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揣谫陋就建立文化自信需要坚守的原则谈三点看法

文化 自信 2023-06-11 15: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当下,文化无知和文化自卑现象仍然存在,建立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使命。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于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积极性建议,为当代文化自信建设贡献了智慧。笔者不揣谫陋,就建立文化自信需要坚守的原则谈三点看法。

必须大力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的心理。如果对自身文化悲观失望,认识不到自身文化的优长,甚至无休止地否定自身文化,无限地放大自身文化的缺点,势必掏空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当然也不可能建立起文化自信。宋儒在处理儒佛关系上的作为,正是通过发掘、肯定、弘扬儒家文化中优良因素以筑牢文化自信心理的。在他们看来,如果能够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掘并加以广泛传播文学文化方面的名人事迹,使其深入人心,便可累积、夯实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发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因此,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立,必须全面地、深入地发掘、弘扬、宣讲自己的优秀文化,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价值,感受、欣赏其魅力,使人们从感情上爱上自己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自豪,从而奠定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

必须具有包容开放的胸怀。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建立的实践中,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以盲目排斥外来文化表达自信,以关起门来欣赏自己的文化表达自信,但这种偏激行为与我们要建立的文化自信是格格不入的。事实上,包容开放才是中国文化彰显其自信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坚守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就是容异,包容万有,孔子认为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孔子的这个理念为历代思想家所继承。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学习外来文化,认为学习外来文化是丰富、强大自身的重要条件之一。总书记强调:“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就是说,对一切外来文化都应持积极开放的胸怀,对人类创造的所有文化、所有文明都应抱有学习的态度,但选择、吸收外来文化必须与本土文化相适应,惟其如此,才能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对一切文化、一切文明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显示的是自信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必须立足自我的需要,显示的是自信的理念;以我为主、汇通中外文化以综合创造新文化,显示的是对自我文化内在生命力的强大自信。总之文学文化方面的名人事迹,建立文化自信绝对不是排斥外来文化,也绝对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中显示自我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从而形成对自我文化的热爱、欣赏和信念。

文学文化方面的名人事迹_自强之星个人事迹材料思想方面_三严三实文化方面

必须培育科学客观的理性。文化自信既然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的心理,那就意味着首先对自己的文化内容、特点、优长、不足等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知道自信什么,什么值得自信,应该如何自信等等。理性自信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良品质。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孔子看来,真正的“知”,就是对自己文化的优缺点了如指掌,孔子正是在对“三代”文化全面、准确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择鉴别,才确立起对周文化的自信。陆九渊说:“凡事只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这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文化加以发展、弘扬,必须以“理”为标准,合“理”则接受并弘扬,反之则放弃。此“理”就意味着对主观性、盲目性的否定。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既然要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糟粕,既然对传统文化不能全盘接受或全盘抛弃,那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所持的必须是一种客观理性态度,而这种客观理性态度才有助于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从而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建设,应该全面开掘、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以奠定自信的心理基础;应该秉持包容开放的胸怀,以确立自信的健康心态;应该客观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文化,以培育自信的科学理性。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建立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坚定自信的心理,也才能进一步发展、弘扬、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承贵,作者为江苏省儒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