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和“五经”是九部经典著作的统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五经”的具体内容
1.四书
南宋朱熹对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2.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的经典,最初只有“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末农民大起义,项羽进入秦都城咸阳,大肆纵火焚烧秦宫殿,《乐》经亡佚。后来到了汉朝时,皇帝曾经多次下令全国各地向国家献书,汉武帝还设置了“五经”博士,“五经”的说法由此开始,后世很多朝代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文化措施,如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就倡导儒学,设置“五经”博士十九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内容分为:“风”、“雅”、“颂”。“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包含《周易》,就是各种变化,孔子定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传。原本《易经》包含《连山经》、《归藏经》、《周易》,后因前两部失传,所以《周易》也称作是《易经》,被誉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暠《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当中的经典名句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四书五经中有夏的句子,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四书五经中有夏的句子,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译文: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易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见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载物
3、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译文: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译文:道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6、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译文: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译文: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8、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译文: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译文: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地下的位置上也不要忧虑。
10、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译文: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却不到处炫耀。而是看准时机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1、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译文:对于“非常人”来说,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
《春秋》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灭亡。
2、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译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译文: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译文: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寒。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6、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译文: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译文:树梢大于树干,树就要折断;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摇摆灵活。
9、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译文:树立德行,最可贵的是使它不断增长;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干净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