外沉重有力。下句同理,前后三个平声,故“草木”二字得以突出,京城的荒凉破败之感一下子就营造出来了。杜诗能有沉郁顿挫的效果,与平仄的交错密不可分。
古人创造格律,就是为了赋予诗歌更加和谐、稳定的节奏,而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
格律从南朝到唐代,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才定型,其中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它为诗歌提供了一种更完善、更精致的形式,同时也为不会写诗的人提供了一条捷径:如果不懂得把控诗的节奏,那就照着格律写。
而之所以在学习前期觉得格律的规则是情感表达的阻碍,是自己积累的词汇,典故知识不够多,造成的表达困扰,而不是因为格律的阻碍。
诗词的古今读音大不同,徐老师是怎么找到参考的读音吟唱标准的呢?
我们做学术研究,都会说到文献,而文献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
大部分的人只注重文献中的“文”—— 写在竹简、古籍上的文字,但是忽略了文献中的“献”—— 口头相传的一种文化记录方式,像京剧,昆曲中的曲谱,就是一代代的人口耳相传下来的。而今天以明代国子监官音的吟唱音律,是一代代的文人头口相传下来的。
《声律启蒙》,被称作最美音韵的国学经典佳作,里面古今不同的读音很多,但却一直没有被纠正,以现在的读音究竟领略不到诗词的音律声情之美。
秦汉胡同联合徐老师等对传统文化深耕细作的学者,为《声律启蒙》配音声律启蒙紫微课堂,以最考究的古代音律做成配套的吟唱音频,让孩子学会用古人的声韵诵念一首诗,离传统更近一步。
《声律启蒙》配套音频即将上线
敬请期待
自蹒跚学步,慢慢前行
孩子们的第一本诗集《蹒跚集》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