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解释宇宙运行的变化规律,和揭示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首先我们看这个“易”字。上面一个“日”字头,底下一个勿忘我的“勿”。“日”表示太阳,“勿”在甲骨文当中就是月亮的“月”。《易经》的“易”呢,就是上面一个“太阳”,下面一个“月亮”。《易经》研究的是天地的学问。就是日月相推,轮回运转的一个学问,这就是“易”的核心本体。
伏羲画卦的时候,距现在大概七千多年,那个时候地球上还没有出现文字,伏羲所画八卦的最早出现是以符号形式出现的。早年的人类过着植物采集和动物狩猎的生活方式孔子对易经的发展过程,因为季节关系植物果实结成成熟的果实是被时间限定的,植物的采集量是非常有限的,那个时候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狩猎方式,也就是人类要捕捉动物。狩猎是一个长途跋涉的过程。人类没有动物跑得快,想要捕捉到动物,人类只能长途追击,直到把动物累得跑不动才能成功捕获。古人在丛林里追击动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方位问题。过去没有路标,也没有指南针,为了狩猎人类又要走上很远的地方,一旦迷失方向人们就很难回到营地。所以确定方位对人类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因素。古人只能靠建立地标和夜观天象,用地表和天象的关系慢慢地建立部落的方向感。
八卦的前身可能就是为了建立这样的部落方向感,而画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符号标识,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方向,以至于在野外不会迷失方向。到了伏羲的这个时代,符号标识应该演绎得比较成熟阶段,伏羲所画的八卦很有可能就是从众多的标识符号中整理出来的一种更简单,更方便的一种表达方式。
先天八卦
伏羲画的八卦图被称为先天八卦:上为天,下为地,左为火代表月亮,右为水代表太阳,左上为泽,右上为风,左下为雷,右下为山。古人早期生活在自己的领地里,先摸清地标,然后观察天象,用天象和地标作对接就可以建立起部落的方向感。所以先天八卦八卦方位图指示的都是天象。
到了周文王时代,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文明的继续发生,易经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人们对整周边地区的地标和地理地貌情况掌握的很清楚了。易经不用看天象来找方位,直接观察地标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方位。所以周文王在演绎八卦的时候首先将八卦的方位做了一个调整。
后天八卦
周文王的后天八卦:
上为离卦,代表的是火,代表是太阳,因为南边很亮。
下为坎卦,代表的是水,这个水其实就是黄河,因为当时中原在黄河一带,这一带的北边就是黄河。
西边是兑卦,兑卦代表的是沼泽,当年中国最大的沼泽区域是在西边,很多大河的源头都来自西边。
东边是震卦,震卦代表的是雷,站在中原看东边,其实就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容易频繁发生雷电现象。
通过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方位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的认知和见识一直在不断地在增长。先天八卦是天象,后天八卦就演变成了地标。我们大多数人都看过封神榜,商纣王害怕周武王起兵动乱,就把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关押在一个叫羑里的地方。周文王被关押7年之久,周文王在囚徒生涯中,为了自己的所学和经验不被流失,就用八卦的符号两两重叠,演绎出了六十四卦。并且给每一卦都做了卦辞。六十四卦排列缜密有序,内容简洁而深奥。各卦内容彼此相互依存,又生生相克,构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封闭演化系统。
到了春秋时代,中国文化已经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易经》最早是个自然科学。到了春秋孔子时代他又加进了人文道德。孔子把《诗经》、《礼经》都作了删减,但是唯独对《易经》做了一个增补,看来孔子对《易经》是情有独钟的。孔子对《易经》作了“传”。传,叫《易传》更是希望更多的人去读这本书,去研究这本书,所以孔子所写的《易传》又被人们称作“十翼”。就是给易经插上十个翅膀。
《易经》这本书的形成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叫:“世历三古孔子对易经的发展过程,易更三圣”。上古伏羲画卦代表“天”,中古周文王演卦代表“地”,近古孔子作翼代表“人”。不同时期,《易经》有着不同的智慧。《易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著作,可以说是万经之始,所有中文化的开端都来自这本古老的神奇天书。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欢迎更多的喜欢国学的朋友加入讨论。因为水平有限,还请各位条友不吝言辞、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