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蕴含的古代医药知识,你了解多少?

易经 2024-06-16 13:08

《周易》中的古代医药知识

文章类型:来稿照登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6月23日8:30

匡胜国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发掘《周易》中所蕴含的古代医药知识──关于疾病、药物、养生、预

防、优生学、人工杂交技术、外科手术等方面的知识,来考察《周易》与祖国医学的深厚历史渊

源,论述《周易》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周易》;古代医药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它是根据占筮活动和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加工、整理而

成,因此,它不仅讲占筮,预测吉凶成败,而且其中蕴含着哲学、宗教、伦理、民俗乃至天文、

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的资料,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小序》中所说:“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在《周易》的两个组成部分《易经》和《易传》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医药知识,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对某些常见疾病的认识

殷商之际,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一些常见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周易》中已有对某

些疾病名称的记载。

《噬嗑》卦中有关于耳疾的记载。《噬嗑·象传》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唐明邦先生

在其《周易评注》(以下简称唐注本)中对此解释道:“聪不明:听觉不灵敏,比喻听不进忠告。

罪人之所以何校灭耳,是由于听不进忠言。”[1]由此可见,“聪不明”的本意就是指听觉不灵

敏、听力障碍等耳疾。

《颐》卦中有关于积劳成疾的记载。《颐》卦上九爻辞曰:“由颐,吉,利涉大川。”唐注本

的注释为:“由颐:顺从养生之道,开荒种粮,虽然难免病苦,但终将得吉。”[2]在奴隶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生存所需,人们开荒种田,同自然界搏斗。由于长期繁重

的体力劳动,有些人最终积劳成疾,肌体受到严重损害。

《渐》卦所描述的是一个女子婚后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命运逐渐好转的曲折过程,但其中却含

有不孕症的内容。该卦的九五爻辞曰:“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唐注本对此

解释道:“鸿雁进入山坡,妇女结婚多年没有生育小孩,困难终究没能将她压倒。吉。”[3]因

此,爻辞中的“不孕”就是指无生育能力,即不孕症。

《归妹》卦中则反映出人们对眼疾的一些认识。该卦的九二爻辞曰:“眇能视,利幽人之

贞。”唐注本对此解释为:“眇:眼生疾。幽人:幽居深闺的少女。目盲而能视物有利于少女占

问。”[4]这里的“眇”字本意是视力低下而看不清东西,相当于近视弱视之类的眼科疾病,引

申为目光短浅,缺乏对事情的辨别能力。

此外,《蛊》卦中的“蛊”字本身也是在指疾病。“蛊”的原意为: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

中,使之相互吞食,最后剩下的叫蛊,旧时传说可以用来毒害他人。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则有更

详细的解释:“东西久不用而生了虫子,叫做蛊;人长期沉湎于宴乐当中而生了疾病,叫做蛊;

社会久安无为而生了弊端,叫做蛊。总之,蛊之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往往需要一个世代的时

间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蛊》卦诸爻都以父子为喻。”[5]“蛊就是坏的意思,苏轼讲:‘器久

不用虫生之谓之蛊。人久宴溺而疾生之谓之蛊。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之谓之蛊。蛊之灾难非一日

之效也,必世而后见,故爻皆以父子言之。’”[6]唐明邦先生对“蛊”字也有类似的解释:

“蛊:卦名。乱也,病也。卦象巽下艮上,巽为风,艮为山,《程氏传》曰:‘风在山下,遇山

而回则物乱,是为蛊象。蛊之义,坏乱也。’”[7]综上所述,“蛊”既可以指人体之病,也可

以指社会之病。在指人体之病时,意思为:沉溺酒食却缺乏运动,营养过剩、新陈代谢不畅所致

的疾病,类似于当今的“富贵病”(如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等)。所以,从医学角度看,

《蛊》卦反映出一条哲理——生命在于运动!

二.关于药物方面的知识

三千多年前,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界某些物质的药用性能也有了一定的了

解。《周易》的《需》卦、《噬嗑》卦、《无妄》卦中就涉及到一些药物知识。

《需》卦的九五爻辞曰:“需于酒食,贞吉。”如何理解这里的“酒”呢?许慎在《说文解

字》中解释“醫”(医)字时说:“治病工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酒”的古文

作“酉”,从“醫”字看,说明医与酒有关。后来的《黄帝内经》中还有关于醪醴制作和药用的

讨论,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酒有活血通络、抵御严寒、健胃、防风祛湿等功效。因此,《需》

卦中的“酒”既作饮用又作药用。另外,由《震》卦可以对此进一步加以论证,《震》卦卦辞曰:

“亨,震来虩虩,笑颜哑哑;震惊百里,不丧鬯。”唐注本对这里的“鬯”解释道:“鬯:用黍米

和郁金香草酿成的酒,用以祭祀神、帝,也用作盛鬯酒的器具。”[8]因此,有学者认为:“在

奴隶社会,医药有了相当的进步。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夏朝初期就出现了谷物酿酒。在商代墓

