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祭典”申报为世界“非遗”

炎陵 炎帝陵 2023-06-30 17:01

资料照片

日前,媒体一则《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炎黄祭典”申报为世界“非遗”》的报道又一次将全球华人的目光聚集到湖南炎陵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这里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组成县,境内保存有国内罕见的10万亩原始森林,客家人占70%。

一网友在红网评价说:“炎帝陵祭典、红色歌谣、三人龙、客家山歌、谣拳、校本教材……炎陵对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利用全国领先,‘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炎陵来说不虚此名。”

校园:民俗文化主阵地

“捱登炎陵客家多,客家人喜欢唱山歌……”3月5日上午,炎帝陵附近的炎陵县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山歌嘹亮,龙飞狮舞,炎陵县青年教师民俗文化展演在这里举行,《哭嫁》、《瑶寨风韵》等20个节目依次上演。“教师和学生是炎陵民俗文化传承的主力军。”炎陵民俗文化专家、评委李小敏评价道。

文登之窗火报民俗表演图片_文化民俗城镇_报道民俗文化

拥有“炎帝陵祭典”等四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58项、文物遗存200余处、文物藏品1376件……炎陵境内有着丰富的炎帝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客家文化资源。这些“文化宝库”,成为炎陵县各学校编辑地方教材的源头活水,学校也成为炎陵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

“三河镇中学有炎帝文化讲座,霞阳学校开设了红军标语赏析……”炎陵县教育局局长陈黎明向我们历数各校的民俗文化教育。他说,全县15个乡镇学校和几所县直学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编辑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炎陵民俗文化因此在20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历久弥新。

龙渣瑶族乡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多姿多彩的瑶文化已成为龙渣瑶族学校校园文化的“主角”。该校投资兴建瑶文化风雨走廊,定期邀请瑶族文化传承人为学生教授瑶族舞蹈、瑶拳、瑶族高脚等民俗传统。课间,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围拢在一起,或跳高脚报道民俗文化,或打瑶拳,或跳竹杆舞,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去年底举行的湖南省民运会上报道民俗文化,炎陵瑶拳夺得金牌。

民间:民俗文化传播者

文化民俗城镇_报道民俗文化_文登之窗火报民俗表演图片

在炎陵县,张志龙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大师,吹拉弹唱样样行。他原来只是与井冈山交界处的沔渡镇一位普通农民,由于乡村文艺“细胞”活跃,成为村支书、镇文化专干。在张志龙等几位农村艺人的指导下,沔渡的歌曲创作、山歌对唱、龙狮表演等民间文化活动异常活跃,这里已多次举办客家民俗文化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也先后两次赶来报道,由沔渡民间艺人为主传承挖掘的“炎陵客家山歌”还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炎陵城区的民间文化更是被一批文艺爱好者“搅”得火热。下岗多年的资悦平是霞阳镇西区社区聘任文化站长,喜好文艺的她发动社区内100多名下岗和失业女工文艺爱好者,组织成立了军鼓队、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和舞龙队和民族乐队,不仅成为炎帝陵公祭仪仗队的主力队员之一,也搭建了社区与群众之间的文化桥梁。他们还自发组织文艺队伍,到乡镇敬老院慰问演出。

“霞阳镇西区社区文化站是全县文化站的典范和缩影。”炎陵县文体局局长唐青平介绍说,目前炎陵县有秧歌队、民乐队、龙狮队等130余支,这些民间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县城社区、乡村田间地头、农村墟场屋场,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也成为炎陵民俗文化传播的使者。

政府:民俗文化领路人

“要将炎帝文化、客家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努力增强炎陵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竞争力。”这是株洲市委副书记、炎陵县委书记李晖对炎陵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今年,“文化强县”作为发展战略已被写进“十二五”规划。

报道民俗文化_文登之窗火报民俗表演图片_文化民俗城镇

近几年来,炎陵县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设施,打造民俗文化传承和展示载体。先后筹集4亿多元修建了炎帝陵配套设施、6处市民休闲广场、红军标语博物馆、群众文体中心、102个“农村书屋”、15个乡镇综合文化馆……去年,该县政府“一号文件”公布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150项民间音乐、舞蹈、小吃、习俗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去年8月12日,台湾300余名同胞专程来到炎陵县参加“海峡两岸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炎陵县乐舞告祭《炎帝颂》、三人龙等节目与台湾庙会阵头文化“宋江阵”同台献技,炎陵精彩的民俗文化令台湾同胞如痴如醉。

为满足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的需要,前年县里将县城一占地近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改造成了炎陵最大的“露天舞厅”,每当华灯初上,散步的人群都不约而同地要到这个大“舞厅”转上几圈。像这种“露天舞厅”,在炎陵县城和乡镇不下20处,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炎帝陵自1988年整修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1100余万人次,‘炎帝陵祭典’恐怕是全国展演频率最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朱建军局长告诉我们。炎陵文化与旅游联姻,神奇的地域民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助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去年,该县接待游客150万人次、门票收入2897万元、旅游综合收入7.68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倍、5.76倍和5.6倍。

(本报记者龙军本报通讯员黄春平谭林芳)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