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姓名文化对比:理解文化内涵,减少跨文化交际摩擦

10242浅谈中英姓名文化对比(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姓名**识别人的工具,在每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最普遍的语言符号。姓名**语言这种载体向我们传达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了解这一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其文化内涵,因此对中英姓名文化的研究将更有利于我们加深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摩擦,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关键词姓名**符号跨文化交流文章编号1671-0703(2010)10-242-0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伴随一生的姓名,**们没有见到一个人之前我们常常以他的姓名来**他的样子。人如其名的观念总是在有意识无意识的影响着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一个优雅的中国女士和一个叫做狗蛋的人约会听力来让人尴尬。同样,一个优雅的英国女士也很不愿意和一个叫Harry的男士约会,因为Harry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就是枯燥和单调。那么中英姓名到**怎样有趣的含义呢?让我们从以下几点来看吧。一、中英姓名构**比在汉语国家,所谓姓名,**“姓”后“名”。姓是祖先的符号,中国人重视祖先,把祖先的姓放在前面,其次再放自己的名,说明个人首先是家族的一员,个人利益服从家族的利益,这充分表明了中国自古都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人强调自己是血脉的继承,家族的延续,,自古就有俗语“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意思是说无论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随意更改自己的姓名。**人的姓有哪些呢?据《中国姓氏汇编》记载,中国一共5730。而比较常用的是俗语说的百家姓,一共100个左右。其中李姓,王姓,张姓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7.1%,加上随后的刘、陈、杨、赵、黄、周、吴、徐、个姓占了全国人口姓氏的50%,呈现出姓氏高密度集中的情况。而汉语国家的人的名字则多得不计其数,任何一个汉字或两个汉字的组合都可以组成名字。在英语国家,姓名的**是先“名”后“姓”,它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认为个人的作用比集体的成功更重要。在英语里“I”任何时候都要大写,而“we”“you”“they”都不用大写。这也证明了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所以英语国家的人没有汉语国家的人讲究血脉宗族,他们的姓的选择较随意,多达35000个,而可供选择的名字只有1000多个,如此少的名字使得英语国家的重名现象非常严重。二、中英姓名起**比(一)中英姓氏起源对比中国的姓氏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当时人们按照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相互区别,这个族号就是“姓”。

由于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所以人们所取的姓多为“女”字旁。相传上古八大姓都有“女”字旁,即姬英汉姓名跨文化研究,嬴,姚,姒,妫,姞,姜,妘。后来,由于人口的不断繁衍,人们活动地域的不断扩大,同一母族分成了若干分支,每一个分支的群族又有了一个新的区别于其他分支族群的名称,就是“氏”。“氏”自秦朝之后与“姓”趋向合一,统称为“姓氏”或“姓”。汉语的姓氏来源复杂多样,这里仅列几种:(1)以居住地为姓。如:东方、西门、南郭、北郭等。(2)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史、钱等。(3)以故国的名子为姓。如:帝王的赐姓为姓。历代帝王出于赏赐,拉拢的政治目的赐予臣民帝王家的姓氏,即“国姓”,这对于被授予者是莫大的荣宠。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把跟随自己打天下的16氏赐为和他同样的“李”姓。同样,为了惩治那些政敌或逆臣贼子,帝王往往会赐予他们有侮辱性的姓氏。(5)以数字为姓。如:“伍”和数字“五”通用,“陆”和“六”通用,以及万、丁。相对应的,英语国家的姓的来源有以下几种:(1)以居住地为姓,这一点和中国相同,在英语国家有10%的姓氏来源于地名。如:(来自伦敦的人),(来自威尔士的人),Farm(来自农场的人)。

(2)以职业为姓。如:Smith姓最早的持有者是14世纪的打铁将,类似的还有缝),Wight(木匠),(鞋匠),Clerk(文员)。(3)以颜色为姓。如:Green(绿色)、Brown(棕色)、Red(红色)、White(白色)。(4)以自然之物为姓,这点也与中文姓一样,如:Stone(石)、Water(水)、(街)、Frost(雾)、Bush(灌木)。(二)中英名字起源对比中英名字起源存在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会考虑名字发音的美妙性,名字的意义是否积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以出生时间取名。如:春生、冬生、秋生、震生。英语有、、、Rain、Wind、Moon、May。(2)以动植物取名。汉语常用威武雄壮的动物或坚劲挺拔的植物为男孩取名。如:龙、海鹰、虎、彪、鹏、松、柏等。而用各种与花卉有关的字为女孩命名,如:兰、菊、芳、蓉、莲、桂等。英语男孩的名字有Leo(狮子)、Gary(猎犬)、(熊熊)、Lamb(羊),女孩的有Voila(紫罗兰)、Rose(玫瑰)、Lily(百合)等。(3)以长辈的期望取名。

