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汉称谓语与文化之关联(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摘要: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与文化密切相关,是一种显性文化形态。文章通过用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对英汉两套称谓系统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揭示它们与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深刻内涵。关键词:英汉称谓语;显性文化形态;亲属称谓;交际称谓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6477(2002)02-0197-05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被誉为“文化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形态。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曾指出,文化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语言是文化的显型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是一个文化的结晶体,它包容着一个民族长期创造性活动的成果。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与文化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显型式样和隐型式样的综合体。称谓的物质材料——语言文字形式以及称谓的结构模式等,均属于称谓与文化的显性形而称谓形式和结构背后所反映的信仰、习俗、道德价值观、文化心理、美学观念等等英汉姓名文化的历史,则是隐性内涵。通过对称谓形式这种显性形态的分析、研可以较准确地把握隐藏其中的种种观念,从而揭示出称谓语与文化的种种深刻的内涵。一、称谓语与文化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迅猛发展。许多语言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心理学家,都在尽力寻找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所在。称谓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它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镜象,另一方面文化又影响或决定了称谓形式的实际应用。称谓语与文化共生。称谓语的历史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当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从树上移到地面上生活时,为了生存的需他们集群而居,手脚分工并直立行走,这些转折促进了大脑发育和发音器官的改进,使之终于完成了由类人猿向人的转化。在共同的劳动中,人猿逐渐感到需要互相交换对事物的看法,相互交流劳动经验,“已经到了彼此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这时,作为人类特有的行为——语言便产生了。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形式——称谓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语也创造了称谓语这种文化。称谓行为从产生的那天起,便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成为人类文化的标志和首批果实。人们在交往中首先要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称谓用语即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语)两大类。前者指对亲属的称呼用语,后者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每一种语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形成各自α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谭颖(1960-湖南省常德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用规范。引起不同语言中的称谓差异的社会因素很多,它包括人们宗教、性别、年龄、出生地、种族、职业、兴趣、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等种种社会特征。称谓语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文化差异在称谓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而对不同语言称谓的解释也必然能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二、称谓语与姓名姓名**称谓语有所不同,但却属“称谓系统”的范畴,是人们运用最普遍的一种称谓形式。
有时候,姓名**代称谓,或起着与称谓相同的作有时候,称谓语又和姓名**一起,调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时候,人们则以称谓语替代姓名,**了称名道姓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姓名本**种符号,是社会上人们借以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除此外,它没有其他任何功能。但是,人们在取名时往往赋予它某种特殊的含义,希望它象征某种事物,体现某种精神。它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文化、历史、社会、生活等因素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与汉族人名一样,英语国家的子女多数随父家族世代相传。姓是整个家族的代表,名则将其与其他同姓个体区分开来。英文名是由两部分组成:姓。有的人只有一个名字,称首名或教由父母所取,有的则有二到三个或更多的名,多以父亲和亲朋的某个名为己名,表达本人与父母亲朋的关系。英文名的排列顺序刚好与中国人的做法相反,比如,(教名+(教名+姓)。中国名为“姓+名”结构,如****、诸葛亮。英汉姓名的**顺序是固定的,约定俗成不能随意前后颠倒,不能把“张飞”叫做“飞把“”(比尔盖茨)叫做“”。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很多情况下只用一个即首名或教名称呼对方。
