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在前面的话:自汉朝儒学服务于政治,“四书五经”必然有时间和政治的局限性,但毕竟属国学传统文化,咱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书籍(四书五经)
01
《大学》
《大学》选自《礼记》,是其中一篇,共1600多字。主要是根据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去教导贵族子弟,教他们将来怎么样做官、造福百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设立的宗旨,上行下效,以身作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02
《中庸》
《中庸》亦是《礼记》的一篇,“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就是“用中”。人的世界如果能够达到中跟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中庸》的整个架构:天-人-人生的路。作为儒家经典,《中庸》也包含了道家思想,思想完善,相传是“四书”中最后所著。择善固执,慎独自修,至诚尽性四书五经都是拿四书,用智仁勇来诠释做人之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03
《论语》
《论语》是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讲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强调君子人格,强调真正的价值在内不在外。孔子承礼启人,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仁”,是由内而外、由己而人、由人而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04
《孟子》
孟子是战国中叶儒家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合称“孔孟”,著有《孟子》。《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关于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超级多名句和成语的出处,先给你们来几个:以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偃苗助长;出类拔萃;不虞之誉;左右逢源;夜以继日...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05
《诗经》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商末周初到春秋中叶,共有三部分:《风》《雅》《颂》。《诗经》与思想无关四书五经都是拿四书,只是尽情地展现百姓的生活习惯,表达内心的真挚情感,不矫揉造作、不堆砌辞藻,可以合群可以抱怨,一句话概括“思无邪”~(“思”语首、语尾助词,整句意为表达真诚的感情)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06
《尚书》
上古的书,又称《书经》。从上古到春秋,前后2000年(虞+夏+商+周)的政府报告。《尚书》是一本历史书,是孔子对古代政治的总结,记载了尧和舜的功德与言行,禹治理国家的方案,汤的誓师以及周公如何筹建国家系统。
07
《礼记》
宋朝十三经注疏的《周礼》《仪礼》《礼记》都和礼经有关,《礼经》强调人与人之间各种适当的关系(礼)以及具体的规矩和做法(仪)。礼的转变:宗教性-政治性-伦理性,但过分注重“礼”的外在形式容易出现“礼坏乐崩”的问题,忘记了人与人之间更重要的是真诚与精神,这也是历史上很多矛盾与冲突的开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08
《易经》
《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从古至今,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古人担心变化,伏羲氏就用两个简单的符号说明什么叫变化,一条横线称阳爻,一条横线中间断称阴爻,但“上有天,下有地,人在中间,无三不成格局”,故3条横线才算完整,由此形成基本三爻。23=8,代表自然界的八大现象,“天、地、雷、风、泽、山、火、水”,此为八卦。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易经》其实包含了孔子所著的传,用来解释经。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09
《春秋》
宋朝十三经注疏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和春秋有关,《春秋》是一本关于鲁国的历史书,由孔子修订。春季耕田,秋季收成,代表一年,所以《春秋》是编年史,可靠但并不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