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成语是“春秋笔法”

春秋 孔子 2023-12-29 15:03

子夏的人物传记_子夏传与子夏易传_子夏人物介绍

周一到周五每天十分钟

成语不用错学习更轻松

子夏的人物传记_子夏人物介绍_子夏传与子夏易传

春秋笔法

今天给大家讲解的成语是“春秋笔法”[chūn qiū bǐ fá] 。

这是一个需要深入了解,否则不容易明白的成语。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子夏的人物传记,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的人物传记,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在司马迁的著作《史记》里面是这么形容孔子的:孔子当年在司寇的职位上处理诉讼案件的时候,写判词要是有的地方可以和别人商量着一起写,那就不能一个人独自把它写完。到了写《春秋》的时候,他自己觉得该写的地方就写,该删掉的地方就删掉,就连子夏这种最聪明的弟子也不能发表一点意见。弟子们听他讲春秋的时候,孔子说,后人了解我孔子就是靠这部《春秋》,怪罪我也是凭这部《春秋》。

这么看这段话,你也许还不能明白这个词说的是什么,我们再来研究一下。

过去史官记录历史,总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管最后有没有做到,但是史官们基本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规范自己。司马迁自己在写《史记》的时候也基本都是到了一个传记的最后才加上“太史公曰”来阐述自己的评论。

但是孔子在写春秋的时候,就在字里行间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毕竟是一部正式的史书,他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本着一个史官的职业道德去规范自己,所以也不能直接把一大段自己的话加在里面。按照孔子的性格这样还挺憋得慌的,于是他就在遣词造句的时候,故意用上一些会引起别人联想的词汇,常常一两个字里面就透露出褒贬的含义,从而起到自己评价这段历史的作用。

“春秋笔法”,就是用来形容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上游君造句

在某些言论不自由的时代,知识分子们发表文章,经常使用春秋笔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