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正文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方东美著中华书局2012年6月第一版读书笔记

儒家 易经 2023-08-02 16:18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 方东美 著 中华书局 2012年6月第一版 读书笔记(详细•提纲式)

第三章 原始儒家思想——《易经》部分

一、《易经》与儒家

1、《易经》与“十翼”

〈1〉中外关于《易经》的著作

1)、西方:

现在对于《周易》感受兴趣的不仅仅是中国人,同时在西方也开始感受兴趣。几十年前英国的理雅各( James Legge)早已把《周易》翻译成英文,但是理雅各没有深厚的哲学训练,只就字面翻译,虽然在他那时代找了一位洪杨时代的状元洪魁帮他的忙,这位状元会作八股文,而对读书有时却一窍不通,因此并没有帮助理雅各了解《易经》的微言大义。近年来,德国人卫理贤( )把《易经》翻译成德文,因为他在中国很久,也对于中文下了很大的功夫,又请了一个中国旧式的学者给他仔细讲了之后再翻译,所以,卫理贤的德文译本比较接近原来的哲学内容。最近有英国人把卫理贤的德文译本翻成英文。这两本比较能保存《周易》中的哲学内容,甚至其中的精神。

2)、中国:

在中国方面,我们对于已有的有关《周易》的著作,可以说是从汉以后直到清代,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把它当时的思想附会在《周易》上。譬如汉人把卦气或历法这些气象学、天文学的资料附会上去。甚至于道教的筮数,把奇门遁甲也附会上去。后来东晋以后,王弼把汉人的附会一扫而光。但是不久,传到唐末五代北宋,马上又有新的筮数之说起来。所谓“河图洛书”于古无征,把“河图洛书”表面上加以哲学化,变成先天之学,先天《易》,于是把汉代的筮数之学扫清之后,宋代的筮数又跟着来了,支配元代、明代,如此对于易学的资料须慎重选择,否则会把时代流行的思想加在《周易》上了。因此对于《周易》的书籍要慎重选择,只把它当作一个资料,再由真正受过哲学训练的人,透过真正哲学的眼光,来考虑《周易》上的重要问题。

〈2〉古本《周易》:原来的《周易》即是如此:一是符号系统,第二是语言文字的系统,分为简单的名称,说明这一卦简单扼要的意义,再对于每一卦构成的单位,作分别的说明,称为爻辞。这在古本《周易》中就是这两种。

1)、符号系统:

这么说来,《周易》这部书当分开来讲。假设是孔子,春秋时代以前,那就有两套《周易》,其一为从“乾”、“坤”到八卦而小成的八卦,再重复起来加上五十六卦,合成为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只画符号,以表达所形成的一个符号系统,若是用汉儒的名词,那就称“象数之学”。从汉儒的立场,是“学《易》者,所以通其象,所以通其数”,这是第一部分的问题。

2)、语言文字系统:

至于第二部分的问题,是在符号系统之外,每一卦给予名称。这个名称不是用符号写的,而是用普通文字写的,且每一卦之后有简单扼要的语句,或辞,称之为“卦辞”,或称之为“彖辞”。所谓“彖辞”,譬如“乾”卦的符号以六横表示,其下用一个普通的字称为“乾”。“乾”从体的方面看来代表天。从作用方面看来称为“乾”。何以称为“乾”就用几句简单的话,说明属于天的大作用的根本性质为何,称为“卦辞”、“彖辞”。再说,卦有阳爻、阴爻,把阴阳爻画成六个爻构成一个卦。《周易》中除了此符号之外,再有历史上的叙述,或理论的叙述,加于每一爻之上,称为“爻辞”。这么一来,于符号系统之外,再以普通的文字给予卦一个简单名称,再以简单的句子说明这一卦的意义,然后再就每卦的六个单位,初爻、二爻、三爻……到第六爻,加上辞句说明其分开来的意义。原来的《周易》即是如此:一是符号系统,第二是语言文字的系统,分为简单的名称,说明这一卦简单扼要的意义,再对于每一卦构成的单位,作分别的说明,称为爻辞。这在古本《周易》中就是这两种。