如:隆基、继业、承嗣是希望孩子继承祖业。10243卫国、爱民、兴国、建国是希望孩子保家卫国。去病、弃疾、延寿是希望孩子无病无灾长命百岁。在英语国家人们多是期望孩子成功和强大。如:(万民之父)、(统治有力)、(统帅)、(强大的捍卫者)Boris(勇士)除了这些相同点,中英取名方式还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中国人常常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常会把一些历史事件放到名字里,文化大革命时人们取名文革、要武;抗美援朝时期人们取名援朝;98年发洪水,人们取名水生、抗洪;汶川地震之时人们取名为震生。汉语国家的人还有以小孩在家中的排位取名的传统,伯、仲、叔、季代表老大到老四,孔子又名孔仲尼,说明孔子在家中排名老大。那么英语国家的人们也有一些特殊而有趣的取名方式,主要反映他们的宗教意识和金钱意识。比如:Diana代表月亮之神,代表智慧之神,Eliot代表上帝的礼物,Helen代表美丽女神。还有Mark(马克),Pound(英镑),(美元)等等。三、中英姓名的**对比(一)辨别性无论汉语国家的姓名还**语国家的姓名,**本上能从名字本身辨别男女,尽管有时会有个别男孩取女孩的名,女孩取男孩的名的情况出现,但这种现象并不常见,一般情况下人们也会刻意避免这种情况。

总体来说,两种民族的姓名都**辨别性的一般原则,避免了交际中的误解和对本人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二)避讳性避讳性是汉语名字的一个显著特点,除了上述所说避讳帝王的名字外,晚辈子孙还会避讳长辈的名字,为的是对长辈表达尊重,苏轼祖父名序,他连写文章都会吧“序”写成“叙”,此为家讳。我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名丘,人们为了表达对圣人的尊敬,也会避讳自己名字中带丘字,我国原本姓“丘”的都改成了“邱”,此为圣讳。同样在英语国家,人们的名字选择上也存在着避讳现象。比如上帝之名“Jesus””是不允许随便拿来叫的,否则是对神明的不敬。同时,像Judas(犹大)这一充满贬义色彩的名字,人们自然也 会避讳。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中英姓名的结构,起源和特点,我们发现中西 方文化虽然差距巨大,但是我们却发现二者在姓名的观念上 有许多相似之处,人类文明的起源是那么惊人的相似。而那 些不同点又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了解这些不仅能够让 我们体会文化的趣味和伟大,更能帮助我们促进两种文化之 间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交流。 参考文献: [1]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莹,吉绍锋.英汉姓氏文化对比分析.唐山学院学报,2009(5). [3]蔡祥,刘燕.姓名中的性别歧视—汉英女性姓名对比分析.扬州 教育学院学报,2005,23(4). (上接第197 页)殷商文化的认识相对来说是枝繁叶茂了。

英汉姓名文化的对比研究_英汉姓名文化的对比研究论文_英汉姓名跨文化研究

一 次殷墟之行,促动这个学生经历了一次从形象到抽象的探索 和思考,无疑会提升她的理论深度,会加深她对传统文化的 认识,而且这种基于自己努力得来的认识必定会非常深刻, 甚至会久存于生命。如果条件有限,定期地邀请一些专家学 者给学生们做讲座和报告也非常好。 其次,让美术史论教学在生活中得到滋养和充实。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大家都已谙熟于心,但长期以来 理论与实践与生活脱节的现象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人们的 传统观念中,理论就应该关在教室里,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 就意味着课程的圆满结束,学生考试及格学习的目的也就达 到了,能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似乎也只有美术实践技能了,至 于史论与生活的联系似乎没有人肯费脑筋思考。所以,这也 是导致美术史论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再 者,“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美术史论 里不仅包含着这些生活化的感性特质,而且还具有把这些感 性特质进行提炼加工得到的理性结果,所以它与生活的联系 不言而喻。况且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他所创造的美术作品,都 是植根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的,脱离开生活也就无法解读其 背后的意义了。而学生,也是生活中的一个生命个体,他身 边许多具体的人和事都具有相当的教育价值,都能使他在美 术史论的学习中掌握话语权。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 准》也提出了如下的目标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 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 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 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所有这些, 都说明一个问题:在美术史论教学中,生活绝对不能成为缺席 者。让美术史论教学深入生活,是生活的需要,是美术史论发 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因为“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 的教育因素,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艺术的丰富资源;教 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了解具体的人;了解 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所以教育必须建 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当然也意味着关注有完整 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使人得以完整地发展。” 总之开发美术教学环境资源不必据于形式,应该是灵活 多样的。如果教师觉得环境资源能与美术史论的教学内容 紧密联系起来,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增强教学效果, 不妨一试。开发校外美术教学环境资源并不意味着颠覆甚 至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促使二者互动互补,构建形式 多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从 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 09C22。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英汉姓名跨文化研究,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