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所处的那个时代距今有八千年,也有的说一万年,处在旧石器的晚期,精细磨制的石器——比如说石刀、石铲、石镰、石针等等,开始出现。
人们用火焚烧一片林地荒滩,在焚烧后的土地上用石刀挖出小小的浅窝,埋上种子;或者直接将种子撒在焚烧过的土地上,等待着秋天的收获——这就是常说的“刀耕火种”。
由于播种与收获的中间没有精细的田间管理,土地表层的肥力在连续播种后渐渐缺失,往往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如果遇上天灾,则颗粒无收。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耕种一两年之后就会换一块未开垦的荒地再次刀耕火种,原先耕种过的土地人为的荒芜,这种耕种方式叫撂荒制。为了生存,部落常常迁徙。
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的介绍
伏羲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中华人文始祖,是三皇之一。关于三皇,有好几个版本,不管哪个版本,都有伏羲和神农。
伏羲大约生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旧石器晚期,姓风,所以风姓也就成为了百家姓中的第一姓。传说伏羲的母亲因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而感孕,古人传说或神话,从表面上似乎不可理解,但背后往往隐含着特殊的意义。
伏羲母亲踩脚印而感应怀孕,表面是不可理解,但实际这个现象反映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没有固定家庭,都是群居群婚,“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义》)是普遍现象。
传说伏羲是人首蛇身,这个也不可理解,实际是反映当时的蛇图腾。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的处境很艰难,于是产生各种动物崇拜,如蛇、鳄鱼、鹰、熊、乌龟、狐狸等等。
伏羲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为了兼顾各个部落的图腾信仰,非常智慧地集成出一个综合性的图腾,这就是“龙”。
龙集合了蛇、鱼、马、鹿、鸡等诸多动物特点,从而稳定了各部落之间的关系。从此,龙就成为了华夏各民族共同尊奉的图腾,华夏人民也因此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
龙
伏羲有一个比伏羲自己还厉害的妹妹,这就是同样也是中华人文始祖级的人物—女娲,有的版本就把女娲也列为“三皇”之一。
伏羲与女娲结为夫妇,许多资料上写兄妹俩因为大洪水淹死了很多人,为了人类繁衍,没有办法才决定结为夫妇的,还搞了个占卜仪式,燃烧蓍草,结果蓍草的烟聚拢不散,说明上苍同意他们的结合。
其实,这都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远古那些事。在原始社会,人类都是血缘婚姻,哪有那么多讲究。
不过,按照《白虎通义》: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伏羲从自己之后,规定了一些婚姻制度,以后血缘婚姻逐步走向氏族婚姻。但是,婚姻规范的过程是很漫长的,至二十世纪末期,都有嫡表兄妹结婚的现象。
伏羲与女娲
伏羲的女儿宓(fú)妃,淹死在洛水,后来被奉为“洛神”。这个神话成为后世人们文艺创作的经典题材,先有三国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后有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再有元朝赵孟頫的书法精品《洛神赋》。
炎帝的女儿精卫也淹死在东海,于是《山海经》里多了一个“精卫填海”的故事。怎么帝王的女儿都容易被淹死?
前文已经说过,古人神话传说背后都有实际所指。两位帝女被淹死的传说,正说明了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到处大水茫茫,人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淹死。后来的大禹治水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伏羲教会了人们很多生存本领。《周易》上说,“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就是编织鱼网,这在“渔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说明当时已开始制造文字,代替结绳记事。有人要说,不是黄帝的大臣仓颉造字吗?
