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正文

风水堂:什么是易学文化?

文化 中国历法 2023-06-07 12:11

什么是易学文化?一般人一提起“易学”,就会第一时间想到《易经》,认为易学就是《易经》,《易经》就是易学,实际上《周易》最早是古人利用易学规律用来占卜吉凶的册子,被后人发现了其中的卦气模型,然后为其配上了“彖辞”、“爻辞”,并且不断地将这些文字的“易理”进行完善和补充,孔子极其门人作《易传》,后人不断为其作注,这才奠定了《易经》的历史地位。

我们说过易学“象、数、易、占”四元素中,“易理”是直接面对人类社会的,是能对整个意识形态层面产生深刻影响的易经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在古代称为“道德”,所以“易理”是最接近社会,并且对人类来说最直接,影响最重要的元素,也就是《易经》所说的“文明以止”。

易学的范围更广,它是以整个太阳系为研究对象,根据太阳系内的天体运动规律制定的学问,可以说是一切循环轮回内的规律。它的范围如此之广,自然会包含其后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学术。实际上人类的大多数学术的起源离不开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动研究,无论是当代的数学还是天体物理学。

这就是易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核心,且非中国独有,只要人类对天体的运动产生研究,便伴随着“易学”的发展。所以我们能发现世界各地相似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有的荒诞不经,但是却似乎表达着同样的概念。比如古代中国有“天有十日”,埃及有“九柱神”。不过受限于观测的地理纬度,文明的发展便会不同。因此古代中国能产生五行十二脉和穴位,而印度只有四行中脉和七轮。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中国被称作“神州”的其中一个原因。

最初的“易学”发展诞生了纪时历法,历法的产生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繁衍。易学和历法同时伴随着观测手段和精度而发展,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两种不同的前后节点。在甲子历起先用于纪时后,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和效率大幅提高,而后甲子历不仅仅满足于纪时,而是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类应”学问,这些学问无疑都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型之上。并且这个时期的各类文化,比如择日和风水等,都属于模型的初创期。同时文化会呈现在各类的风俗习惯,庆祝节日以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笔墨纸砚、曲艺书画、诗词歌赋等等艺术形式。

易经八卦起源_阴阳五行与易经八卦起源_易经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而后,当天文历法发展,回归年精确到365.25日后,历法产生了“古四分历”,也就是“古六历”,它们全部是阴阳合历,“月”的参考大多以“朔望”为基础,制定大小月,“年”用回归年。

这样一来“历法”变得复杂,而“易学”开始运用“易数”诞生了更多的较为精确的“模型”。严格来说,历法属于“易学”内的一门学术,这门学术与其它深入物质类的学术相同,需要精确度量交节时间,精确度量“年”和“月”的长度,并且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闰月”。而易学模型不需要这样做。

这是“历法”和“易学”的本质区别,所以可见研究历法的人多,但是懂易学原理的少,因为“历法”终究只是“易学”的一部分而已。邵子在皇极经世说:历不能无差。今之学历者,但知历法,不知历理。能布算者,洛下闳也。能推步者,甘公、石公也。实际上也是指出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能不能将“易数”与“天象”进行结合,而这一过程是不容易做到的。

历法可以以任一便于观测的星星进行制定,甚至不需要在太阳系内,比如大火星,北斗,参宿,昂宿等,但是“易学”的主体研究对象必须加入“日、月”因素,否则其后的各类学术便无所依据。今人不以“日月”为主体,搞出其它行星或者任一参考系作为历法的主体,而去研究“易学”,便是误区之一。

随着“四分历”的诞生,打破原有的甲子历完美模型,“易学”开始变得丰富起来。易学的发展离不开“象、数、理、占”,各类的易数产生新的节点,并通过各类手段对六十甲子模型进行修补,使得六十甲子成为底层模型。开始产生了较为精准的“命理”和“占卜”的简略模型;传统中医开始制定明确的经脉体系,如“十二正经”“十五络脉”,并且产生对应的“穴位”;由易理产生学术也不甘寂寞,宗教的神仙体系开始丰富,儒释道学术开始完善……

这所有的文化,必须有一个建立的前提条件,就是“天人合一”基础,这个基础在大多数眼里是作“哲学”看待,而在“易学”中,是有相应的不同的“象数”进行论证。也就是不同天体所产生的运动周期,形成了规律,并且应用于各类事物当中。

这些规律通过其它事物可见可测,可延伸可运用,这就是“物象”的运用。但是不一定有实体存在,这就是传统中医中的各类符号和概念由来,所以任凭你使用精度多高的显微镜,任凭如何解剖,你都无法去发现“经络”的物质实体,但是你可以通过人体内的各种实体呈现的规律进行论证,比如当代人对于经络的各类解读:水通道,毛细血管,颈膜,水分子,气血,极值点,神经……这些理论不全对也不全错,它们都可以是对应的“物象”。

我们说过“物象”没有标准,在易学“象、数、理、占”四元素当中,“物象”和“易理”没有任何标准,唯一的标准是人的认知和境界,“物象”可以千千万万,“易理”是个人都能讲,它们是没有标准可言的。因此运用这类属性的学科便不会有标准,比如“脉象”,比如《易经》和《道德经》的解读……自古以来对《道德经》的解读汗牛充栋,大多数属于自娱自乐,不会产生多少价值,因为:100个人眼里有100个哈姆雷特,窥一斑论全豹皆未见其根本。

正因为“易理”的无标准性易经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而又影响最大,所以最容易被解读和被利用,歪解和曲解或者说片面解,只会吸引到与这类境界相近的群体,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可见再离谱的言论总会有拥簇的群体。

在现代人的思维当中,总喜欢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沾边,用科学来论证传统“是否科学”?

本质上属于画蛇添足,因为“易数”就需要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区别在于它不计算过程,而只用结果;它不计较细处,而主用规律。不过仍旧需要有人去深入探索物质层面,就像历法和命理模型的区别,假如没有准确交节时间的制定,命理模型便无法使用。

传统文化以易学文化为主体和框架,易学文化是物质与精神兼具,无法理解其本质,就会出现偏差。无法理解“象数”,“易理”就会偏颇。同样无法理解“象数”,其下的各类学术便无法真正学通。

那么如何能真正搞清楚“象”、“数”,并且能将它们结合?如何明白明白各类学术和易占的由来和原理?这个过程很艰难,除非你有能力能将这些学术通通串联起来,否则基本做不到,且会进入各种各样的坑中无法自拔。有这方面浓厚兴趣的可联系,指导天象的运用和易数的结合,各类易学模型的建立和原理,以及传统文化的真正本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