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传》陈蒲清著岳麓书社2011年10月第1节

日记 进士 2024-04-11 13:08

《陶澍传》 陈蒲清 著

岳麓书社2011年10月第1版

第二章

科举入仕,崭露头角

——陶澍生平(二)

四库全书尺寸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长宽高

从乾隆六十年(1795) 中秀才,到道光元年(1821) 升任安徽布政使,是陶澍一生的转折时期。他从一个山乡青年成长为一位能干的官员。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都察院御史,继而担任川东兵备道与山西按察使,崭露头角,青云直上。

第一节科考三捷,一举成名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冬天,陶澍刚十一岁,至长沙参加院试,未中。

乾隆六十年(1795),陶澍十七岁,参加院试,成为生员(秀才)。当时主持考试的湖南学政石蕴玉在试卷上的批语是:“清新,无半点尘氛气。”石蕴玉,号琢堂,乾隆五十五年(1790)状元,善于治政、治军,而且颇有仁政。陶澍一直尊敬他,他死后,陶澍写了《前山东按察使司按察使琢堂石公墓志铭》。

陶澍考中秀才后,借住在紧靠资江北岸的水月庵读书。水月庵下临石门潭。因为资江流到此处,河道弯曲,江面萦回,四周都是悬崖,宛然如石潭,所以叫做石门潭。石门潭中,有一块方形巨石,屹立江面,高出水面约两丈,长宽也约两丈,当地人称为官印,取名“印心石”。陶澍把自己读书的小屋取名“印心石屋”。魏源的《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行状》:“庵俯石门潭,两岸壁立,有方石峙出江心,公所署‘印心石屋’也。”当地父老认为,陶澍跟印心石有缘,所以做了大官。

四库全书长宽高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尺寸

“印心石”江边群山围绕,资江南岸有鸡公山,北岸有蜈蚣山、虾公山。当地传说,山中有鸡公、蜈蚣、虾公三个精灵,都想抢得官印,但是,互相戒备,不能下手。陶澍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印心石”对岸的水月庵,把自己的书斋取名“印心石屋”。相传陶澍还写了一副对联说:“三公抢印,迟迟不曾下手;陶生捡石,默默顺手牵羊。”陶澍比三公捷足先登。凑巧的是,后来陶澍果然做了大官。还有一种传说,认为鸡公不敢下水,蜈蚣害怕鸡公,所以石印被虾公抢到手,而陶澍就是虾公的精灵。我赞成前一种传说。

四库全书尺寸_四库全书长宽高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

嘉庆三年(1798)冬,陶澍娶黄德芬为妻。黄德芬是安化县一都河曲溪黄崇榜的独生女。据胡林翼《陶母黄夫人墓志铭》记述,黄德芬非常勤俭、宽厚。陶澍婚后离家到益阳读书,家计完全靠黄德芬支持。陶澍家贫寒,“家常缺食。即得食,夫人必先进其夫弟子晋,而后啜其余”。

陶澍的婚姻有一个传说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梁恭辰的《北东园笔录》。魏秀梅的专著《陶澍在江南》,曾经引用这个故事说:“他少时曾聘一黄姓女子为室,但黄女嫌陶家贫穷,另一吴姓富翁听说黄女有姿色,想为其子娶黄女作为继室,以厚利说服了黄女的父亲,用家中婢女代替亲女出嫁,陶澍竟坦然接受。后来吴姓家道中衰,而陶澍贵显,听说黄女生活窘迫,便赠以五十金,黄女死后,陶澍依然每年周恤其家。不念旧恶,不忘故人,正是陶氏家风所熏陶。”这个传说故事离奇曲折,后来成为小说家的材料。如:高阳的小说《印心石》即敷衍这个故事,陈兴加的小说《陶澍》中也引入了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完全是子虚乌有之谈。陶用舒《陶澍评传》曾经给以批驳。陶澍写的《处士黄公殿元墓表》说得十分清楚:“公讳崇榜,字殿元。……生平无一谩语、一诡步,古貌古心,望而知为长者。”“生子三……女一,适同里陶澍。”黄氏族谱中也没有记载有什么吴姓女婿。

黄家以丫鬟代嫁的传说故事,是不可靠的。但是,沙湾的民间有另外一种传闻。说是陶家初聘的是彭家的女儿,彭家嫌陶家穷,悔了婚,陶家于是再聘黄德芬。彭家后来以经营茶叶致富。这个传闻可能是真实的。