对他们来说,即便是上级或长辈,直呼其名,不加其姓,可表示一种平等的关系,是对人坦诚、尊重、友好的体现。而中国人则很少有直呼其名,不带其姓的,这种称呼一般只限于夫妻及朋友之间和对子女的称谓。从英汉姓名的**位置和对家族姓氏的重视程度来看,西方崇尚个性,突出个体,而中国文化则看重的是家族、血缘纽带关系。中国人经常把改姓用于打)。英汉人名都有选择理性意义较好的字眼为名而排斥较差的字眼这样一种倾向。在两种语言人名系统中,纯粹符号化的姓氏常有固定性。而名则有选择性,深受社会上价值取向的影响。比如,在美国,人们崇拜历史人物或民族英雄,所以许多人便取华盛顿、罗斯福的姓为名。而在中国,人们通过起名的方式表达愿望、理想、学习、尊敬、超越仰慕先贤之情等的例子也数不胜数,爱国、向党、杜若甫等等。尽管中国可用于人名的汉字有近40000但人们常用的仅是少数,并且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是影响选字取名的重要因素。根据四个历史时期对7个不同地区的174,000人的姓名的**调查,在每一时期分别有6个汉字在取名中最为广泛地使用(楼光庆,1985)。第一时期(1949月30日前)至1976年10第四时期(1976年11月至1982这些名字中,“华”“明”“军”“文”通常用于男姓名,**”则多用于女姓名。
**名字的选用反映了中国父母期盼子女“男才女貌”的传统观念。无独有偶,英文女孩名往往也富有“女性意味”和“柔情色彩”,这些意味和色彩多给人清爽、温柔、艳丽、妖美的感觉,而男孩名则给人以强壮、英武的感觉。见表1。表1英文两性姓名含**照表女性名 上帝之箭人类卫士 汉语名在近50年的每一个历史时期, 人们热 衷的名字不同, 如“建国”“超美”“文革”等等, 它们 都分别反映出当时浓厚的政治色彩。不管是汉语 名还是英文名, 男女性用字的区别与社会文化对 男女的不同期待相关, 它们所寄寓的含义同人们 祈求好运的心理相关。 英汉人名都具有“泛化”性, 如做好事的人是 “活雷锋”; 获取荣华富贵以后, 对妻小忘恩负义的 男子是“陈世美”; 敲诈勒索、冷酷无情的人是 “Sho lock”等等, 这些名字不再是确指, 而是用来 借代象他们那样一类的人, 具有明显的类化作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15 三、亲属称谓( 英汉称谓语在不同程度上受其社会地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在亲属称谓方 汉族更受其宗法血亲关系的制约。
中国人习惯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去称呼家人、亲属, 哥”“婶婶”“小弟”,仍至称呼朋友和陌生人, 姨”“奶奶”“哥们儿”等等,表示表热、亲近, 有时是 拉拢、套近乎。而西方人则很少这样做。中国人很 难想象美国孩子竟会对其长辈直呼其名, 这不仅 体现了中国家庭中亲属关系的交往模式与美国家 庭不同, 还反映了中国的人际交往中, 人们相互依 相互满足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需求。交往双方表现出“尊尊”、“亲亲”的乐融融的气氛以达到物 质、精神以及情感方面的共享。 从一定意义上说, 称谓语是文化、习俗的一面 镜子。英语亲属称谓用 13 个名词 ,mo ther, son, , bro ther, , uncle, anut, niece,, , great,grand, step, half, first, , 就可以反映所有的辈份、同胞、血缘关系(汪榕培, 1997: 102) 而汉语表亲属关系的称谓系统则要考虑年幼、年长、父母关系, 因此 其相应的称谓比英语要复杂得多。拿“孙子”一词 就有多达10个以上名词: 孙子( 曾孙(great ) 玄孙或元孙( ) ion ) ion )、仍孙( ion ion ion 等。
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 term )一文中列举了114 亲属称呼语,每种又有正式名称、直称及比较文气 的称呼之分。下面是英汉语表示主要亲属关系的 称谓语之对比, 见表2。 表2英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之称谓语对照表 祖父外祖父 祖母 外祖母 岳父 公公 岳母 婆婆 lawmo ther 伯父叔父 姑父 舅父 姨父 伯母 叔叔 伯母 舅母 姨母 婶娘 堂兄堂弟 堂姐 堂妹 表兄 表弟 表姐 表妹 侄子外甥 侄女 甥女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扩展式家庭结构 ( fam ily st ) 而这样一种扩展式家庭结构, 对西方人说, 必定成为制约其追求自 强调个人奋斗价值观的羁绊。统治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思想精髓是孔子“仁” 和“礼”字所代表的思想。“仁”主张的人际关系准 则是: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一人独自难以为“仁”, 要达到“仁”, 得建立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结构 的社会体系。
与孔子的思想截然相反, 西方国家以 个人本位取代群体取向, 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 会取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家族社会, 西方人轻 家族、轻血亲、尊重个体, 以基督教的说法就是: “即使是单独的一个灵魂, 即使它没有一个亲邻, 只要他自为地享受到上帝, 那他就还是幸福的。” 四、社交称谓 英汉称谓语存在着很多差异,引起这种差异 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要数社交称谓中交际者的社 会地位。社会地位可能是差序或垂直的 )。从社会语言学的 观点来看, 交际称谓语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 化内涵, 是社会中权势 ) 的象征。 英汉称谓语与文化之关联“权势”和“平等”、“一致性”是社会学术语, 社会心理学家 最先引进社会语言 学。“权势”是指上下或尊卑关系, 也可能以长幼、 职业差别、教育高低等情况来定; 而“平等性”则指 平等关系, 可能指经验的共享, 社会特征(宗教、性 别、年龄、出生地、种族、职业、志趣等) 的一致性, 彼此关系亲密等等。美国人崇尚平等, 他们认为每 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何人拒绝之外都是违背上帝的旨意。