中,发掘了大量酒器。酒和医一开始就发生了关系……”[9]

在《噬嗑》卦中还有“我国最早的食物中毒的记载”[10]。该卦的六三爻辞曰:“噬腊肉遇

毒,小吝,无咎。”唐注本对此注释为:“吃腊肉而中毒,毒性不烈,引起小麻烦,终于无灾。

(注:腊肉为兽肉制成,人们用毒箭射得野兽,故肉中有毒。)”[11]从这段话可知:当时人们对

某些物质的毒性已有所发现,并将之用于狩猎活动中以提高捕杀野兽的概率。

另外,在《无妄》卦中则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药物对付疾病。该卦的九五爻辞

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意思是说:“虽无妄行,仍可招致疾病。小病无妨,不必服药,

自会痊愈。”[12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已经懂得获取、制造一些药物以战胜疾病,医学开始登上历

史舞台,治病已不全靠巫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疾病的轻重缓急程度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

力。

三.关于养生和预防疾病的知识

面对不利自然因素对人体的侵袭,人们还掌握了相关的防病和养生知识,《易经》和《易传》

对此有所涉及。

《临》卦中有天气、时令对人体健康不利影响的记载。该卦卦辞曰:“元亨,利贞;至于八月

有凶。”为什么“至于八月有凶”呢?黄寿祺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此句以时令为喻,说明‘监

临’盛极必有衰落的危险。《礼记·月令》仲秋之月云:‘是月也,杀气浸盛,阴气日

衰……’”[13]到了八月仲秋之月,已不再象春夏季节那样属阳周易和易经哪个有趣些知识,相反,气温渐渐转凉,要防止

寒气对人的侵袭,以免生病。这里既体现了从人与天地自然的普遍联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立

场,也体现了古人驾御自然、预防疾病的智慧。

上古时期,人们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风寒暑湿交加,直接威胁着人体健康,于是人们开始

主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系辞·下传》中对此有所描叙——“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

以宫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面对风雨的侵袭,“圣人”开始建房使人们摆

脱了最初的“穴居野外”,从而大大增强了人类的生存能力。

中国气功的历史渊远流长,它是一种身心修炼方法,主要通过调整呼吸、调整意念、调整体

态,从而达到益气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在《颐》卦和《艮》卦中就反映出气功已被作为一种

养生之道服务于人体健康。

《颐》卦的初九爻辞曰:“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唐注本对此解释为:“灵龟:长寿神

物,善食气自养。颐:面颊。朵颐:下垂涎而动的口腮。《程传》云:‘朵颐,为朵动其颐颔,人

见食而欲之,则动颐垂涎,故以为象。’舍去食气自养之法,食我口中之物,是凶兆。(食气即

气功)”[14]由此可见,气功养生在《周易》问世之时就已经存在了。

《艮》卦则从头到尾都在谈气功修炼,此卦对研究古人如何练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下面以

唐注本为依据,给出《艮》卦经文的全部解释,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练功的具体过程。

经文:

周易和易经哪个有趣些知识_易经趣闻_周易的知识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注释]:艮,卦名,意为安止,停留。艮其背:背指后丹田,即人背后的命门穴。《黄帝内

经素问校释》云:“背为脏俞所系,内悬五脏,故为五脏之腑。”“获”通护。不获其身:犹不

护其身,亦即处其身,置身于度外,忘形忘物。《老子·第七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处其

身而身存。”行其庭:练气功时,进入气功状态,不见其人,不觉得客体存在。集中意念于后丹

田,置身度外,全神练气,忘形忘物,可以消除病灾。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注释]:趾:足端。练功开始,端正姿势,以意引气,注入趾端,接地之限,巩固根基。可

获“无咎”,而永利于贞问。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注释]:腓:小腿肚。《说文》:“腓,胫端也。”拯同升。《广韵》、《淮南子·汜论

训》、《汉书·司马相如传》集注均作“升”。随:顺循。体内真元之气自趾端升至小腿而停

止,心中便会有不顺畅的感觉。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注释]:限:旧注均作腰部,宜为腰围之带脉,与任督二脉相交,为奈经二脉之一,列:裂。

《说文》:“列,分体也。”夤,即月寅,通胂。《说文》:“胂,夹脊肉也。”熏心:胸间如火

烧。真气继续上升至带脉而止,尚不易打通督脉,经悠二时未通,则有裂脊、熏心之苦。

六四:艮其身,无咎。

[注释]:督脉既被打通,身心舒适。故可免灾。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注释]:辅及酺。《说文》:“酺,颊也。”言气也。《国语·周语上》:“气在口为言。”

真气上升至面颊,完成一次深呼吸。如是反复,吐的有序,则可无悔。

上九:敦,艮,吉。

[注释]敦,厚也。有敦与屯同,聚也。真气厚聚,充盈于体内而不外佚,则可保终身无病,

是为吉利。

纵观全卦,卦辞部分是讲气功的起势入静状况,用练功可以养生,象征行事无咎。爻辞自初

六至上九具体描写了真气自脚趾至腿肚部,再至腰身,至颊诸各经络,自上而下的运动变化过

程,反映了变化、发展的观念和当时人们养生强身的知识水平。

四.关于优生学和人工杂交的知识

殷商奴隶社会之际,人口的体质直接关系到种族的兴亡,战马的体质则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