造字这么巨大的一项工程,不可能一时一人就能够突发完成,只能是经世累代、逐步传承发展的结果。
伏羲最辉煌的成就无疑是传至今天的“八卦”,也叫《易经》。《易经》是名副其实的万经之祖,它对后来的儒、道经典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此伟大的作品自然不是轻易简单出现的,引导《易经》产生的是神秘的《河图》和《洛书》。
河图与洛书
《易传·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指黄河,洛指洛水,圣人指伏羲。
在那个天地洪荒的年代,人类处于蒙昧状态,伏羲作为首领经常站在咆哮无常的黄河边上不断思索如何才能带领人民顺应天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据说,有一次,伏羲在黄河边看到一只神兽龙马,凌波踏水,背上有许多规则图形;后来,伏羲又在洛水边又看到一只神龟,背上也有类似的规则图形。伏羲把这两个神兽背上的图形都画了下来,仔细揣摩研究,结合平时观察天地,以及人类的活动,画出了八卦。
《易经》开始没有文字,只有图形,而且就是由最简单的三行长短直线组成。但它却涵盖天地,包藏万物易经第四卦含义是什么八卦,是研究人和自然的一门极其有用而又深奥的学问。
先天八卦
《易经》是什么?易就是“变”的意思,日落日出,月圆月缺,野火烧山,大河涨潮,万物枯荣,人的生老病死……无数的自然现象都在宇宙天地间不断变化,如何认识宇宙自然规律?如何预知吉凶?又如何趋利避害?这些正是伏羲想通过《易经》来达到的目的。
伏羲活了一百多岁,在他之后,有人类的智者对《易经》进行注解和丰富,其中比较著名的三种改良《易经》,分别是在夏商周时期出现的《连山》、《归藏》和《周易》,前两种已失传,《周易》一直流传至今。
《周易》是周文王所作。为了区别,后人把伏羲的原始“八卦”叫做“先天八卦”,而把周文王的改进“八卦”叫做“后天八卦”。周文王改进了八卦之后,同时加以演变,把八卦叠加,得到六十四卦,并写了卦辞和爻辞。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也十分推崇《周易》,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读懂《周易》,孔子对《周易》进行了注解,叫《易传》,总共十篇,所以又称“十翼”,“翼”的意思是有如翅膀一样给予帮助。
经过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代圣贤承前启后的传承发展,《易经》(现在一般是《周易》+《易传》的合集)已经成为历朝历代指导华夏人民工作与生活的智慧经典,今天,易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到处可见。
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
简单普及下太极和八卦的基础知识:
太极
黑夜是让人害怕的,虽然有眼睛但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山旁却看不见山,立在河边看不见水,听得见声音却分辨不出是什么。人们都已经熟睡,万物停止生长,天地一片混沌,很凉、很冷。
宇宙的开始会不会也是这个样子,他到底是开始还是结束?不管怎么说,我叫他为阴吧。
那么日照当天,是最亮的了,叫他为阳吧。宇宙起源于一片黑暗之中,什么也没有,天地不分,日月不明,一片混沌,我姑且叫他“太极”吧,有的人叫“道”。假如天道没有一点变化,那么宇宙总会是这个样子,黑黢黢(qū)的,后来的学问家注释“阴”的时候说“静为阴”,可天道是变化的,没有那么黑了,渐渐的亮了,出现了蓝天白云,河流山川。
所以说“动为阳”,由于变化,“太极生两仪”,有的人说两仪为天和地,有的说两仪为水与火,也有的说为明和暗,我认为是阴和阳,因为阴和阳表达的内涵比其他相对的具体事物丰富的多。
由黑转亮,叫“少阳”,由亮转黑,叫“少阴”。我一直奇怪,人们为什么认为黑暗是所有事物的开始呢?举个例子吧:当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看”到什么呢?小动物刚刚出生,眼睛是闭着的,它“看见”什么呢?
