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另一表述就是国学。国学是在西学大举进入中国的历史年代出现的一个概念,相对西学而存在。但在近代特殊背景下,国学仍一定程度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甚至在今天的学科系统中,国学仍没有很好地走上应有舞台。
如今,新时代正在激荡形成文化自信,国学的阅读世界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国学内部分类,传统上分作经史子集四类,这既是图书分类,也是学科分类。在近代风雷叱咤的年代,很多文化理论都曾各领风骚,新媒体无时不在改变人们的读书体验,但扎实阅读、老实写作依然是抹不去的时代底色。放眼望去,许多著作正在变成经典,值得广大读者阅读体味。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著有《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
第一部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以儒家“六经”为主,还包括其他经典,如《说文解字》《史记》《汉书》《战国策》、诸子、辞赋、诗和文,共十三篇。显然,经典的概念在这里获得扩大,而从中国文化的整体出发,所列当然都是经典。朱自清是大学教授,散文大家,通常人们都重视朱自清的文字力量,简洁明白集部国学经典,深入浅出。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尽管朱自清生活在一个传统经学遭到严重挑战的年代,但在他的笔下,“六经”依然全部被他纳入经典范围之内,在他的介绍文字中,从容中正,不温不火,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激进情绪。
经学原有的内容,后来被文史哲分割,学术的经学,基本上再无继承人。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在这些古典著作经历了“正反”两个历程之后,把它们重新纳入“合”的状态,减去古代对经典宗教一般地崇拜味道,不附庸盛行的激进主义的文化立场,坦荡承认它们依然是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这在今天,依然是很值得称赞的文化立场。
第二部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先生是华裔美国人,明史专家。他的《万历十五年》,其实是一部明史的个人研究版。万历年间属于明朝的中期,且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期。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每况愈下?作者进行了很深刻的探索,写成了这部脍炙人口的史学著作。为什么《万历十五年》大受欢迎?我以为,结构与文字是关键。全书以历史人物为纲,七章重点描述了六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人物无不性格鲜明。以人物为中心,这是中国史学传统的再现,人物的命运与读者的关注交相呼应,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此书最初是英文写作,是写给美国读者的,所以全书都没有史料引用,对于有兴趣继续思考的读者,作者用注释的办法给出了史料根据。史学研究著作,如何在保证思考严谨的同时,又能保持文字流畅,《万历十五年》给出了经典之作的例证。
第三部是李鍌等著的《论语高级读解》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于《论语》之中。孔子思想对中国人影响巨大,所以,理解中国人的集体性格,解释中国的家庭社会观念,甚至了解自己,阅读《论语》都是捷径。现在的《论语》版本众多,多数都是为《论语》作注,翻译、解释或者再加上议论,通常都不会触动《论语》的原有结构。但是,就今天的读者而言,阅读《论语》主要目的是了解其内容,特别是希望找到今天依然闪光的金句,对于《论语》的原有结构并不在意。
李鍌等著的《论语高级读解》,原来是台湾国学教师的参考书,称作必读手册。本书重新确定了章节,以今天的主题去提领《论语》中的内容,如论道德、论仁爱、论修养、论政治、论为学等等。每个条目下,都有背景介绍、翻译和问题讨论,是一部接触孔子思想很好的入门书。梁启超当年研读《论语》集部国学经典,已经有这种分类的做法。
第四部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创作于五四运动之前十年,最初发表在《国粹学报》上。从一开始,就获得了读者欢迎,同样获得了专家好评。1934年,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对《人间词话》的总体价值表示充分认同,他说:“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最为精到。”作为古典诗词评论的成功著作,至今《人间词话》都是经典。
《人间词话》的成功,从文学评论的视角,研究者众多。特别是王国维的文学观念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他对叔本华的推崇,成为他自己受到肯定和推崇的重要因素。所以,《人间词话》被看作是以西方文学眼光看待中国文学作品的先行者,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观念中获得承认和肯定。此外,王国维用诗词描写人生境界的思路,让读者感同身受,读者因此获得一种经验,把古典诗词作品当作资源,寻找人生情感表达的美丽方式。如果说,前者完成了中西结合的话,那么后者则实现了古为今用。在满园西方的时代,《人间词话》让中国诗词获得了存在价值(他的《红楼梦》研究也有同样的意义),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第五部是孙尚扬、郭兰芳编辑的《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今日中国,如何理性地看待世界,理性地认识中国文化,现在看来,上个世纪上半叶的学衡派观点,是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学术代表。学衡派的学者,他们深爱中国文化,也知道中国文化有弱点,但反对全面否定,同时,他们承认西方有值得学习之处,但反对全盘西化。吴宓、陈寅恪、汤用彤、梅光迪、柳诒征等等,多是学贯中西、各有专长的学者,在文化问题上,他们秉持相对一致的立场,不同意顽固派,不同意西化派。他们的观点主要发表在《学衡》杂志上,在当时属于粉丝不多的少数派。
孙尚扬、郭兰芳编辑的《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于1995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学衡派文选。希望从理论高度看待中国文化问题的读者,阅读一下学衡派的文化观点,尤其是这本书,将会大有益处。(曹雅丽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