负,因此,古人对男女择偶婚配的标准十分关注,并且还掌握了繁育良马的技术——在《大过·

象传》中有相关的优生学知识;在《晋》卦中有较成熟的人工杂交技术的记载。

《大过·象传》曰:“老夫少妻,过以相与也。”唐注本对此解释道:“相与:结合。老夫娶

少妻,其结合不太合适。”[15]《大过�6�1象传》又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夫少夫,何可

丑也。”意思是说:“枯杨生华,好景不长。老妇嫁给少夫,实堪羞丑。”[16]因此,《象传》

认为男女婚配应年龄相当,不可相差悬殊,既反对老夫少妻的结合方式,也反对老妇少夫的结合方

式。这一方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伦理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优生学方面的知识——男女婚配只

有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才能保证后代的体质健壮。

《晋》卦中则保存有人工杂交繁殖良马的内容。《晋》卦卦辞曰:“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

三接。”唐注本对此解释为:“康侯:顾颉刚以为周武王之弟康叔封,封于卫。锡:赏锡,赐

予。蕃庶:繁殖。接:交配。三接:多次交配。昼:通周。康侯用成王赏赐的良马来进行繁殖,

整天使其多次交配。”[17]商代战事频繁,作为号称诸侯三千的大邦之殷,自然是征服和吞并外

族的强手,为了战备,良马必不可少。为了得到大量强健的战马,康侯用成王赏赐给的良马同本地

优势马杂交。生物学上,通过人工杂交可形成新品种,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亲本的优良性能结合

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更高生产性能和更能抵抗不良环境的新的生物类型。今天,人们用马和驴杂交

得到的骡子周易和易经哪个有趣些知识,不仅具有马的优点(体大,力大,活泼),而且具有驴的优点(稳健,不易激动,

忍耐)。“康侯用锡马蕃庶”表明:我国人民在殷商之际就已掌握人工杂交技术。

五.医疗手术方面的知识

在驯服家畜和惩罚奴隶的过程中,外科手术在当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大畜》卦六五爻辞曰:“豶豕之牙,吉。”唐注本对此解释道:“豶豕:阉割了的猪。

阉割了的猪,其性驯,其牙不足惧,故“吉”。《程传》:‘若去豶其势,则牙虽存而刚躁自

止。’”[18]古人为了驯养家畜,常对之进行阉割。目前我国农村一些地区仍采用这种办法:先

用刀划开家畜的生殖腺所在部位,再取出生殖腺,然后用针线缝合伤口,最后投上药粉(也有投

灰烬的),手术后的几天内家畜被禁止剧烈运动并防止伤口被水沾湿而感染。由此推测:在阉割

前,古人必须对手术的部位有所了解,这就涉及到简单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在缝合和投抹药粉

的过程中又涉及到相关的药物知识。因此,《大畜》卦对研究我国古代兽医学乃至人体医学在外科

手术方面的进展是很有价值的。

《睽》卦中也涉及有手术方面的内容,该卦的六三爻辞曰:“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

无初,有终。”唐注本对此解释道:“舆:大车,曳:拉。掣:滞,喻吃力的样子。天,颠,刺

额的刑罚。劓:割鼻的刑罚。看见牛拖大车,牛吃力地前行着,驾车的人额上刺了字,割了鼻

子。开始看不太顺利,终究平安无事。”[19]这既反映出奴隶主的凶残,也反映出一些手术方面

的知识。因为,奴隶主处罚奴隶和处死奴隶的目的有所不同:处死是为了从肉体上加以消灭,而处

罚则是使其肉体上遭受痛苦,使驯服,以利于继续对之实施剥削和压迫。所以在劓刑(割鼻

子)、天刑(刺额)、宫刑(割生殖器)等非处死性刑罚中,很可能会涉及到止血愈合等方面的

知识。

总之,通过《周易》可以发现:我国古代四大科学之一的医学(其它为农学、天文学、算学)

在三千多年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周易》是研

究先秦医学水平的主要典籍,其中蕴藏的丰富的医学史料对研究中国医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

值。

参考文献:

[1][2][3][4][7][8][11][12][14][15][16][17][18][19]唐明邦.周易评论[M].北京:中华书

局,1995.57,72,140,143,48,134,55,66,71,75,75,91,69,99

[5]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156

[6]金景芳、吕绍刚.周易讲座[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93

[9]湖南中医学院编.中国医学发展史[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79.5

[10]李良松、郭洪涛.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57

[1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66

-guo

(’,’men,

China)

:,,

,,,,

.jects,

.

:;

[作者简介]:匡胜国(1975—),男,河南人,厦门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科技史方向硕士研

究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