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化产业:发挥宝鸡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品牌文化 艺术 2023-04-15 13:08

宝鸡文化产业建设SWOT分析

[摘要] 通过对宝鸡文化产业进行SWOT分析,发挥宝鸡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积极推进宝鸡文化产业建设、促进文化的传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宝鸡城市品位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宝鸡 文化产业 SWOT分析

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支柱产业之一。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在满足消费者精神消费需求的同时以创意转化为价值;其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具有高知识附加值、高文化附加值和高社会就业率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获得经济方面的利益。积极推进宝鸡文化产业建设、促进文化的传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增加就业;建设适宜居住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宝鸡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提高文化竞争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宝鸡城市品位,对宝鸡市“四市建设”、 对实现建设“平安宝鸡、诚信宝鸡、人文宝鸡”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宝鸡周边城市文化产业还未对宝鸡造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的资源优势,利用所拥有的丰富民俗文化、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文化资源优势极力发展宝鸡文化产业,不仅是宝鸡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带动“四市”建设的新思路,更是加速宝鸡“一线两带”建设的关键。

一、宝鸡文化产业的现状及SWOT分析

宝鸡文化产业建设在宝鸡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宝鸡民俗文化的优势有哪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化产业理论研讨、调研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运用著名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SWOT分析法对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清楚的了解宝鸡文化产业开发优势、劣势,把握宝鸡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威胁,为宝鸡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及实施措施的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1.宝鸡文化产业开发的优势分析()

畲族文化民俗_宝鸡民俗文化的优势有哪些_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

(1)文化资源潜力大,具备产业化运作条件。①宝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比较丰富。全市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62个,可总结为:一台――姜子牙隐居垂钓的蟠溪钓鱼台;二庙――建于唐代的周公庙和诸葛亮庙;三寺――创建于东汉的关中佛教塔庙之祖扶风法门寺、唐建的石窟慈善寺和以宋塔为主要特征的太平寺;四墓――秦公一号墓、秦穆公墓、班固墓、马援墓;五大遗址――新石器时代比西安半坡遗址尚早400多年的北首岭遗址,国家一类保护的先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周原遗址,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先秦高级宗庙建筑群雍城遗址,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遗址和我国最早石鼓铭发掘地石鼓山遗址。②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发现138处,被称为“龙山文化”遗址有64处;全市收藏文物件;2万多片甲骨文。③宝鸡的民俗资源独特,民间艺术独具一格。皮影、木偶、剪纸、刺绣、社火、脸谱、泥塑、草编等始终散发周秦文化的遗风古韵。尤其凤翔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是陕西省重要的文化大县、文物大县和旅游名县,民间工艺凤翔泥塑、木版年画、剪纸闻名遐迩,凤翔泥塑马、泥塑羊和青铜器复仿制工艺品被誉为“中国一绝”。

④饮食文化独特。(2)自然资源独具特色,特色产业发展具备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价值。我市自然景观优美,“太白积雪”,“五峰挺秀”,“鸡峰插云”,“润德流泉”,“法门晓钟”,“九成故址”,“东湖揽胜”,“双清况渡”宝鸡民俗文化的优势有哪些,号称“宝鸡八景”。金台观、大散关、鸡峰山、天台山、景福山的龙门洞、吴山和汤峪、东湖、冯家山、石头河水库等新开发的一批旅游景区历史文化沉淀较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具有文化产业深度开发价值。(3)文化消费市场活跃,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据2004年统计,全市文化产业机构中,公有制文化产业机构201个,全市14个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2917场,观众310万人次,演出收入240万元;全市文化部门16个剧场(院),年总收入153万元。宝鸡凤翔县六营村的泥塑羊刚一出世就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应,美国百事可乐公司一次就定购了5万只;目前凤翔县和千阳县具有艺人作坊专业户110户,常年从业人员3200人,各种工艺品年销售收入1552多万元,实现利税533万元;“泥塑之乡”凤翔县六营村许多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及文化用品印刷、记录媒介复制业等行业从业人员均超过万人,电子出版业、文化服务业规模扩张也较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市场显示出强劲的活力。

