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迷信有哪些,我只是一个小学生,,,,,?比如, 爱
非常多。
比如,筷子不能插到碗里的饭中;正月里家里不能买煤,不能动针线。三十夜里得灯不能关;我国不同地域具有不同风俗,有的也被披上了迷信色彩,比如结婚有得地方不能是下午民俗杂占,一过12点就是二婚,可有得地方是不能见太阳,必须是夜里,有得地方只要在太阳下山前就行等。
???中国传统迷信,其实国外也有许多迷信内容,例如:认为打破镜子要倒霉千年。实际上有一些就是人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有的还值得沿袭,对下一代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迷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明确的区别,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成果,虽然传统文化与传统迷信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区别。
迷信活动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其盲目信仰的特点会助长邪教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传统文化中哲学观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儒家思想对诚信道德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传统迷信和文化经常表现在:婚俗、葬俗、建筑、信仰、民俗等方面。 例如:“风水”对传统建筑的要求就存在文化与迷信的区别,对于选址相地、开工择日、房前屋后的植物栽种等都存在一些迷信的内容。
而对于总体布置、房舍高低、房屋对称、门窗大小朝向、构造、装修色彩等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于传统迷信的内容,是一门比较深的学问,你慢慢学习就会懂得更多了。
2.设计一个表格,比较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异同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民俗杂占,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在新石 器时代,中华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多元区域性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辐射其他区域,汇聚一起,共同点燃了中华文明之火。
3.Word2013怎么制作中国的传统福字
1.启动Word2013,首先,单击菜单栏--插入--形状,选择菱形,按住Shift键在空白页面上画出一个正菱形。
2.在格式选项卡下单击填充按钮,将其设置为红色,无轮廓,做为背景纸张。
3.下面准备插入艺术字,点击菜单栏--插入--文字--艺术字,选择红色方框标记的样式,如图所示。
4.弹出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在文本中输入“福”字,字体为华文行楷,单击确定。
5.右击文字,从右键菜单中选择设置艺术字格式,弹出对话框,选择浮于文字上方。
6.在格式--排列--旋转选项中,将文字垂直翻转,形成倒立的样子。
7.将文字移动到红色纸张上面,调整大小即可。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将其组合起来,便于整体移动。
4.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加表格
春节社会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欢天喜地的日子。大部分人走访亲戚,互相送礼也是不可少的。
当今社会,春节送礼,不少人已经司空见惯了。那多少人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呢?调查呈现:68.5%的人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仅有8.9%表示"送礼"并非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有22.6%的被访者表示不好判断。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既然大部分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那么本年春节送什么礼物好呢?其中,50%的人认为送食品合适;35%认为送保健品高雅;10%认为送烟酒茶类时尚;5%认为送什么也无所谓。
在与被访着的交谈中可以了解到,大家认为“送礼”往往会让人在人情往来上有点累,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币的“支持”。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县一个中等家庭月收入大约为800元前后,而在调查中,受访者的春节消费额度,在400元以下的占19.5%;400—600元占35.8%;600—700元占21.5%;700—800元占12.2%,800—1000元占9%;在1000元以上的占2%。调查表明,23.2%的家庭,春节期间大约将消费一个月的家庭收入。
过春节,当然也少不了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如今社会,孩子们的压岁钱在600元以上的占40%,在500元前后的占50%,在300元以下的仅占10%。
“春节黄金周”期间,少部分人会借着这个机遇,出去散散心,去一些山清水秀,环境幽雅的地方去过这一年一度的春节,当然,这也少不了人民币的支持,旅游消费额在1000元前后的占20%,在3000元前后的占45%,在5000元前后的占35%,看来,春节旅游这也是一笔大消费啊!
看,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热闹非凡,听,鞭炮声,嬉笑声,一同编织着春节的欢乐歌!
5.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由来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属性 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变异性。
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权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爽地被重复,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了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的,也表现为群体的,包括职业群体的、地区群体的、阶级群体的,这就出现了民俗的行业性、地区性、阶级性。
如果把时间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这种时段之间的变化就是民俗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