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太大国学之集部,也太广泛。
1.国学的来历。
实在不能下定义,只讲来历。
一国固有之学。清末由于西学的冲击而提出,民国革旧鼎新之际用新眼光分析总结传统学术,这才形成“国学”,因此民国时期“国学大师”涌现,这里推崇钱穆、冯友兰、胡适。
2.国学内容分类。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首创目录学,并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见刘向《别录》、刘钦《七略》),即“六分法”。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小学;诸子:儒、墨、道…;数术:天文、历法、刑名、卜筮…。
魏晋时以《七略》重新划分,形成经、史、子、集四部的分类法,即“四分法”。
《隋书·经籍志》参考阮孝绪《七录》、将“纪传录“改为“史部”;又将《七略》“兵书”、“术数”、“方技”、“诸子”,合并为“子部”;将《七略》的“诗赋略”改为“集部”,将《七略》的“六艺略”改为“经部”。部下又分类,计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三类。《隋书·经籍志》后面还附道、佛二录,其巾造四种、佛十种。
四分法沿用至今,是传统目录的主流。
3.国学的学习方法——辞章、义理、考据。
现在国学的学习,可依个人喜好入门,有喜欢历史的、有喜欢诗词的、有喜欢经学的、还有喜欢宗教的。入门之法无定,但学习之法应围绕“辞章、义理、考据”三点。
辞章:文字是国学的载体,必知训诂、音韵、作文、体裁;
义理:文章所赋;
考据: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训访、辑佚。
例如读《春秋》,用词遣句必求微言大义,辞章、义理、考据 同时具备国学之集部,可按自己所长分析。
4.国学教育设想(个人主观想法)
首先反对深圳梧桐山“读经村” 那种让孩子脱离社会的读经学习,即使能真的培养出圣贤,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接受不了。
国学教育应该是近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区别于专业分科的教育,侧重于培养独立人格和学习能力。国学教育和专业分科教育的理想关系,应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非专业治学向)
学前教育(1-6岁):读诗词培养美感,不必求甚解,推荐唐诗宋词、声律启蒙、千字文。千字文家长略加考证和扩展,当故事讲给孩子听,使学习有趣味。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待人接物礼仪。
小学教育(6-12岁):延续前一段,配合学校教育。有余力有兴趣则学习若干技艺,琴棋书画之类,特别是书法。
中学教育(12-18岁):叛逆期以引导为主,师长提供建议和咨询,告知课内哪些知识点在国学中有什么参考材料,自由发展。叛逆期后应注重培养独立人格,以易经、诗经、礼记等经学为主,凭兴趣接触诸子、历史。
大学以上,有基本分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必多说。没基础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前面的阶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开始学习。 一路走来 ,有志于治学者,已有些许基础;志不在此也没关系,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待人礼仪、独立人格都得到培养了。
最后,在知乎也看过一些很棒的回答,例如:如何自学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