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提出了以“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我国古籍保护体系三大模块,即统计与摸底、整理与研究、破损古籍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十九条明确指出:“国家采取措施支持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以及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中医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见证、学术载体与临床实践的指导,它既有古籍的属性,又极具中医特色,具有突出的现代实用价值。当前对中医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更多地聚焦于具体实践,宏观有序的规划尚较匮乏。本文基于中医古籍价值分析,提出从中医古籍的保护等级、保护内容、保护模式、保护措施等方面构建中医古籍保护框架,以期促进中医古籍多维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与利用。
中医古籍的价值
古籍是重要文献资源,是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文化物质基础。学界对于古籍价值的判定多依据古籍善本“三性”,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及艺术代表性,认为古籍具有文物价值、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中医古籍是中医药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中医学术进步与历史发展,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理论知识,承载着历代医家临证实践经验,是中医学术传承和创新的根基。中医古籍隶属于我国古籍范畴,除具有古籍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一般价值外,同时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文物价值
中医古籍见证了中国医药卫生和中医学术发展的进程,记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入选《名录》的中医珍贵古籍文献类型主要包含纸质文献与出土文献,以纸质古籍为主,共计320部,占94.96%,另有17部出土文献入选,中国现遗存古医籍中宋元本已很少。2011年5月,国家图书馆藏元代胡氏古林书堂版《黄帝内经》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代金陵胡承龙版《本草纲目》,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国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广泛认同。以中医珍贵古籍为传播载体,促进古籍利用,宣传古籍保护知识,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使古籍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深入诠释解读蕴藏在古医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古籍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播。中医古籍与古代哲学、文学等学科相连,可以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从侧面反映中医学的演变过程,具有珍贵历史文物价值。
学术价值
中医古籍的学术价值最为突出,记录着中医各家学术的历史源流,在理论与临床上又进行演化与创新,是历代中医理论学术发展创新的基石。中医古籍承载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中医学术传承的根柢。如记载历代本草知识的《新修本草》,到形成药物名称、图谱、理论论述与验方紧密结合特色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再到被称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再到记载清代特色本草,如关于用药禁忌的本草备药,记述药物功能的《本草求真》。故宫所藏的《本草品汇精要》,由于宫廷主持编纂,从内容和加工方式看,学术层次较高,对本草资源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数以千计的本草学著作,从药性理论到中药采集炮制,到临床诊疗经验的描述,构成中药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是现代药物应用与研究重要的依据。许多孤本医籍从不同角度对中医学发微,颇具代表性和实用性,是研究中医学的绝佳材料。中医古籍的学术价值也体现在音韵学、词汇学、训诂学、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等方面。
艺术价值
中国艺术与中医学存在着内在联系。在确保实际应用的前提下,中医古籍又强调美感,具有较高可欣赏性和艺术性。其中的插图既是中医思想的承载体,又是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思想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中医古籍的装帧形式、印制刊刻、书法笔体、版画插图,是当时审美的真实反映,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具体体现。古医籍是中草药材的重要记录手段,对绘画技艺要求很高。例如入选珍贵古籍名录的明彩绘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该书书封为黄绫,正文框廓为朱丝栏四周双边,粗朱口,正楷字体。绝大多数药图上方有图名,深蓝底,金边金字;绘画风格为明内府绘本,绘制精细、色彩绚丽,在构图与表现风格上,体现了画工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因明代宫廷画师使用的矿物画材,历经400余年的图像仍艳丽如新,层次分明,1128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其中罕见的219幅炮制图,为中国古本草(尤其是炮制工艺及设备)的研究,乃至古代美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履巉岩本草》是我国最早的彩图本草专著,其采用局部细节真实写照的方式,运用了宋代花鸟画的手法,无论是技法还是构图都堪称典范。《本草品汇精要》官修本草以工笔重彩设色的方式彩绘底稿本,展现了画师重彩写实的功力。一些中医古籍的印制刊刻技艺,颇具鉴赏价值。
实用价值
