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京勤
(记者 杨艺 撰稿 雷涛)白京勤,字进青,号庙后人家,陕西蒲城人,大学本科文化。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草书委员会主任,西安市对外文化影视交流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工业大学(书法专业)特聘教授,西安文理学院(艺术专业)特聘教授,人民传媒书画院院长。
1979年荣获军旅书画艺术大展特等奖,1999年入选中华书画艺术72人精品展,2004年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大展,2008年入选《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小品精品大典》并获银奖;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名人名家书画大展金奖,2010年6月“上下求索”白京勤个人作品展在西安亮宝楼盛大举行,2013年10月受央视特邀出演中美合拍《中国通史》书法卷书法家;2013年12月被‘书坛泰斗’吴三大招收为关门大弟子;2013年12月被授予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称号,2016年“一带一路”全国书画作品展评委;“塔云山”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评委,2017年教育部“中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专家评委。所著《白京勤书法作品集》、《吕蒙正·叹世辞行书字帖》等受到行内外广泛好评,被其学生及书法爱好者作为范本临习、描红。1996年于首都举办“京秦书画联谊周”,在回答《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对书法这门“见仁见智”的艺术给予了独到的见解:“我以为,展现一种大气,体现一种骨气,显现一种灵气,此乃书法上乘之作品”,被媒体认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一把尺子。其传记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等辞书。作品被美国、法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港澳、台湾等地区及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黄帝陵、法门寺等博物馆收藏。
著名作家贾平凹1995年评价:“京勤先生乃我老弟,又吾道兄,他与我共事多年,其人品、书品皆为上品,尤行草隶书,观后使人上眼、上心、上劲儿”。
业精于勤自风流——欣赏白京勤先生书法艺术
雷涛
我于书法,并非内行,仅为好爱,因好爱而泛读。古今大家,真草隶篆,尽情吮之。京勤先生乃社会贤达与书家西安书法名人文集,又是友人,自不例外。
京勤先生书体多变,然万变不离其“宗”。何为“宗”?即是对先周篆书及金文、石鼓文的熟读与研习。明代书家丰坊在其《书决》中言道“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我坚信,京勤先生初学书道,一定倾心于大小篆书到秦隶、汉隶演变的思考,从中吸取文字滋养,又悉心体味小篆构型系统对后来书艺的奠基作用。道理不言而喻:篆无点、竖、撇、捺诸多要素,而秦隶、汉隶有了。此乃中国汉字之飞跃嬗变,具有里程碑意义。京勤先生自此思忖而入道,潜心运用,以打牢基础,实在难得,也可能是成功之秘笈。
追求巧拙而散淡,是京勤先生执着的追求,亦为个人鲜明之风格。巧而拙,历来为书家上乘之作。而于散淡中见功夫,又为大家之内功。汉代书论泰斗蔡邕在《笔论》中直抒:书者,散也,欲先散怀抱,任意恣情,然后书之。蔡先生还进而论证书法与自然之关系,认为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而生阴阳,阴阳既生字形字势则出。京勤先生在其不同的书体中,始终把握着这种心得:将巧拙与自然散淡相融合,构成自己新的韵律,这韵律如同歌唱,高亢与低沉相呼应,激越与细腻相贯通,倾泻与细流相得益彰。
似乎,京勤先生还在书法的法度上有自己的认知和探索,这便是尽力处理好“骨”与“肉”的辩证关系。董其昌曾这样说,纵观书家古今,“晋人尽理,唐人尽法,宋人多用新意”。京勤先生对魏晋之理是通达的,而对唐人书法之法和宋人之新意的体会也可谓用心良苦。尤其是对“法”的理解,化为对字的“骨”与“肉”的把握。常言道:善用笔力者多骨,非善者则多肉。京勤先生的书体,都会表现出“骨”质与“骨”气。正因如此,他的字,尤其是行草和草书才有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效果。让读者往往产生赏心与悦目之感。
京勤先生的勤奋是众所周知的。大凡成功者,天分天赋是先天的给予,但开发的方式还在于勤奋。且不说熟能生巧,就其“咬定青山不放松”,几十年如一日地苦读苦练这一点而言,也是他的可贵之处。大凡和京勤先生熟悉的人都知晓,他除了研习书道,绝少参与无谓的社会应酬。我和京勤交往数载,除了一同出席几次书画活动外,还有一次近距离接触,即在“同盛祥”饭店见证他接受一位年轻人的拜师仪式。
这次先生来我书屋嘱我为他的书作写点文字,我们间才有了较为久长和深入的交流。在与京勤先生交谈中西安书法名人文集,我谈及他曾书写的西安安定门的楹联“万里驼铃曾托春风传友谊,一声燕语又携花雨到长安”,我除赞赏此联的内容新颖外,更称道此书体为他的实力的又一展示。京勤先生只是听,不曾表态。我当时就顿悟:先生此作不过沧海一滴耳。而他的多种书体,均有佳作。
我只有合掌祝福:愿先生矢志不移,勇往直前,再达新高。也引用清人一句话:“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境,不能开独造之域”。京勤先生在“成奇”和“独造”的路上会坚定地走下去。
2019年12月15日
(雷涛,著名作家,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