(4)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各类艺术精品佳作层出不穷。近几年宝鸡市文化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所占比重、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印刷、音像、电子出版物等行业增幅较大。为配置文化资源,活跃演出市场,于1998年组建了民营文化企业先歌力都视听技术有限公司,激活了文艺演出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成长起来的民营文化企业显示了强劲生命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艺术创作焕发活力,2002年由宝鸡著名作者霍秉全执笔创作的话剧《又一个黎明》荣获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奖”;市人民剧团创作的现代戏《人间真情》、《悠悠春晖》参加了全国现代剧创作调演,荣获多项嘉奖;2004年9月份新编的秦腔古装喜剧《牛县令传奇》参加了全省建国55周年暨振兴秦腔2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了优秀编剧奖在内的10项奖励;小品《马路边》、《送礼》、《美容店的故事》、舞蹈《剪纸妞妞》均获创作一等奖,其中小品《美容店的故事》又荣获全国曹禺戏剧奖。舞蹈《青铜》、《西府女》、歌舞《太白山踏歌》等节目参加中央电视台《城市请柬》栏目演出;另外还创作了电视连续剧《大秦腔》、《呼啸山乡》、电影《刮痧》、《正月十五过大年》等优秀文艺作品。2006年配合中央电视成了“宝鸡过大年”、《激情广场大家唱》节目的现场录制工作,《走近宝鸡》专场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频道推出。中央电视台在我市进行“鸡年话宝鸡”的拍摄和直播活动,将凤翔泥塑及木版年画、法门寺的法事活动、姜地区的风土人情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民间艺术作品陇县枕头猪、凤翔县泥塑马、彩绘羊被国家邮政局选定为生肖邮票主图案。在“新西部杯”中国西部书画大赛中,我市书画界以雄厚的实力荣获35个创作奖项,获奖之多为参赛的13家单位和西部10多个省市之首。

2.宝鸡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整体来看,宝鸡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发展环境存在障碍;文化产业初始发展水平比较低,文化产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很大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足,文化消费有限。产业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文化市场状况决定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路径。具体到文化市场的各个子市场,宝鸡文化市场处于发育阶段。西安2005年1―6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72亿元,2005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23.6万人次,国内游客2346万人次,海外游客7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8.5亿元人民币,国内旅游收入145.2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4.09亿美元。(2)产业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仅把文化产品看成精神产品,忽视其商品性,文化工作看成社会公益事业,而不作为文化产业经营,创新精神尚不够强,管理体制陈旧,经营机制不活,资源整合欠优,规模经营偏小,项目带动不够强,经济效益欠佳,科技含量较低。目前,宝鸡市虽然拟定了《宝鸡市“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其中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和目标,但在实施上保障措施不够完备,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也不清晰,致使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盲目的现象。另外,政府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整体布局,各类文化经营规模小,短期行为普遍。

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够,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对正版制品有很大的冲击,文化经营单位存在无序竞争。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完善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3)特色产业技术含量不高、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形成。宝鸡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偏多、档次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广告传媒等创意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导致各类产业链条短、特色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形成。宝鸡民俗村建设同质化,饮食和文化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致使民俗村仅仅停留在农家乐的旅游项目上,品牌、深度开发不足;宝鸡民俗产品目前仍是以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跟不上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景点知名度低,包装不够,营销泛力,产品无主题;除法门寺、太白山等AAAA级景区,其余旅游景点象天台山、炎帝陵、周公庙等开发包装滞后;特色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民间艺术品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致使民间艺人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深;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三是民间文化产品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民间艺术的主管单位,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如凤翔泥塑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声誉,但由于没有和现代经济和文化生活相结合,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经济效率难以显现,特色资源产业化运作还停留在外层和仿制、复制方面,潜力运作远远没有挖掘出来。(4)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缺乏,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投资渠道单一。无产业支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其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由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观念滞后、部分领导不够重视等原因,致使既熟悉文化事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人才十分紧缺,在传统体制下,一些省市属文化单位的内部人员结构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没有形成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和人才群体,且有一定实力的艺术类人才流失严重。在省内外有一定威望的文化产业实业家或带头人更少,远不适应引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5)文化产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GDP占有率极低,尚未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没有强势文化产业的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自我发展能力弱,经营层次较低,上档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少,开业的多,歇业的也多,大多数文化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的被动状态,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很少;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偏重数量扩张型的多,传统项目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型少,软件版权业等高附加值行业几乎是空白。

3.宝鸡文化产业发展的机会()

(1)休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商机巨大。首先休闲已成为人类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满足消费者精神诉求、强调参与性、强调对消费过程记忆的长久保存特点需要通过文化产业所提品所具有的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特点得以体现。其次假日经济给市民带来了许多空闲,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更注重消费“体验”过程,近郊游、农家乐等受到许多市民的青睐。(2)机遇优势。西部大开发、一线两带规划、建设宝鸡百万人口大城市以及市区东扩南移战略和建设陕西经济强区都将为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承东启西、西联东进。随着宝鸡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和经济战略重心东移,这种区位优势对发展十分有利。(3)省委、省政府领导把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大事来抓。从2000年始,每年省级工作部门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列为工作目标责任一览表中。2002年省委、省政府在实施我省“一线两带”战略举措中,又把文化产业列入实施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与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陕西省文化系统2004―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简化了文化市场准入手续。(4)宝鸡拥有可以用来创作文化商品的丰富文化资产,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带动购物、娱乐、吃住等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4.宝鸡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