嘉庆五年(1800)八月,陶澍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当时年龄二十二岁。

“乡试”是在省城举行的正式取得功名的考试,三年一次科书,由朝廷派出正、副考官主考,省巡抚监临。乡试有正科与恩科的区别。正科,一般是在子年、卯年、午年、酉年举行。恩科,是遇上皇帝登极、万寿等庆典而奉旨举行的考试。陶澍參加的是庚申年恩科乡试。当年,湖南乡试主考为陆以庄,字平泉;副主考为赵佩湘,字芸甫;陶澎的房师为李房谷,字香畲。文章试题是:“舜有天下······远矣”、“夫焉有所倚”、“土地辟田······有庆”,诗歌试题是:“八月湖水平”得“观”字。文章第一题出自《论语•颜渊》,第二题出自《中庸》,第三题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告子下》原文是讲天子巡视诸侯,“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诗歌试题出自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其中第七句为“坐观垂钓者”。

陶必铨、陶澍父子两人同时参加当年乡试。陶澍考中,中第三十名举人。父亲陶必铨未中,却写诗鼓励并告诫儿子,要儿子志存高远。《放榜日作,示男澍》的后四句说:“十载萤窗酬翰墨,一时鸿渐向朝廷。须看千古登科记,几个勋名焕汗青?”“十载萤窗”,相当“十载寒窗”,刻苦读书,晚上用萤火虫的光代替油灯(车胤典故)。“鸿渐”来源于《周易》的《渐》卦,用大雁逐步迁居高地,比喻地位上升,后代专门用以比喻做官。

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比秀才要高得多。县官要以礼接待,地方绅士会主动前来结交。大家看看《儒林外史》就知道了。范进中秀才后,其岳父胡屠夫还可以教育他,要他不跟乡下人称兄道弟;中举以后,胡屠夫就敬畏他,说他是天上星宿下凡。

中举以后,在第二年参加正式取得功名的考试“会试”。“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办,由朝廷大臣担任正、副总裁。会试也有正科与恩科的区别。正科一般在丑年、辰年、未年、戌年举行。

嘉庆六年(1801)正月初二,陶澍离开家乡上北京参加恩科会试。陶必铨写了《男澍北上之次口占四首》为儿子送行。诗句说:“笑道吾儿原似女,膝前片刻未相离。今朝趁得蹇修去,应插金花满头归。”陶澍自己也满怀豪气,写了《辛酉正月二日登舟作》:“淑气入江皋,新晴送芳蔼。舟行烟树中,路向春波外。男儿志四方,矧此夔龙会。临风拭吴钩,炸爚星芒大。新水昨夜生,湍湍下寒濑。笑指出山云,云梦何能芥?”最后一句是融汇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若吞云梦八九于胸中曾不芥蒂”的名句。

嘉庆六年八月,陶澍参加恩科会试,并未考中,只好留京温习功课。当年,陶必铨已经四十七岁,最后一次参加了乡试,没有考中。

嘉庆七年(1802),陶澍二十四岁,春天参加壬戌科会试,中第六十三名贡士。是科会试的正考官为礼部尚书纪昀、左都御史熊枚,副考官为内阁学士玉麟、戴均元。文章试题是“人君止”二句、“道之以德”节、“居天下之”三句,诗题是“山辉川媚”得“藏”字。文章第一题出自《大学》四库全书长宽高,《大学》原文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第二题出自《论语•为政》。第三题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是讲大丈夫的修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诗歌试题出自陆机《文赋》,其中有“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句子。

四库全书尺寸_四库全书长宽高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河间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达。是乾嘉时期的重臣,著名的学者,《四库全书》的实际主编。纪昀主张广纳各派,对汉学和宋学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反对门户之见;重视践履,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提倡实学,注重对典章制度和史志舆地的研究。陶澍是纪晓岚的关门弟子,后来经常拜访纪晓岚,有诗文来往,关系密切。陶澍的《纪晓岚师双瓦砚歌》、《纪文达师九十九砚斋第九十九砚歌》、《祭协揆河间师文》等诗文,可以证明。因此,纪晓岚的学问、思想都可能对陶澍产生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陶澍跟纪晓岚有密切关系,所以产生了一些传闻。据说,纪晓岚非常欣赏陶澍,曾经写了十六个字:“儒生上进,路仅存斯;拭目挑拣,澍(澍、树同音双关)可为梁。”况周颐的《蕙风簃随笔》记载了一个故事:

魏季词说陶文毅佚事。某年会试下第,无力出都,亦无人能周之,不得已鬻谢石之术于某胡同。适近纪文达公寓所。文达出入,习见之。一日询阍者,以湖南举人对。命延入,索阅其文,亟赏之。属假馆余屋,善视之,俾俟再试。

