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论《易》的三层含义
要读懂《易》,首先要弄明白《易经》的原始字义,衍生字义,各名家解读《易经》的注疏义。
“易”字原始意,前面讲过,衍生意是变化。在《易经》中,“易”字有三个含义,都是汉儒名家定义。这里也只讲符合逻辑常识的定义,以讹传讹的玄幻不讲。
汉朝无名氏《乾凿度》引用孔子的话,定义“易”。“孔子曰:易者,易也,交易也,不易也。”孔夫子是否说过这话,无文字可考,但比较符合《易经》中交易的定义。东汉郑玄在《易赞》上说: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易简,变易,不易。从语言文字分析,郑可比孔夫子进阶好几级了。那讲郑氏定“易”义比较纯粹。
第一是易简。是郑玄根据孟子“反约行简”和道家“抱一”的两种语义综合定义的。
《系辞上》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之,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系辞下》说: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tui)然示人简矣……夫乾,天下之至键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扬朱在《法言.五百》这篇文章中问:或问天地简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经》之支离?答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已简已易矣。焉支焉离?皆言简易之道者也。
所以说,孟子所说“反约”,老子说“抱一”,都是最原始质朴的认知世界的开端。对任何学术,都是从简易到繁杂的过程。
第二是变易。这种说法或含义,是从汉朝开始的。虽然定义与《易经》本义相近,但汉儒的这种说法,也把《易经》一书,推向玄幻境地。
《系辞》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是进化中的变化。
这是《易经》中对变化的定义,比较合符逻辑性。汉朝后的儒生们,对变易的定义,开始变得迷离了。
东汉郑玄说:易者,揲蓍(dié shì)变易之数可占者。
宋人胡瑷说:易者,专变易之义。盖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
北宋程氏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
朱喜说是交易、变易的意思。
清朝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易》之为义,实该義、农来不相沿袭之法数也。《易》之初,见于文字,则帝典之平在塑易……易以天地改时,汤武革命,为革之卦义,则易之随时废兴最霸气的易经常识,岂有异乎!——章学诚的这种说法,完全符合社会(朝代)变迁史。孔门儒生,在《孔传》中把岁改为易最霸气的易经常识,而周朝时的人们,是先命各,然后揲卦成书。简单的说,就是改朝换代了。比如1911年终结帝制。
第三是不易。这种说法出自儒家的“王朝”思想,即“天不变,道亦不变”——换句简单的话说:祖宗之法不可变。
《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恒)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里讲的不易,是天地四时不以人物的不同而改变,并不是儒家的“王朝制”思想。
《礼大传》说: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得与民变革也。——据考证,《礼记》一书大多是汉儒们依据《易经》的社会伦理,作托古伪作。
儒以文乱法。正是儒家弟子,纂改文故典籍,好为王师。以期实现儒家思想奴役天下百姓,为封建君王“正名”。
下一讲 解释《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