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陋室铭》《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铭”“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C.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D.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等。
2.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C.《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便选自这一著作。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见教”是敬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4.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
B.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
C.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
D.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文学样式。
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法国作家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因一个喷嚏而丧命的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都是文学作品中小人物的经典形象。
B.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舍生取义”“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儒家经典《孟子》、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曹刿论战》。
C.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请言事的一种文体。
D.易安(李清照)诗风婉约;幼安(辛弃疾)词风豪放;昌黎(韩愈)之才,堪称“百代文宗”;“诗佛”王维,“诗中有画”;少陵野老,落笔即成“诗史”。
6.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草书”,它率意灵动,体式全无定法,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B.张老师在书房里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经霜更知秋水明”,下联是“历劫方显钢骨硬”。李老师说上下联挂反了。李老师的判断是对的。
C.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40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请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如《陋室铭》。
B.《文山先生文集》《宋学士文集》《柳河东集》《范文正公集》分别是文天祥、宋濂、柳宗元和范仲淹的文集,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
C.科举制度时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会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D.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如江阴市因地处长江以南而得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如东阳市因地处东阳江以北而得名。
8.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赋、说、铭、表等都是古代文体,表是古代臣下向上级陈请言事的一种文书,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古代乐器中的“丝”指管乐器,“竹”指弦乐器,如《醉翁亭记》中“非丝非竹”一句中的“丝”“竹”就是这样的乐器。
C.道家文化在金华地区源远流长,金华山在东汉道教文化鼎盛时期被誉为“江东名山”,东阳的东白山自东晋时期以来便是道家文化的象征。
D.中华礼仪讲究长幼有序,古人的“名”“字”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仲是老大,伯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如孔子字仲尼,说明他在家中排行老大。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入大荒流”“长河落日圆”中的江、河指的是长江和黄河。
B.范进进学回来,中了举人,接下去要参加的是会试。
C.《战国策》《史记》《左传》分别是中国传统史书体裁中的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史书。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与美国欧·亨利、俄国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0.请根据你积累的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下面两副对联各对应一位历史名人,请把他的名字写出来。
①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存;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
②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
(2)十三经刻石,现存于北京孔庙,亦称“乾隆石经”,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这十三部经典包括:《周易》《尚书》《①》《周礼》《仪礼》《礼记》《②》《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请根据下面的提示,把两部经典的名称写出来。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感谢先生不吝赐教!只是令弟初学书法,涂鸦之作,不值一哂。”这句话中的“”一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把它改为“”。
11.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有描写行酒令的场景。有时,人们当筵赋诗,不成的人就要罚酒三杯。古人罚酒时,用这种酒杯比较合适。
A.觥B.白C.瓢
12.一班同学正在制作展板,说明名人的成就与习惯之间的关系,请帮助他们完善展板,完成小题。
[甲]
他少年时发愤读书,日夜苦读,每每只在傍晚才吃一点东西,常常和衣而睡。在经年累月的刻苦学习中,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并以古仁人为榜样,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是北宋的一代名臣。此外,他在文坛也享有盛誉,有[丙]传世。
[乙]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在创作[丁]《龙须沟》等小说和戏剧时,为了更好地展现老北京独特的风土人情,走路、吃饭都在思考,常常为了一个字绞尽脑汁。他还给自己规定每天写4000字,完不成决不收工。
(1)在[甲][乙]两处依次标注出姓名。
[甲][乙]
(2)在展板[丙][丁]两处依次补充作品,正确的一项是( )
A.[丙]《范文正公集》[丁]《彷徨》
B.[丙]《天净沙·秋思》[丁]《屈原》
C.[丙]《醉翁亭记》[丁]《骆驼祥子》
D.[丙]《渔家傲·秋思》[丁]《四世同堂》
13.小佳假期去北京旅游,特别关注了名人故居,感受品味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深厚文化底蕴。游览过程中,她专门做了一个故居主人档案,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姓名
故居地址
评价
代表著作
鲁迅
宫门口二条19号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其中收入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①》)《彷徨》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郭沫若
前海西街18号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诗集:《②》《星空》
历史剧:《屈原》《虎符》
老舍
丰富胡同19号
作家,曾获得“③”称号,是“京味小说”开创者
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戏剧:《龙须沟》《茶馆》
