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又称易经,是我国影响深远的一部古代典籍。传世的周易从汉代以来一般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传是后世对经的注释和解读,有些解读契合经之本意,而有些解读则与《易经》背道而驰,需加以辨识区分。
按近代学者研究,《易经》形成于西周前期(公元约前1046年~前771年)。《易传》陆续产生于战国(约公元前475~前221年),至今有2000多年到3000年。
早在春秋时期,《易经》在上层社会流传较广,诸侯贵族达官显贵以及史官都大多引用易经去,占卜断事,军务政务家事外交都以《易经》作为特殊的卜筮用书。古人在占卜吉凶决断疑难当中,大量的引用《易经》。经过多次整理、汇集、编纂成书,成为现代所能见到的成书《易经》和《易传》。
儒家把《易经》视为经典,大多着眼于以修身治国从政、“絜静精微”的《易》教作用。战国时期出现的《易传》,是指《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种,十篇,也称为“大传”或“十翼”,实际上是《易经》现存最早的注解。
《易传》原先是分别单行本,附于经文之后,时间既久,就成了《周易》的一个共同组成部分,也被以“经”视之。
易经的经文简古质朴晦涩难懂,“佶屈聱牙”,《易传》部分的理论概括和思想性就比较系统浅显容易理解。西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学成为官方的显学,为历代帝王所尊宠。《诗》《书》《礼》《易》《春秋》被立于官学,《周易》就由儒家的经典摇身一变转而成为封建王朝奉行不讳的官学经书。
后世从《五经》《六经》转而到《七、九、十二、十三经》等周易和易经哪个有趣些知识,《周易》始终都被奉为群经之首。2000年来丰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书中原有的卜筮神秘色彩,更被加以特殊的解读。历朝历代对周易的注解堪称汗牛充栋,繁多注解中,历史时代不同,思想倾向有异,内容优劣高低自然也不一。
周易在我国文化史上,在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哲学角度看,《易经》阐述了矛盾对立的形态和矛盾对立演变过程,把纷纭复杂的自然和人事、把矛盾对立的现象看成是带有普遍性的存在,显现了辩证法的特点周易和易经哪个有趣些知识,;在推究人事预测吉凶方面也曲折透露了否认绝对静止,肯定运动变化的朴素观念。
《易传》解读,“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变之谓事”,都是承认矛盾对立,运动变化的朴素观念,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和哲学当中的理念。在易传中,对易经解释,还有一些深为民众所熟知的思想,比如“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象传》),“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系辞下》),“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杂卦》),这些都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易经》成书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故事歌谣谚语以及民间创作,广泛涉猎农牧渔猎婚姻家庭社会制度民风民俗历史传说生活教训等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很高的文学色彩。
《易经》卦辞、爻辞,语句整齐,节奏明显,通体押韵,与《诗经》的某些段落艺术手法极为相似,比如“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屯如亶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还有对一些现象和事件叙写当中层次清楚,刻画细致,有很强的文学表现力。比如《困六二中》记载某“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显示了一连串的人们所遇到的窘迫的境况;还有一些卦辞爻辞,具有很强的民歌色彩,借助于自然景物来抒写下文,比如像《大过九三》中“枯杨生秪,老夫得其女妻”。所以《易经》的文学蕴意和价值在我国3000年文学史上地位极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