相较于保护古籍载体而言,充分发挥其内容价值,继承传统中医药智慧,更显意义重大。中医古籍有别于其他类古籍的便是其实用价值。不同于经书、史书,不同于子部农家、法家、兵家等当代相关领域学术理论的指导作用古籍,中医古籍中记载的医家临证经验与医案、经典方剂、养生方法等沿用至今,当代依然发挥实用价值,增进了人类健康福祉。中医古籍资源,尤其是珍稀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中医药数千年历史,是中医药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深入、系统地学习中医学术思想,则须钻研中医经典文献、厘清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借助前人的智慧治疗现代的疾病。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抗疟单体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成果正是现代科学研究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的有力体现。通过对中医珍贵古籍资源抢救发掘,能够发现更多古代医家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或创新思维,不仅能更好地促进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扬,而且能更加有效地提升中医理论创新潜质,对于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古籍记载的内容仍然是我们今天筛选药物的重要来源与研发的方向。中医药深度介入新冠诊疗全过程,对改善症状、加快核酸转阴等方面显示较好效果。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成效显著,古代方剂是历代医家防疫治疫实践的结晶,是筛选新发疫病药物的重要来源。在新冠病毒感染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三药三方”均是来自古代经典名方的化裁。
基于古籍价值构建中医古籍保护传承体系
中医古籍的保护要正确理解并处理古籍保护和古籍价值利用之间的关系,有效促进中医古籍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实现,为中医药传承发展作出贡献。保护与利用好中医药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中医古籍的价值,应根据古籍现存的调查情况,确定重点保护对象,制定分批次、分重点的科学合理的中医古籍保护计划,推进中医古籍多层级保护,实现中医古籍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有序开展中医古籍保护。
第一层级:文物价值保护
中医古籍原本文物价值的保护。中医古籍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其文献价值是基于其实体本身的展现与发挥,故将中医古籍实体保护置于首个层级,原生性保护是针对古籍实体原本采取措施保护,包括硬件基础条件设施保护与软件古籍修复,抢救濒危珍稀古医籍中医经典著作方剂,保护中医古籍实体原本,也即保护了古医籍的文物价值。可采取以下保护措施:提升中医古籍保护的基础条件建设;参照标准,在保存环境、保管制度、保护措施等方面对中医古籍施以文物级的保护;古籍修复是古籍原生性保护最重要的保护方式之一,当前应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中医古籍修复工作,为中医古籍再生性保护提出基础支撑。
第二层级:艺术价值保护
中医古籍衍生文化与艺术价值的保护。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不仅包含古籍鉴赏、修复、装帧等技法的艺术价值,更是蕴涵丰富而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承载着优秀的中医文化与中国文化价值,以其中代表性中医珍贵古籍为原形依托,通过展览、研讨、讲座、培训等形式宣传普及与教育,提升民众参与热情,提高中医古籍保护意识,促进对古籍的合理利用,达到中医文化传承的目的。可采取下列保护措施:收集中医古籍版本,建立版本数据平台;保存保护古籍装帧艺术、修复技术、鉴赏方法等,将知识管理引入古籍修复行业,挖掘推广中医古籍保护中的知识;开展古籍保护技能人才培养。
第三层级:学术价值保护
中医古籍学知识与学术价值的保护。中医古籍是目前现存各类别古籍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价值最大的一类古籍,是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其中承载的原创知识,包括独特的理论、行而有效的疗法等,这些原创知识是中医药学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源泉动力。为进一步探寻其学术价值、发掘中医古籍精华,可采取影印、点校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制作古籍图文缩微胶卷,有计划地实施古籍数字化等措施。
第四层级:应用价值保护
中医古籍临床应用与诊疗价值的保护。中医古籍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记录着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是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源头。在“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浪潮下,充分发挥中医古籍的实用价值,应致力于提取内容、淬炼旨要、简化表达,结合现实需要,推动中医的创新发展中医经典著作方剂,利用历代医家实践智慧,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充分利用现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推动中医古籍文献知识服务,深入挖掘古籍的内容;开展古代经典名方的价值挖掘,挖掘历代医家诊断治疗经验;面向中医临床和专科疾病,实现基于中医古籍循证挖掘中医古籍内容来辅助诊疗决策等知识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医籍中原创知识价值。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指出:“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编撰出版《中华医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加强典籍研究利用,编撰中华医藏,制定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上述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指明了中医古籍挖掘与利用的方向。其中,《中华医藏》项目以中医药古籍原书影印为基础,集保存、传承、整理、利用为一体的中医药古籍再生性保护项目,项目涉及对2289种入选医籍原书影印出版、文献整理研究以及数字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突显从多个角度发挥中医药古籍的价值,是中医药古籍保护的典范。
中医古籍保护框架设计不仅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更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作,只有向着科学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才能适应古籍保护的发展需求,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医古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中医古籍定级标准》,为中医古籍的鉴定、分级保护与整理提供参考,为国家定级标准的制定提供试验性个案样本。从中医古籍的价值出发,建立中医古籍定级标准,分层次、分级别、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构建中医古籍保护体系,充分挖掘与发挥中医古籍蕴藏的价值,实现中医古籍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内在知识价值的发掘与利用,保护与利用好中医药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