(1)市场竞争激烈,周边地区投入大,基础完善。如四川省拥有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传输、互联网传输网络,报刊、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发行网络,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和巴金文学院、沫若艺术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形成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艺为主,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化产业架构;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县、乡、镇的产业区域布局;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连锁化,仅演艺业年收入一项,全省就超过130亿元。2005年11月,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四川推出205个文化招商项目,涉及金额137亿多元。对宝鸡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2)中心城市西安文化产业建设基础完备,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西安已经形成了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版权服务业、广播影视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信息网络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健身娱乐业)、广告业与会展业、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及销售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各种文化行业领域。西安市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了以盛唐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的曲江新区等龙头项目。目前,曲江新区已投入35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西安海洋科普世界、西安广电中心等大型项目,强化了“盛唐概念”,打响了“盛唐品牌”,增强了西安市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现西安印刷产业园、莲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国西部影视城等50余个重点项目正在建设或招商建设中。西安文化竞争力迅速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对宝鸡文化产业建设有一定的压力。

二、加速宝鸡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思路

文化产业是通过受众最大化实现边际效益的增长,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文化商品的独特性在于它们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损坏,但它能很廉价地被再度仿造,这样就难以保证产品的稀缺,而稀缺与商品的价格息息相关。宝鸡文化市场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空间大。采用专业化路径可以尽快占领市场,形成品牌,主导市场发展。因此宝鸡文化产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文化产品、资源的产业化经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文化产品、资源的产业化经营为主导,通过产业联合和文化的外部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以文化为基础的产业群,实现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拓展文化品牌,并以此带动民间艺术品业、文化娱乐业、文艺演出业、网络文化业等行业的发展,连带发展音像业、电影放映业以及文化服务等其他产业形成产业群聚,开发独具特色的陕西民间艺术品牌;文化活动品牌,以产业群聚形成城市吸引(见图)。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文化企业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格局。

1.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的潜在市场――文化旅游业

文化产业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坚强支柱,旅游业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文化产业。旅游业依赖文化来支撑,旅游景点、景区、设施、产品等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才可能具备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如云南丽江的旅游靠的就是文化产业的支撑,他们把突破口放在挖掘文化、认识文化、利用文化、生产文化和经营销售文化上,让旅客了解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传播文化,达到极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宝鸡文化市场处于发育阶段,市场规则还没有形成,宝鸡人口有限,文化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规模有限、消费层次有限,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旅游业带动流动人口的增加,增加文化消费的能力,拉动文化产业的运营能力,要求采用专业化路径尽快占领市场,形成品牌,

图 宝鸡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主导市场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将旅游文化化、商品化、产品化;深挖文化内涵,发挥好旅游载体的作用。把旅游资源开发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旅游业,做到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发展文化产业,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打好名节品牌,大造旅游文化发展之势。

2.重点拓展潜在市场――文化品牌

强力打造法门寺、太白山、周文化为代表的宝鸡三大旅游文化品牌。重点建设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法门寺旅游区、以独特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地热资源为依托的太白山旅游区、以自然风光和姜炎文化遗迹为依托的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历史文化遗迹和峡谷探幽而著称的钓鱼台旅游区、以周文化和西岐民间饮食文化为核心的周公庙旅游区等十大旅游景区。重点拓展姜炎文化、炎帝故里、会展名城、青铜器之乡和民间工艺之乡等品牌的内涵,以旅游为主导产业,将其横向、纵向拓展为产业链条。生肖羊、马勺脸谱、木板年画、青铜器等一批艺术精品也应以旅游业为依托,将宝鸡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品牌宣传到全国各地和海内外,促进民间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3.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横向合作

文化产业发展的横向合作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省际、跨国际的文化产业横向产业合作。要求宝鸡以会展业为城市品牌,以会展业带动产业互动。另外也要求宝鸡的文化实体增强竞争能力,广泛参与其他省市的会展、国际性的会展,将城市品牌推向国际,带动外部人口的流入。通过横向合作交流带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更快的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从而提升城市文化品牌运营能力。 二以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集团为发展文化产业支撑。积极推进文化资源整合,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兼并、联合、重组,实行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发展,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通过大公司之间在资金、技术、经营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和集中,进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形成旅游业、餐饮业、旅店业、娱乐业、传媒业、与电信业、电脑业、出版业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格局,形成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的跨行业、跨国界的强势文化产业集团,将新兴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和体育业等更好的融合。三整合民俗村,依托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的跨行业、跨国界的强势文化产业集团开发所开设民俗文化氛围的旅游项目、提升所出售的旅游产品附着的文化色彩,使文化消费者走进民俗村就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气息。

4.进一步梳理现有文化资源,发掘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具有创造性和精神性、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潘鲁生认为,文化产业是出售文化、信息、智慧的经济活动,它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手段,以市场为目标,经过创新性的脑力劳动,来创造财富的。宝鸡应对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交易、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以及电视、广播等诸多部门进行摸底,通过人才引进增强文化产业的知识、智能和创造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