魏季词说还说,纪晓岚逝世后,陶澍精心照顾纪晓岚的家属。陶澍逝世以后,纪晓岚的曾孙到甘肃求官,陶澍的儿子陶桄又托左宗棠加以照顾。“纪之爱士,陶之报德,公子继志,可风世矣。”《蕙风簃随笔》并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如“鬻谢石之术”就不可靠。据宋代笔记《春渚纪闻》记述,有个叫谢石的人,测字很灵,曾经为宋徽宗测字。后来,人们就把测字叫做“谢石之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我还在街头看到过这种“鬻谢石之术”的人。他在街道旁摆上张桌子,为人测字、写字、写信。王焕錪《陶文毅公年谱》,对于陶澍“鬻谢石之术”的传说,曾经做了考证,批驳说:“公来京时,萸江公谕以‘不得隽必留京为进取计’,岂来京即坎坷若是?又云纪文达假馆余屋,按,公序《王氏族谱》云‘与万泉学授旅邸同灯火者二载’。故魏说盖未能信。”这些传说虽然不一定可信,但是反映了陶澍与纪晓岚有密切交往。

会试后接着举行殿试。殿试在保和殿举行,由皇帝主考,亲王大臣监试,大学士、院部大臣等评阅试卷。考试合格者分三甲录取,统称“进士”。其中前三名为第一甲,即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其中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嘉庆七年四月二十一日,陶澍参加殿试,排在二甲第十五名,赐进士出身。当年录取二百四十八名,一甲三名,二甲八十四名,三甲一百六十一名。二十九日,受嘉庆皇帝召见。

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长宽高_四库全书尺寸

据《资江陶氏七续族谱》记载,陶澍殿试优异,原定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但因策内遗一字,句读未协,乃改置二甲第十五名。古代考试没有评分细则,对错别字、押韵很苛求,因此降等甚至除名的事情并不罕见。陶澍考试完后,请假回籍,曾经赋七律一首记其事:“高下由天自定之,等闲一字致差池。情同失马难言福,路为亡羊竞有歧。往事已非空咄咄,新恩随分未迟迟。男儿姓氏镌钟鼎,安独科名始算奇?”(载族谱,诗题或名《殿试志感》)诗中用了“塞翁失马”(淮南子)、“多歧亡羊”(列子)的典故,“咄咄”是叹息悔恨的声音。陶澍以豁达的态度对待因偶然失误造成的遗憾,鼓励自己不要悔恨,而要树立更加远大的目标,为国立功,名留青史。《资江陶氏七续族谱》还记载了当年阅卷的大学士刘权之的回忆。刘权之说,殿试阅卷官有刘墉、英和等,“得子霖卷,俱极叹赏,拟一甲第二人,继以一字偶遗,改二甲”。古代科举考试,对错字、漏字、书法特别看重,所以有这个结果。

殿试以后还有朝考,选拔人才进入翰林院学习。陶澍参加朝考,因为成绩优秀,授翰林院庶吉士(俗称“点翰林”),充功臣馆纂修官。阅卷大学士刘权之回忆说:“已而朝考,湖南时新捷者二十人,惟子霖一人入选。”翰林院是编修记录国史、进讲经史、草拟文件的官署,是储才之地。庶吉士虽然没有官职,但是有发展前途。因为,当时非常重视科举出身的官员,非进士不能入翰林院,非翰林不能入内阁。

第二节翰林院编修,以文会友

翰林院学习期满要举行散馆考试,优秀的留院任职,次一些的则派出做官。

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尺寸_四库全书长宽高

嘉庆十年(1805)四月翰林院散馆考试,陶澍成绩优秀,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的掌院学士是从二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是从四品,编修是正七品官。编修的主要任务是编辑文献会要,可以派遣到各省担任乡试的主考官。

当年闰六月,因父亲病逝,自京赶回家乡守制。

陶澍丁忧在籍时,主讲于澧州的澧阳书院(清朝以前原名溪东书院)。他教书认真,在讲堂写了一副楹联鼓励学生:“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东晋名臣车胤,字武子,幼年家贫,夏夜用萤火代替油灯,在澧县留有囊萤台遗址;范仲淹,字希文,曾经在溪东书院读书,刻苦练习写字,洗笔处池水变黑,留有洗墨池遗址。“学者”是指求学的人,“秀才”是指杰出人才。陶澍离开澧阳书院写了四首七律留别学生,其中第三首还特别提到这副楹联:“欲别依依话更绵,抗颜经席已三年。树人如木吾何敢,梦笔生花古有然。但使在熔金可炼,应知垂溜石能穿。榜楹数语同须记,珍重风流绍昔贤。”澧阳书院今为澧县第一中学,为了继承发扬范仲淹、陶澍的传统,塑有范仲淹、陶澍的铜像。