阴和阳
阴和阳是事物相对的方面,正是阴消阳涨,阳消阴涨,阴阳的变化中产生了万物。哈哈,有的朋友会说,“你说说看,阴阳怎么就生四象,生万物呢?”重点的内容再说一遍,阴阳是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此消彼长。
“阳”如果是清气,“阴”就是浊气;阳是天,阴是地;阳是火,阴是水;阳是山,阴是泽;阳是风,阴是雷;阳是清,阴是浊;阳是男,阴是女;阳是生,阴是死……哈哈,如果还要问我,阴阳具体是什么?我只能说:“名可名,非常名。”
伏羲先天八卦图
阴阳表达的含义这么复杂,我姑且用符号来表示:“一”表示阳,叫阳爻(yáo),“——”表示阴,叫阴爻。我们常常听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是什么?四象是什么?八卦又是什么呢?两仪是阴阳;四象是“老阳、少阳、少阴、老阴,有的将老阴、老阳叫太阴、太阳;八卦是乾(代表天)、坤(地)、离(火)、坎(水)、震(雷)、巽(xùn风)、艮(gèn山)、兑(duì泽)。
解读伏羲八卦
诠释宇宙自然的八卦图
八卦最内一圈为第一圈,也是每卦最下的一爻,从正北(北回归线)坤卦开始顺时针连续为四个阳爻:气温逐渐转热,到正南(南回归线)乾卦为最热;从乾卦开始顺时针连续为阴爻:气温逐渐转冷,到坤卦为最冷,这一圈反应了一年内气候的变化。
中间一圈为第二圈,从正东离卦开始连续为阳爻:太阳出于东方,落于西方;从坎卦开始连续为阴爻:月亮起于西方,落于东方,这一圈反应了一天日升月落,月生日升,周而复始。
最外一圈为第三圈,从艮卦开始连续两个阴爻:月亮影藏不见,为朔月;接着一阳一阴:为玄月;接着两阳爻:为满月;再接着为一阴一阳:为玄月,反应了一个月内月亮盈亏的变化。
再说说太极中那两条鱼:白鱼中有黑眼,黑鱼中有白眼,说明阴生阳,阳生阴;两条鱼按顺时针方向游动,虽然阳消阴涨、阴消阳长,但阴阳总量不变,从阴阳俩爻的总数来看,也是相等,难怪有人说“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原来“福”的总量与“祸”的总量一样多。呵呵,这很有点现代物理学的味道,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但能的总量不变。
上为天,下为地,所以上乾下坤,这没什么问题。那么左为火,右为水,似乎难以理解,如果换一种思考,左为东,右为西,就好理解了,太阳一定从火堆里升起来,落到汪洋里熄灭了,所以东为离,西为坎,这有点不符合现在的人看地图的习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八卦图旋转180度,就符合现代人的习惯啦。
太阳东升西落,火球沒入水中,“噗嗤”一下,化为热浪与灰烬,热浪化为风,灰烬化为山,所以在右上角为巽,右下角为艮。水向东流,水入火中,蒸发了,变成云,有雷声,化成雨,落地成泽,这也好理解,可为什么左上角为兑,左下角为震呢?有人说古人认为雷起于泽中,所以震在泽下;也有人说东方属火,水火相搏,雷在泽下。呵呵,我也是醉了。
总之,乾对坤、离对坎、震对巽、兑对艮,不论从字义来说还是从卦象来说,都堪称完美。难怪韩国用伏羲八卦作为国旗,为了去汉化,丢了震巽艮兑四卦,还将乾坤离坎转了方向。
再说说伏羲八卦中数的问题,有人用二进制的方法论证了八卦中数的问题。“一”为0,“——”为1,每卦从上往下看依次为:000,001,010,011,100,101,110,111,换成十进制为:0,1,2,3,4,5,6,7,吻合的很好,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的二进制传到西方,启发他们,发明了计算机,是这样的吗?
我觉得二进制这种东西除了机器不怕麻烦不得不使用外,聪明的古人应该是很少用的,中国古代使用过十六进制、十进制和八进制,好像没有使用过二进制的报道。
也有人说,其中数的问题是根据“河图与龟背的图案”得到的,可实际情况是那两张图与后天八卦的数比较吻合,何况八千年前的伏羲有很深的数学基础吗?想一想,那时候的人们用结绳和蓍(shì)草计数,再复杂就用石头在岩壁上划杠杠或其他的符号。
我觉得还是回到“老阳少阴少阳老阴”这四象上来,按照上面的顺序易经第四卦含义是什么八卦,在卦象上加一个阳爻,变成了1234,加一个阴爻,变成了5678。
伏羲八卦在解释宇宙运动规律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在具体演绎变化的过程中乏力,所以后人不断改进,出现了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一经问世,就显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命理学、中医学、风水学都视其为基础学科,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又将它推上了玄学的高峰,叫后人望尘莫及。
感想
真的太敬佩伏羲老人家了,发了一个“伏羲八卦”的帖子,叫几千年来无数的人持续跟帖,且有长盛不衰的势头。其“八卦”成为流行词语不断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