〈3〉十翼之来历及内容:在孔子前的《周易》只有如此。后来孔子晚而好《易》,照《史记》的记载是“韦编三绝”。因为古代的书以竹简写成,而一个个竹简再以皮连接起来,称为简册。孔子晚年读《易》,装订竹简后边的皮断了三次,可以看出他对竹简写的《周易》符号系统及卦爻辞系统深深地下了苦功。孔子以后,领导了一批学生,其中特别对于《周易》有研究的是商瞿,以他们对于易学研究的结果,对于符号系统、卦辞爻辞有所解释,流传于汉代有十个部分:

1)、《文言传》、《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大传》(上、下):

第一个为《文言传》,第二个为《彖传》。《文言传》事实上是没有完成的著作,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乾”、“坤”卦的《文言传》。至于《彖传》,是解释“卦辞”意义的。这么一来,《周易》的本从“乾”卦到“离”卦的部分,称为“上经”,从“咸”卦到“未济”卦,称为“下经”。因此《彖传》依解释“上经”或“下经”的“彖辞”而分为两部分:《彖上传》、《彖下传》。此外有《象传》,解释“爻辞”,它本来的意义是解释各卦爻辞分别的意义的,也分为“上传”、“下传”。再有于解释卦爻,“彖辞”、“象辞”还意有未尽,再写了《系辞大传》,对于整个《周易》符号和文字的系统作一个提纲挈领的介绍,谓之《系辞上传》、《下传》。这是主要的部分,孔子以前没有的。

2)、《说卦传》:然后还有《说卦传》,因为《周易》符号系统本来只是赤裸裸的符号,然后再加上卦爻辞,所以说卦传是用常识语言说明这个符号系统的意义。

2-1)、符号系统与语言文字之间的矛盾——《说卦传》内容杂之来历:

但是就这一点说,譬如西方哲学当中菜布尼兹( )的符号系统是要设立精确的符号,称为 ,根据数学上的要求,每一个符号只能有第一意义,不能多重指义。符号精确,也就是每种符号只代表一个事物或意义,在逻辑或数学上可以有这个要求,而普通的语言文字就不能有这个要求,因为语言文字,譬如中国文字的声音、型态、意义随时代而改变。譬如商周的音和两汉的音不同,两汉的音和唐代后《广韵》、《集韵》的音又不同。中国的古音仍旧有许多保存在客家话中,而现在的长江或黄河流域的人要听客家话也听不懂了,因为时代不同了,客家话中所保存的古音中原人就听不懂了,这可以证明文字的音随时代而改变,同时“形”更是不同。中国目前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字,然后钟鼎器中的称为金文,然后从秦代流行的是小篆,后汉时代的隶书,到六朝后的正楷,现在所认识的字为正楷,假如我们不谈《说文》,就不认识小篆了,如果对于钟鼎彝器没有研究也认不得金文,假使不懂大篆与钟鼎文,更是不了解甲骨文,这就证明文字的“形”随时代而改变。同时因为任何符号,连卦爻在内,一直到普通的文字,所谓常识性的语言,随形变、音变,有许多字本来是指物象形,它原来的意义很具体,而等到流行久远,在广大的社会及不同的时代中应用之后,各方面就产生了特殊意义,把这些特殊的意义从活的语言集中在写的文字中,每个文字实有多重意义而不是只有文字本来的一种意义。因此像上海、宁波人开玩笑,所用的俏皮话,在本省人听来索然无味,反之,闽南语的笑话在长江流域的人听来也一定不好笑,因为是当地特殊的音所表达特殊的情感,故听来觉得索然无味。从这当中可以看出,就普通的语言文字来看,绝不能以逻辑、数学的要求,说每一个文字符号只能代表一个意义,那语言文字就要死掉。文字总是随它的形音在时地的变迁而产生不同的意义,是有多重意义的。从这一点看来这“乾”卦,在天上代表“天”,在人类中代表“父亲”,在人的身体上代表“头脑”,准此类推,“卦”的符号说明卦的语言的符号,随着不同的时代而代表不同的东西。

