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星期我们一起分享阅读了《孩子的生活 不能没有仪式感》,和大家一起思考了: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你给孩子带来过哪些仪式感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家长朋友的精彩发言吧!
一起来看看本期文字推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 《元日》
“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块大黏糕。”唱着喜气洋洋的歌谣,又一个新年向我们走来啦!贴春联、放鞭炮、办年货,逛庙会……每个春节民俗都有着独特的传统年味儿。
其实,春节更是一个引导孩子了解中华文化、享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好机会。抽时间跟孩子讲讲年的由来,有哪些习俗传统,告诉孩子过年意味着家庭团圆,也寄托着对来年的展望。明白什么是过年,孩子才会对传统节日多一些敬意。
给孩子讲讲关于年的传说
First Year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年的由来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呢?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好了,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春节的由来,那么与春节有关的习俗和礼仪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中国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起源于古代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如皋春节的民俗礼仪,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
年画、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如皋春节的民俗礼仪,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放爆竹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每到春节燃放,鞭炮声此起彼伏,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安泰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
年夜饭特指农历除夕晚餐。也是一年年末最重要的一顿晚餐。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是何等的幸福,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而年轻一辈也正可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压岁钱
压岁钱在春节习俗文化中寓意避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春节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赠送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守岁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
春节礼仪 知多少
First Year
拜
礼
年
仪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跪拜磕头或躬身作揖,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里的长辈拜完年之后,孩子外出遇见他人时也要满脸笑容地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红
礼
包
仪
长辈给红包的时候,孩子要双手接过并向长辈们说声谢谢。要事先告诉孩子,接过红包,不能当着客人面拆开,最好的做法是马上把红包放到爸爸妈妈或自己的袋子里。
问
礼
候
仪
多说祝福话,问候称呼不可少。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亲人,懂礼貌的孩子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春节期间的客人比较多,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就要见面的客人。由于一些称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如果你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你在见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待
礼
客
仪
春节
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要让孩子知道:在大人谈话时,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做
礼
客
仪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一定要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
餐
礼
桌
仪
大人一般都比较惯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家长们要记得告诉孩子:吃饭时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那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
悠悠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新春佳节,阖家团聚、走亲访友正是孩子们学习文明礼仪和老规矩的大好时机。
孩子的教养都是在一点一滴中形成的,家长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春节这个契机,教给孩子应该遵守的规矩,帮助他们成为举止得当、彬彬有礼的孩子。希望新的一年孩子们在礼仪的运用方面都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