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余年前的封建王朝时期,槟榔从遥远的马来西亚辗转来到中国,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如今,在中国的云南、海南、台湾及湖南湘潭等地区,槟榔早已深刻融入了人们生活,成为了当地关系到经济民生的重要产业,并成为了民俗文化的载体,传承着地域、民族发展的情感和记忆。围绕着一颗小小的槟榔湘潭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多种瑰丽多姿的民俗文化正在发展、演变。
湖南湘潭:从药材到食品,槟榔文化长盛不衰
在湖南湘潭,槟榔业历经三百余年发展传承,从药材到食品,从达官贵人享用的珍品到走进寻常百姓家,长盛而不衰。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病疫消失……自此,槟榔开始在湘潭受到欢迎,而湘潭老城的平政街渐渐成为槟榔的制作、销售集散地。
《湘潭县志》还记载了清光绪年间王闿运对平政街槟榔兴盛的描述:“槟榔为大家,曰剖数十口,店街倍蓰邪,率五步一桌而卖,合而相向,计每桌曰得百钱之利”。当时的槟榔销售已与粮食齐置,而延续至今的许多百年老店皆由此发迹。
数百年间,槟榔在湘潭留下的段段传奇和佳话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一首湖南民歌《采槟榔》,清新的曲调,淳朴的爱情描写,与槟榔有关的故事,都深深刻在了湖南人的记忆中。湖南民间还有句顺口溜:养妻活崽,柴米油盐,待人接客,槟榔香烟。烟酒不分家在湘潭、在湖南发展成了烟酒槟榔不分家,成为了一种固定的习俗。2016年,“槟榔习俗”甚至入选了湖南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认可与肯定。
台湾:小小槟榔维系两岸亲情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湖南民歌《双川调》创作的歌曲《采槟榔》,也曾被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翻唱,在台湾、港、澳及内地飘红,被广为传唱。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台湾与湖南源自一脉的槟榔文化风俗。
槟榔在台湾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乾隆年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记录当时台湾流行槟榔的盛况:“啖槟榔者男女皆然,行卧不离口;啖之既久,唇齿皆黑,家日食不继,惟此不可缺也。解纷者彼此送槟榔辄和好,款客者亦以此为敬。”与湖南、海南等地一样,在台湾,人们也会以槟榔招待来宾。婚娶聘礼,槟榔为先。出门办事,喜丧宴客,槟榔必不可少。在台中、嘉义、台南等地,人们甚至还会用槟榔来调解纠纷。除此之外,台湾主要公路两旁的“槟榔西施”们也用自己的另类方式为中国槟榔文化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广、海南:槟榔成人情世故中的重要角色
无独有偶,在古时广东岭南、海南一带,槟榔也同样担当着“和事佬”的作用。“解纷惟有送槟榔”。据广东《澄海县志》记载:或有斗者,献槟榔则怒气立解。
在广西龙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的壮族村庄里,盛行着“客至不设茶湘潭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嚼槟榔像喝茶抽烟一样,不限次数。而嚼槟榔也是为了“辟瘴、下气、消食”、增口味。
广西龙州壮族对槟榔有着特殊的感情。在青年人举行的婚礼上,新郎带到女家的第一件礼品就是槟榔。作为礼品的槟榔放在一个用红绸包结着的方盒里。木制方盒上中间是红色的圆形“喜”字,两边精雕细刻着两棵槟榔树,枝叶相交,结实累累。媒人要把盒子打开,将槟榔果取出来,切成碎片一一分给到场的人;然后人们将其蘸上蛎灰,再用蒌叶包裹,放进嘴里慢嚼,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这里的槟榔,表示一种礼节和祝福,祝福新人爱情永笃,相好到老。
在海南,槟榔同样与婚俗联系密切。当地的黎族小伙子必须都会爬槟榔树,爬得越高越容易讨媳妇儿。当地有黎家阿哥不会爬树不吃槟榔讨不着媳妇儿,无槟榔不成礼,无槟榔不成婚的风俗。海南许多地方至今仍把订婚说为“把槟榔”。
一枚小小青果,在千年传承中已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文化密切关联,也使得普普通通的槟榔在人们记忆中变得不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