朱自清
清华西院45号
散文家、诗人、学者
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④》
14.在“寻找最美对联”活动中,某同学找到一副对联,他出示了上联,下面是同学们补写的下联。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
上联:桃红杏白织锦绣徜徉花海
下联:
A.乐美石奇凝瑞气感悟书法
B.音乐奇石凝瑞气感悟书法
C.乐美石奇凝瑞气沐浴书乡
D.音乐奇石凝瑞气沐浴书乡
15.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上联:舞袖翩翩,①摇千尺龙蛇动。
下联:歌喉婉转,②撼③风雨寒。
A.①影②声③云霄
B.①影②声③半天
C.①声②影③云霄
D.①声②影③半天
16.同学们研究老舍先生及其作品时,发现其为了描绘城市贫民生活可谓煞费苦心,正如其对联所说“;不做七拼八凑文”,请根据以下链接材料内容补全对联。()
文人老舍是如何捕捉人力车夫特点的呢?青岛文史学者刘增平介绍说,为了仔细描写人力车夫的衣着、动作、形态以及车子的结构、车把的样式,老舍先生常从黄县路走下坡,向右一拐,到青岛当时的“东方菜市”附近洋车夫扎堆的地方,仔细观察人力车的结构和车夫们的形象,跟他们聊天。
A.宁当三山五岳人B.踏遍九州四海路
C.付出九牛二虎力D.四世同堂居老舍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文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苏轼和同伴参加科考,半路上遇到暴雨,引发山洪,赶到考场时,已经开考,只好拼命叫门。主考官严厉地说:“考场哪允许迟到?你们还是请便吧!”在苏轼的苦苦恳求下,主考官才勉强提出如果能对上“[甲]”这个对子,就考虑让他们参加考试。同行几人,俱面有难色,唯独苏轼,略微想了一下,马上回应:“[乙]。”主考官觉得苏轼是肚子里有“墨水”的人,便把门打开,允许大家进去考试。
A.[甲]一叶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七八片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乙]十年寒窗,九八卷,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入二门,一定要进
B.[甲]一叶小舟《出师表》文学文化常识,二三人,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乙]十年寒窗,九八卷,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入二门,一定要进
C.[甲]一叶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七八片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乙]十里远道,九里香,八七六五渡船,四三年路,只二日,胜似一年
D.[甲]一叶小舟,二三人,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乙]十里远道,九里香,八七六五渡船,四三年路,只二日,胜似一年
18.初三(1)班举行了“迎端午,写楹联”的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书写的一副对联《出师表》文学文化常识,请你在横线处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赛舟品粽,①,博大精深扬中外
下联:②,赞屈子,③
A.①展习俗②吟诗作赋③高洁伟岸传古今
B.①展习俗②吟诵诗句③气魄雄浑传今朝
C.①美习俗②吟诵诗句③高洁伟岸传古今
D.①美习俗②吟诗作赋③气魄雄浑传今朝
1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弱冠”是指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耄耋”指八九十岁。
B.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屠格涅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用韵的。
参考答案
1.D[解析]“伉俪”指配偶、夫妇。
2.B[解析]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
3.D[解析]D项“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B[解析]B项“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尊称,不是谦称。
5.B[解析]《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6.B[解析]A项,《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C项,喝雄黄酒、赏月、猜灯谜不是重阳节的习俗。D项,知天命表示年龄“五十岁”。
7.C[解析]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8.C[解析]A项,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即臣下给皇帝的上书;B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D项,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如孔子字仲尼,说明他在家中排行老二。
9.B
10.(1)①欧阳修②范仲淹
(2)①诗经②左传
(3)令弟舍弟
11.B[解析]可结合《湖心亭看雪》中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2.(1)[甲]范仲淹[乙]老舍
[解析]由“以古仁人为榜样,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可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再结合“少年时发愤读书”“傍晚才吃一点东西,常常和衣而睡”“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北宋的一代名臣”,不难确定甲处人物应为范仲淹。由“人民艺术家”“《龙须沟》等小说和戏剧”“老北京独特的风土人情”,确定乙处人物应为老舍。
(2)D[解析]《彷徨》是鲁迅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作品,《屈原》是郭沫若的作品,《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作品。
13.①狂人日记②女神③人民艺术家④背影(《欧游杂记》等)
[解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故第①空应填写《狂人日记》;郭沫若的诗集主要有两部,即《女神》和《星空》,故第②空应填入《女神》;老舍先生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故第③空应填入“人民艺术家”;朱自清的散文集主要有《背影》《欧游杂记》,故第④空可填入《背影》或《欧游杂记》。
14.C[解析]“桃红杏白织锦绣徜徉花海”中的“桃红”与“杏白”为两个主谓结构的词语,可知对应的应为“乐美石奇”。“感悟书法”的“法”是仄声,“沐浴书乡”的“乡”是平声。下联尾字应为平声。
15.B[解析]“舞袖翩翩”描写的是“影”的形象,故第①空应填写“影”;“歌喉婉转”描写的是“声”的形象,故第②空应填写“声”;第③空对应上联的“千尺”一词,该词由数词“千”与量词“尺”构成,故与之对应的应为由数词“半”与量词“天”构成的“半天”。故选B。
16.C[解析]链接材料写的是老舍为了写《骆驼祥子》不辞劳苦,努力捕捉人力车夫的特点,故选C,其他三项与此内容无关。且C项结构与下联相同,同为动宾结构。
17.B[解析]苏轼赶考迟到,主考官不让其进考场,“一叶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七八片帆,下九江,还有十里”与“赶考”“迟到”“不让进”等信息无关系,而“一叶小舟,二三人,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中,概括了一叶扁舟赶路的情形,关键还有“迟到”的意思在,故与苏轼当时的处境相似,宜作为上联;苏轼坚持要进考场,于是才有对对联这一情景的发生,“十年寒窗,九八卷,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入二门,一定要进”中含有“一定要进”的意思在,符合苏轼当时的心理,且每句中数词的使用,与上联对应整齐,符合对联的特征,宜作为下联。
18.A[解析]上联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赛舟品粽”,是由两个动宾结构的词组组成的并列短语,结构为“动词+名词+动词+名词”,对应下联中的第②处也应该拟写一个这种结构的短语,“吟诗作赋”符合题意。下联的第二部分由“动词+名词”构成了三个字的动宾短语,“展习俗”即为“动词+名词”构成的三个字的动宾短语。③“中外”与“古今”对应。
19.C[解析]莫泊桑与俄国契诃夫以及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屠格涅夫不在其列。
END
往期回顾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