平等观念在美国社会交往中有许多具体表现。除家庭中子女 与父母是平等关系外, 在学校, 学生和教师也是平 等关系, 学生被当作是教学的中心。在公司企业、 老板与员工是在平等的气氛中产生协作精神, 而完成各项工作。美国人的这种平等精神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在称谓行为上, 尤其在面对面称呼 对方时, 常是以直呼其名来表示说话者试图建立 “平等性”关系的愿望。社会语言学家Wo lfson 指出:美国社会中任何人都可对任何人直呼其名, 以建立“平等性”关系, 只有对医生例外。 汉语文化受其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的影响, 其称谓行为偏向“权势性”关系。如在社交中我们 经常听到“彭书记”、“张经理”“吴处长”等等这样 的称呼。由于长期以来,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 受其2000多年的儒教影响, 因此, 谦卑的态度也 自然而然地在称谓语中反映出来。西方人害怕老 )和“被抛弃之人” () 老年人会为此感到痛苦和孤独。而在中国,“老”却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 年长者受到社 会的尊重, 并享受一定的特权。由此, 很多与“老” 字组合的词都含有尊重的意思。如“老总”、“老爷 爷”、“老爸”、“叶老”等等。
由于受传统的差序格局 的“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的 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卑己尊人”的礼貌准则自然 是社交称谓中“权势”关系的标志。这些称谓虽然 有些已经消失, 但有些仍在使用。下面是自谦称谓 和恭维称谓语的部分例子。 表3汉语中的自谦称谓和恭维称谓 自谦 敝人 小弟 卑职 小人 晚生鄙人 平等称谓 恭维称谓令尊 令堂 令郎令子 令爱 尊亲 尊长 阁下 平等称谓 你的父亲 你的母亲 你的儿子 你的女儿 你的亲属 中国社交称谓系统远比西方复杂,这是因为 几十年来, 统治中国文化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是 “仁”和“礼”字所代表的思想,“仁”是人心, 是孔子 思想的核心;“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 它规定 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相应的行为, 从而使 社会达到和合。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宗旨, 强调辈份、强调谦卑、尊贵的等级差别,构成了 中国人际关系的准则。这就是中国人偏爱于非对 等式之称呼语的缘故, 它表现的是一种权势取向, 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 五、称谓语语义的变化 称谓语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不稳定系 统。一方面, 旧称谓在消亡, 新称谓在出现; 另一方 随着时间的消逝,称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在 不断地调整、变化。
M (女士)是英语近几十年出 现的一个女性敬称词, rs(太太) iss(小姐) 合成而来, 是妇女要求平等的产物。M iss 过去是对未婚子女的称谓语, 但近些年来, 越来越 多的美国人对自己不了解的妇女, 包括年龄大的 妇女用M iss 来称呼, 反映了美国人希望妇女青春 常驻的社会心理。汉语“先生”一词早在古代就被 用来称谓男性成年人(如三国时的诸葛先生) 直沿用至上世纪50 年代, 取而代之的是“师傅” “同志”(文革时期) 等称谓。直到上世纪末的80 开始被人们采用,成为目前人们最普遍的男性 称谓。过去在人谈论自己的夫人时, 常用“贱内”表 示谦卑, 但随着我国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 该词现 已鲜为人见。而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 一些 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小姐”有“妓女”之意; “同志”一词在香港则有“同性恋”之意,因此, 传闻 内地已有人因使用该词而遭人痛打。 称谓语是人际交往中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 桥梁, 它不仅最能明显地反映出说话人之间的社 会关系和社会地位, 而且更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 文化背景, 价值取向以及社会规范方面的差异。总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15 而言之,称谓语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文化视野中的 称谓语研究, 就是要通过其表层的种种现象, 破译 出其深层的种种文化密码,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 本质特征。
lfson: Socio ics , 1989. : ,1934.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1997. 吴忠民等.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M 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申小龙.中国文化语文学[M 长春:吉林教育出 张龙虎.古今称谓漫话[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1997. (责任编辑韩文革) Engl ish , ubei,Ch ina) : rm mo rpho logy.英汉姓名文化的历史, socio logy logy, conno tat ions lying rm : fo rm phono logy; ; 关于严格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的启事 本刊一直坚持匿名审稿, 编辑在送审前总是把作者姓名等资讯信息刮去。
但有些作者把个人 的资讯信息不仅放在文前, 还放在文后或文中, 如果编辑一时未注意到, 送审过程中难免有“人情 审”之嫌。 为进一步提高学术质量, 保证学术公平, 本刊严格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 凡惠赐本刊的 稿件, 请务必隐去作者个人资讯, 行文亦请相应注意, 避免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词语。作者个人资 讯(包括: 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服务机构、职称、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请附另纸载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