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纭多姿的地域文化中,湖湘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之一。在湖湘文化发展的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湖湘大地孕育出现了浩若烟海的宝贵文献。这些传统典籍是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鲜活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重视这些典籍的保护,守住湖湘文脉,是每个湖湘儿女的应尽之责。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湖南省古籍保护工作的脚步明显加快,在古籍普查、文献修复、整理出版、古籍服务、宣传展示、发布利用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基本构建起古籍分级保护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古籍保护标准体系。
一、有效拓宽古籍征集渠道,为古籍工作注入“源头活水”。
特色馆藏的建设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建设的主流之一。近年来,湖南省各公藏单位积极采取不同措施,扩充馆藏。湖南图书馆积极开展古籍征集工作,重点征集与本地区有关的地方史志、家谱等多种类型的古籍,积极拓宽古籍征集渠道,抢救那些流散民间的古籍,通过天心阁古玩市场、捞刀河湖湘文化市场、湖南省古籍书店、孔夫子旧书网等多种途径征集文献,以购买、接受捐赠、缩微、交换等多种方式征集湖南家谱,2015年伊始,湖南图书馆涉足拍卖领域,不断参加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家拍卖公司的古籍拍场,征集模式实现新突破。又有长沙市图书馆每年拨款100万用于古旧文献的征集,采购了一大批有长沙特色的珍贵文献。
二、古籍普查登记扎实推进,为古籍工作奠定“稳固基石”。
古籍普查是古籍开发利用、保存保护的基础工程。早在2013年,湖南图书馆就完成了《湖南图书馆古旧文献目录丛编》的出版工作,全馆八十万册的古旧文献资源全部得以有效系统的梳理。
截至目前,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已普查登记全省近70家公藏单位的古籍数据81000余条、80万册,全省已有54家收藏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出版工作。通过普查,公藏单位摸清了家底,原本一批不为人知的珍本、善本得以发现,越来越多尘封于库房的珍稀文献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一些以往不为人知的乾隆禁毁书、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刻书的发现,增加了全省古籍的品种,提升了全省古籍收藏质量。《湖南省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也将于2023年正式出版,全省的古籍普查成果将得以全面展示。
三、古籍修复工作稳步开展,充当古书的“妙手书医”。
十五年来,全省古籍修复在人才队伍培养、环境设施改善、古籍修复流程规范、古籍修复人员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建设等方面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16年6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湖南传习所揭牌成立,导师师玉祥同志在湖南图书馆开展古籍修复师带徒活动,使湖南省古籍修复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传习所常年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为档案系统、市县图书馆培训各类学员二十余人,并定期开展古籍修复技艺演示与体验活动,重点开展湖南图书馆藏明写本《滩头孔氏族谱》、凤凰县图书馆镇馆之宝——《致贵州提督田兴恕手札》稿本、清康熙刻本《道国元公濂溪周夫子志》等大型修复项目。2020年传习所进行了古籍修复盥洗间的改造及古籍纸张实验室的建设。
为充分发挥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职能,传习所还建立了灵活机动、反应迅速的突发性古籍抢救和预防机制。在传承发扬古籍修复技艺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力量,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为省内其他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如2017年抢救东安县图书馆浸水古籍209册,2018年抢救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图书馆浸水古籍403册,让损毁严重的古籍得到了及时的抢救,为如何处理文献保护工作中的突发状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编纂实施保护服务规范,主动为古籍工作“保驾护航”。
我国疆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大差异,东、西、中部发展不均衡,古籍资源分布不均,管理与服务效能水平各异,因此要因地制宜,灵活多变,根据各地发展的特色来制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地方性标准,制定和完善地方性古籍保护法规,促进地方古籍保护事业均衡、协调发展。2020年4月2日,由湖南图书馆编纂的《古籍保护与服务规范》由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面向全省发布,定于7月2日正式实施,这是国内第一部有关古籍保护与服务的地方性标准,结合了湖南省古籍保护工作的特点和难题,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行业先锋和引领示范作用。该标准规定了古籍征集、古籍普查登记、古籍分级保护、古籍典藏、古籍修复、古籍缩微与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古籍服务等内容,它强调保护和服务并重,强调古籍的文化服务功能,因此它的出台有着一定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保护湖湘大地的珍贵古籍、促进古籍保护的科学规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湖南省在制定地方性古籍保护法律法规方面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
五、古籍宣传推广多措并举,让古籍观念“走进生活”。