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尺寸_四库全书长宽高

嘉庆十三年(1808)秋,携家室离乡北上。嘉庆十四年(1809)任国史馆编修。国史馆属于翰林院。

陶澍在翰林院期间,熟悉了政坛情况,结识了纪昀、曹振镛等声名显赫的人物,还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这有助于他以后的事业发展。如:嘉庆九年(1804)冬,陶澍和同科进士朱珔、顾莼、吴椿、夏修恕、洪介亭等人建立“消寒诗社”,以文会友。消寒诗社后来改名为宣南诗社,林则徐、贺长龄、魏源、龚自珍等都成为诗社成员。诗社成员大多具有积极向上、关心国计民生的精神。后来,担任大学士、尚书的有卓秉恬、张祥河、吴椿、朱士彦等,担任总督的有陶澍、林则徐、贺长龄、朱为弼等,担任巡抚的有梁章钜、周之琦等,担任侍郎的有陈用光、程恩泽等,担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学政的更多。而魏源、龚自珍等则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或文学家。

有人说,林则徐、龚自珍是宣南诗社的领袖,这是不恰切的。林则徐是后来参加的,龚自珍更后,陶澍才是公认的发起人与领袖之一。当然,这不影响我们对陶澍、林则徐、龚自珍的评价。

第三节主持乡试,考察山川

嘉庆十五年(1810),陶澍奉命充庚午科四川乡试副考官。五月离京,十一月回到北京。

陶澍非常尽职,希望为国家选拔人才,不辜负朝廷的信任。他写的四首《蜀闱即事》,真切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与心理。诗中说:“敢云相士追前辈,窃恐论文负老成。向夕不辞披校瘁,期将敬慎答持衡。”“花样新拈绣度金,一篇一字费沉吟。”“殷勤树木无多祝,认取他年作栋梁。”他推已及人,联想到自己考试的经历,特别是父亲“十应乡试,屡荐未售”的残酷现实,对于落选的试卷反复审读。诗中说:“漫说匠门无弃物,由来公道在人心。回思执卷趋庭日,红烛烧残泪不禁。”他的认真,甚至引起了同事们的讥笑。诗中有自注说:“落卷经三四过,犹挟以上堂,同事颇笑予鸡肋。”

此次放差的最大副产品是《蜀輶日记》与诗集《皇华草》。陶澍经历河北、山西、陕西入蜀,又出三峡,经湖北、河南返回北京。他往返共一百七十二天,沿途每天写日记(其中八月初六至八月底在贡院主持考试与阅卷,没有写日记)四库全书长宽高,记述见间感想,署名《蜀輶日记》。同时,还写了二百四十五首诗歌,编为《皇华草》三卷。《蜀輶日记》与《皇华草》,具有思想价值与艺术感染力,当时就流传海内,被反复刻印。

《蜀輶日记》这本著作,虽然是在劳累奔波的旅途所作,但是,资料丰富、考证精确、文笔清秀,表现出非凡的知识积累。而且,密切关注现实问题,充分展现了陶澍学术造诣与经世思想。其中某些天的日记,后来又整理为《三黑水说》、《蜀道形势说》、《荆州形势说》、《襄阳形势说》、《三峡记》等单篇文章。如:十月十七日的日记,首先列举古代关于三峡的各种分歧说法,然后以亲身经历为依据,断定应该“以夔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夔峡又名“瞿塘峡”、“广溪峡”。这个结论完全符合今天地理界的公论。日记还讨论了军事、水利、风俗民情,总结历史教训,显露出陶澍的经世思想与锐利眼光。所以,李兆洛所写的《蜀輶日记书后》认为,陶澍后来能够取得经世济民的卓越政绩,“略可见于此”。

这次放差,还改善了陶澍的经济状况。清朝官员的正俸很低,而养廉银很高。京官正俸微薄,年终才有养廉银,往往靠养廉银很高的地方官的馈赠。翰林院编修一年的正俸只有四五十两银子,又没有权力,地方官不会白白地馈赠,所以生活清贫。如果能够派遣到各省担任乡试的主考官,那么就收入可观。包括朝廷所发的程仪、外省所送的程仪、中试举人的谢银,可得到一千五百两乃至二千五百两的外快。

▲ 让爱回家手筑茯砖茶礼盒1kg(顺天然2015) 点击购买

▲ 精品黑砖茶600g(白沙溪2011) 点击购买

▲ 百两茶(白沙溪2011)传统经典产品 茶博会金奖 点击购买

▲ 将军茯3kg(白沙溪2011) 点击购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