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看了一些狗屁专家大师写的狗屁文章,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煞有介事地来我文章下留言,问我懂不懂易、易经、易传、和周易的区别。
今天开始用图说的方式,把《周易》这本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给解读了。
有图有真相,马上开始。
先说说“易”,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称呼,几乎所有和易卦有关的东西都可以叫作易,包括卦象、卦书和算卦等一系列活动。
最少一万年前就有了易。
比如九千年前桥头遗址彩陶罐上的卦象,就是目前最早的易。
比如七千年前跨湖桥遗址鹿角上的卦,也是易。
比如商周时期的这些数字卦,也叫“易”。
比如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简《筮法》,上面有卦,也叫“易”。
这些算卦先生和他们的算卦活动,也都叫作“易”。
所以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这都是笼笼统统含含糊糊的屁话。
简单来说,易的历史很古老。
接下来说说“周易”和“易经”。
这指的都是下面这本书。
战国时期的楚简版《周易》,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易经。
这部书原本并不叫“”周易”,只是和其他乱七八糟的易一起周易和算命的区别在哪里,都笼统地叫作“易”。
只不过因为这部书是托名圣人文王周公所作周易和算命的区别在哪里,所以大家叫它“周易”,认为是周代的书,以此和其他乱七八糟的所谓商代易“归藏”和夏代易“连山”区分开来。
下图就是所谓的商易“归藏”,其实是战国时期的易书。
至于《周易》这部书,它其实也是战国早期才写成的,虽然它里面的易卦已经有万年历史。
由于《周易》这部书极其经典,所以被战国时期的子思学派奉为六经,后来又有了“易经”的名字。
子思学派研读《周易》 的记录,还可以在郭店楚墓出土的大批竹简中看到。
比如这句“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还是把《周易》笼统称为“易”。
郭店楚简
当《周易》成为易经,就有了相应的易传。所谓易传,就是解释《周易》这部易经的文字,比如《文言》、《系辞》、《说卦》、《大象》等等……
流传下来的这些较早的易传被称为《十翼》,据说都是孔子所作,实际上全部都是战国以后的东西,水平高低不齐,其中还混杂了一些其他的易书里面的内容,并不完全是解释易经的。
马王堆西汉墓中不仅发现了《周易》本经,还发现了大量汉代早期的易传,有的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易传《十翼》相同,有的则不见于《十翼》,可知汉代以前解读《周易》的书还是不少的,《周易》的经典地位在战国时期已经确立。
汉帛书易经
汉帛书易传
当一部书开始成为经典,又有了文王的圣人光环之后,一些算命先生也开始用它当招牌。
类似的做法,我们还可以从“周公卜法”、《周公解梦》……这一类乱七八糟的书上看到。
这些算命先生们想读懂易经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妨碍他们把这部伟大的经典当成自己的托。
于是我们在《左传》、《国语》里面看到了一大堆用《周易》算命而且全部应验的神奇故事。
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是一个战国时期一个叫师春的算命先生编出来的,我们接下来还会挨个戳穿他的谎言,证明虽然他编的精彩故事骗了两千多年来无数人,但实际上他对《周易》的每句解释都是错的。
更可笑的事情在汉代出现了,有算命先生狗尾续貂地在《周易》经文后面加了卜筮的内容,把这本书变成了一本货真价实的算卦书。
下图就是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周易》,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每一句经文后面都加上了算命的内容。
阜阳汉简
虽然《周易》身为经典,和其他那些算卦的妖艳贱货完全不同,但是经过战国以来算命先生们这一番折腾之后,秦朝时的人已经把这部易经当成了卜筮一类的卦书。到汉代更是已经基本上没有人读得懂《周易》本经了,甚至连《大象》这样早期的易传也没几个人读得懂。
当时著名的易学家,基本上都是走算命先生的路子,用算命的那一套来解释易经。
司马迁写《史记》,也照着这些算命先生们的瞎扯照抄。
到了东汉时期,官方把《周易》刻石,奉为经典,易传十翼也跟着沾光,被一同刻在石头上。
下图就是熹平石经上残存的易传十翼。
汉代以前,易经和易传还是分开的,但是后来人们要对照易传来解释易经,为了便于阅读,就把《彖》、《文言》和《大象》、《小象》这几种易传拆开来附在经文后面。
经文和传文就这样混成一谈。
比如唐代开成石经上的《周易》,就已经把经文和传文混在一起了。
敦煌发现的唐代写本《周易》,也是经传合一的。
把易经和易传混为一谈的做法从汉代以前就很常见,因为笼统都可以称为“易”。
但是说到《周易》和《易经》,我们特指的就是战国楚简上的这一部。
或者是帛书上的这一部:
或者是汉代熹平石经上的这一部:
至于那些把易传叫作“周易”,把其他乱七八糟的易当成易经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