2-2)、《说卦传》来历及年代:

像《说卦传》中乾代表“天”、“父”、“头脑”、“龙”、“马”,因此《说卦传》应该分为两部分,前半为说明意义的方面,后半为啰啰嗦嗦,这就绝不是孔子在当时所说的,而是历代继续《说卦传》的前半把时代信仰加上去所形成的。因此《说卦传》是很杂的东西,大部分成于汉代。

3)、《序卦传》、《杂卦传》

3-1)、古《三易》:

再如六十四卦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根据《周礼》的说法,古代有三《易》:一为《连山》,一为《归藏》,一为《周易》。《周易》“卦”的产生依后来的解释,把乾坤合并了,彷佛人类社会中独母不能生子,要父母合体オ可以生子女,因此《周易》是“乾坤并建”,而就卦的根本来源说,则只有一个单位,称为“乾元”;或是向上推,在《系辞大传》中称为“太极”。因此《周易》虽然“乾坤并建”,却是首“乾”,从“乾”卦开始,从“乾元”开始。《归藏》照《周礼》的说法却首“坤”,这是人类社会的演进,父系社会在历史上是后起的事,原始的社会是母系的,母权第一,而母权第一的时代不首“乾”,可以首“坤”。再如《连山》,既不首“乾”,也不首“坤”,而首“艮”。为什么首“艮”?譬如交通大道上如果树立起一座山峰的话,马上就此路不通。古代极原始的社会中有许多东西,从生活或宗教上看,是悬为禁例的。譬如希腊文化发展到毕达哥拉斯的时代,已经是文化到了很高的地步,而毕达哥拉斯纵然是科学家,但同时,也兼为宗教家,以宗教家的身分,有许多如“豆子”的东西是不能吃的。因此原始社会有许多禁忌。所谓首“艮”,就是极原始的宗教上,有许多饮食器具悬为禁例,或是自然界有许多神圣的事物,只能崇拜,不能接触利用。因此假如是有《连山》这一卦,必定是极原始的古代社会,对宇宙间的自然物,人事上许多关系、现象,悬为禁例,不能自由接触使用。这种社会中画卦首“艮”,总有它的道理的。

3-2)、《序卦》之内容:

如此看来,卦有许多不同的系统,要说明其构造时,起点是殷代可以不同于周代,殷周又可以不同于夏代。不但在古代的名词不同,延至后来,如王弼,对于《周易》的研究远在春秋战国、两汉之后,是魏代的黄初年代,曹操的三国时代。他的《周易注》不首“乾”、“坤”或“艮”,而是照道家的立场,从“复”卦说起。王弼的系统以“复”卦为起点,然后再追溯到“乾”、“坤”。如此看来,有一个问题,六十四卦形成的系统,其出发点何在?形成之后安排的次序如何,“十翼”最后的《序卦》就在解释六十四卦依如何的次第开始及发展的。如此看来,所谓《文言传》、《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合并起来为十传,是孔子以前没有的,而是孔子到商瞿以后才有的,是春秋时代的产物。

〈4〉《周易》之来历

1)、“经”、“传”一统:

本来在汉以前,符号和卦爻辞的系统属于古代的《易经》易经的哲学发展观是指哪个,而“十翼”则是孔子和商瞿一学派的成就,这两部分直到汉代是分开的,称《周易古本》,“经”与“传”分开,所谓“传”只是注解,说明经文的意义。本来这是两套书,西汉时代,经文传文仍旧分开,一直到施孟梁丘之后,有汉代易学大师费直,觉得《周易》的符号、卦爻辞系统不易懂,必定要看了十传的解释才可以了解《周易》,如此费直拿“传”释“经”,遂把《文言传》安排在“乾”“坤”卦之后,把《彖传》放在各卦之后,《象传》附在各爻之后,只有《系辞大传》为整体的介绍,是分开来的。如此从汉代费直一直到魏晋时代的王弼,“经”和“传”不再分了,成为一贯的系统。

2)、历史演变的结晶:

此一情形所以要提到,因为牵涉到历史的问题,后代以为《周易》这部书必然成于一人之手,有时把它推到庖牺、夏禹、文王、周公。这个证明符号和卦爻辞的系统在古代也不是成于一代或一人之手,而是历史演变的一个结晶,在文王、周公时已形成,而“十翼”在当时还没有,那是从孔子起,孔孟学派贡献出来的。古代没有印刷品,后来也写在竹简上,少量的东西可以刻在竹简上,等到《文言传》、《系辞传》的时候许多文字要一一刻出,必定是流传不广,因此中国古代又有另一个所谓的“口说传统”,以口授流传下来。

世界文化史上许多东西都藉这种方式流传,譬如希腊荷马及赫西奥的史诗,都是长篇文字,古代无法印刷,也不能刻在石头上,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长篇大作的诗歌都是背诵的,借口传流传下来。印度的《吠陀经》、《奥义书》等,在墨汁的化学未发明之前,纵然有贝叶也无法写,因此印度流传的这些诗歌都是用口授的方式流传下来。在中国,毛笔的发现早在殷代,而毛笔的应用一定不广,所以后来除了刻书外还刻竹简,而仍旧流传不广,最后仍旧是托之口说流传,何况刻在竹简上,早就给秦始皇帝烧光了。秦代留下伏生,到西汉时代,因为经书多为秦始皇烧光,只好再把他请出来,传《尚书》,还有别的人传《周易》等,而记载下来的只是把伏生等所熟习的古文用今文记录下来,用的是隶书,而非小篆。形音既有许多差别,义的方面也有大的差别,因此从西汉到东汉,古书流传下来有几种读法,就产生了“今文”、“古文”之争。

3)、部分历史资料无直接哲学意义:

因此研究《周易》,一方面是以《周易》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从历史上看为历史文献,清朝的章学诚所谓“六经皆史也”,不仅《尚书》、《诗经》一类的书可以反映古代的历史,就是《周易》也代表古代的历史。然而哲学上要讲思想,一切哲学思想,要从理论上推敲其意义,假如是赤裸裸的历史书,硬要把它读成哲学的书,必定会读出许多笑话来,本来没有哲学的意义,硬要望文生义,把时代的思想附会上去。如此历代讲易学的书非常多,而少有真正哲学价值的。纵然有,也是把后代的哲学附会到前代上。如此看来,有许多关于《周易》的书籍流传到后代,没有哲学价值,是因为它本来是历史资料,典章制度的纪录,有哲学意义也不过是隐含的而已,某些事实有哲学含意,而整个看来,却没有直接的哲学意义。

2、《易经》与儒家——《易经》哲学思想的产生

〈1〉哲学思想

1)、《文言传》——价值哲学思想的产生:

但是《易经》从春秋时代孔子、商瞿作了“十翼”之后,情况就不同了。譬如《文言传》,主要为一价值哲学思想的产生。

2)、《彖传》——孔子一派的宇宙生命哲学:

譬如《彖传》,把整个机械的自然世界活跃化之后,借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斯宾诺莎的 (能产自然),是活跃创造的自然界,不是近代工业或古代科学所讲的死的自然界,整个《彖传》代表孔子一派的宇宙生命哲学。

3)、《象传》——“君子”如何:

《象传》接受了人类广大的生活环境,接受了客观世界。如理学的宇宙,是太空气象流行的环境;那也正是近代科学的特点,把真善美的价值从这个世界撇开来,成为价值的中立主义,不谈艺术上的“美”,道德上的“善”,甚至于理论上的“真”易经的哲学发展观是指哪个,这样的世界是一个贫乏的世界,不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其中没有真善美的价值,只表现事实。因此孔子作《象传》的时候,完全把人类外在的世界拉进来,在人类生命内部、心灵内部看世界,于是在《象传》中产生了一个对于世界革命性的观念,就是把外在的自然界以艺术、道德的精神点化了,成为富有“美”、“善”的价值世界。生活在这种世界中的人就不是小人了,而是《象传》中“君子”如何,“君子”如何,是人类在精神修养方面,以道德人格的高尚处理这个道德世界。

〈2〉原始儒家精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