为弘扬湖湘文化,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全省各公藏单位一直坚持以展览、讲座、新媒体推荐、古籍修复技艺展示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古籍宣传推广活动,讲述湖湘故事。如湖南图书馆组织拍摄了《传承湖南文化脉络,荟萃三湘文献精华——湖南省珍贵古籍掠影》《馆长晒国宝》等宣传片,联合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年代音乐台推出了60期《湘图典藏》系列广播节目易经方面的古籍,每年至少举办2至3次大型古籍展览和十余次古籍修复演示、拓片制作等宣传体验活动,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典籍与文化的机会,迄今已举办三四十场大型公益展览,在学校、书院、国金中心等地开展了七十余次古籍修复演示活动,特别是2016年元月开展的“册府千华——湖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大型主题活动,展出珍稀古籍150余部,省内17家重要古籍收藏单位积极参展,是湖南省历年来展出古籍珍本数量最多、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市图书馆、衡阳市图书馆、省委党校图书馆等单位也不断通过展览、讲座、微信推荐、视频拍摄等多种手段推荐自己的馆藏。这些活动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强化了图书馆传承文明、保存优秀文化的职能,为普及古旧文献保护意识,提升公众文艺鉴赏水平,构建了一个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
而其中数量最多、受众最多、最能引起人共鸣的古籍宣传内容就是对古籍修复的宣传报道。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拍摄宣传片《延续文献载体,传承民族文化——湖南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向图书馆“匠人”致敬。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文汇报、潇湘晨报、湖南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重要媒体多次对古籍修复活动进行报道,对话古籍修复师,古籍修复这项传统技艺逐步走入大众视野,树立古籍修复工作人员“为古籍续命”等良好的社会形象。代表性报道如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专题采访“如何修复残破古籍”、湖南卫视《古籍修复师:潜心为受伤古籍“看病”》、湖南日报·新湖南《我的国庆:古籍修复师,假日缝补旧时光》、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当代工匠第23期:化朽为奇,唤醒沉睡古书》等深度报道。
六、古籍整理出版成果丰硕,让珍贵典籍“活在当下”。
湖南省古籍资源丰富,加强各古籍收藏单位的合作,充分挖掘湖南省深厚的文化资源,为今所用,是古籍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课题。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积极行动,加大自身馆藏整理出版的力度,以此来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湖南图书馆在影印出版、整理点校、目录编纂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古籍整理出版成果,近年影印出版了《曾国藩手札集》《五色抄本周易》《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六十八册)》、影宋抄本《重续千字文》等珍贵文献,整理出版了《湖南文献撷珍》《湖湘历史名人家书》《湖南家谱家训选》等著作,为《郴州通典》《中华医藏》《湖湘文库》等文化工程提供了大量底本。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湖南师范大学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编辑的《典籍聚珍》一书对馆藏古籍珍品作了简要介绍,其中名家稿抄本收录了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等湖湘名人的手稿、信札、日记。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在保存湖湘文化遗产、促进湖湘文化研究、加强古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七、古籍人才队伍日益壮大,让古籍工作能“薪火相承”。
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十分重视古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古籍人才队伍。2007年以来,先后组织全省古籍从业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各类培训班200余人次,培训内容包括古籍编目与鉴定、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等,并举办了多个古籍保护培训班,覆盖全省14个地州市,培训学员500余人次。全省从业人员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业务培训班,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效果显著,整个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全面系统,结构合理,传承有序。
此外,古籍数字化方面,省内各公藏单位主动与时间赛跑易经方面的古籍,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进程。如湖南图书馆着眼于特色馆藏的开发利用,迅速启动馆藏字画数字化和馆藏家谱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项目两大珍贵文献数字化项目,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长沙市图书馆、衡阳市图书馆等单位积极开展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工作。文创开发方面,湖南图书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积极推进跨界合作,2018年发布了文创商标“难得湖图”以及动漫形象湘湘和图图,举办了“难得湖图”IP创意征集活动,文创产品开发初显成效。
古籍保护贵在具备坚守传统文化之心和持续创新之力。未来,湖南省的古籍保护工作将会更加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加大古籍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力度,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和文物古籍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为古籍的宣传展示、研究利用提供更多可能和空间,让古籍“活”起来,走入大众视野,融入当代生活,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