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家为何要研究“玄学”-科学探索

玄学 儒家 2023-08-22 12:01

说到“玄学”,人们通常会想起“易学”和“老庄”之学。但是“玄学”却不是道家的“自命名”,而是经学家对“易学”和“老庄学”的称呼。

经学家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者,似乎跟“玄学”没啥关系。其实不然,以“祖述老庄”立论,而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刮起“玄学”思潮的,恰恰是历代儒家学者们,而且此风一刮就是上千年,从魏晋刮到南北朝,一直刮到北宋中叶才渐渐减弱下来。

可见“玄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

易中天易经入门_易中天品易经_易经入门

经学家为何要研究“玄学”

经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易中天易经入门,这里的“经”不含道经、佛经,而是专指儒家经典。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设立“五经博士(《乐经》失传)”,专门研究儒家经典,准确地说是孔子圈定的五种文化教材。

“六艺”与“六经”不同。在孔子创办私学之前,王官之学所设课程一般是“六艺”,“艺”比“经”的范围大,分文理科,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其中,“礼”是道德礼仪,“乐”是各类音乐舞蹈,“射”和“御”属于军事实操,“书”是书写基本功,“数”是算术。

孔子是私学,他的师资力量和社会资源,使他没法传授实操性的技艺,只能教授文化课,于是砍掉“射”“御”“书”“数”,只保留一门文化课“礼”,另外陆续删编、增设《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四门功课,作为私学的文化课程。

这相当于现代私学的特长班或补习班。

易中天品易经_易中天易经入门_易经入门

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汉武帝选择了“六经”。汉武帝要削藩,要反击匈奴,要大一统,就必须集权。在董仲舒的努力下,西周的“六艺”被废弃,而将孔子的私学科目全套搬运过来,成为国家教育主导和主流意识,也是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唯一途径。

易经入门_易中天易经入门_易中天品易经

可是,经学经过汉武帝以来的发展,程序化的解经,教条化的象数之学,以及由名教引起的假孝廉、假道学,已经让经学家们心生厌倦。

经学家们工作是经学,生活却是老庄。职场的繁琐跟心灵的自由形成严重冲突。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他们开始逐渐尝试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并以此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冲突。

易中天易经入门_易经入门_易中天品易经

建立“玄学”的初衷是为伦理纲常建立理论基础。孔子之后,儒家一直有着谈论形而上学的传统,“儒分八家”中,尤以子弓、荀子为最。他们以天道为宗,将伦理纲常纳入自然之道,为伦理纲常建立合法依据。

“玄学”是“新道家”吗

很多人会把‘’玄学后看作老庄道学的“新成果”而称之为“新道家”,其实不然。玄学,是以《老子》书中“玄之又玄”的“玄”字命名,一方面以儒家思想对《老子》、《庄子》和《周易》进行研究和解说,另一方面也以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经典,为儒家思想注入现货生命力。汉魏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顾名思义,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易经入门_易中天易经入门_易中天品易经

王弼出身于经学世家,他的用意是推翻庄子扬老抑孔的传统,把孔、老、易三系的不同圣人观统一于玄学之中,以维系“礼法”、“名教”、“人道”等思想。

其实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一个圆融儒道之学的“汉代孔子”扬雄(刘禹锡的“西蜀子云亭”说的就是扬雄),将“玄”作为宇宙生成图式的最高范畴了,他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就是说:玄即是幽隐不可见,它展开在世界一阖一辟的运动过程中,这种运动导致了世界昼明夜暗的分化,阴阳概念由此建立。

不过扬雄时期正处黄老道学的鼎盛期,“玄风”尚未形成学风。

易经入门_易中天易经入门_易中天品易经

易中天易经入门_易中天品易经_易经入门

魏晋之后,佛学介入谈玄论道,讲虚说妙,道教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事实上的“三教合流”在这时期就已经开始,道教和佛教易中天易经入门,尤其是佛学理论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发展。这一时期,西域大师接踵而来,罗什、法显、道安,以及罗什之门下十哲四圣,皆当时精研老庄的第一流学者。

这一时期,玄学家取代了两汉的经学家,成为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想的主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王衍、庾亮、祖冲之、徐陵、杜弼等等名士大儒。

吕思勉先生评价说:“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

“玄学”思潮影响了六朝庄学、佛学、易学,乃至程朱理学。正如朱熹说:佛学盗取老庄,道教也盗取佛教,其实就是相互借鉴。

玄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三玄”思想注入到儒家经典中,为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开了宋明理学先河。同时,事实上促进了三教思想的交融互通。其学术思想被般若、禅宗、理学所继承(此话引自百科)。

皇帝们为何喜欢为《老子》作注

易中天先生说:中国的知识分子读的儒家书,骨子里却喜欢老庄思想。为什么呢?南怀瑾先生说:儒教是粮店,道教是药店,佛教是百杂店。知识分子除了吃饭,还要强体健身,还要买点家常日用。治国如治身,有病治病,没病健身。

历史上因为“强身健体”之需,而御注《道德经》的皇帝中,就有8位,在诸子经典中,为之“御注”的,唯有《道德经》一部而已。他们是:

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元帝、魏孝文帝著述7部,但原注本佚失。

易中天品易经_易中天易经入门_易经入门

存世的御注本中只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御注道德真经》,宋徽宗的《御解道德真经》,明太祖朱元璋的《道德真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御注道德经》。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各家《老子》注疏并未精当,比如严遵的《老子指归》,虽然严整但错谬不少,河上公的《老子章句》虽有可取处,但过于简略,均“精义颇乖”,有失玄元妙旨。其余不足观者太多。

但唐玄宗的注疏,依然是在玄学家郭象的基础上,作为修身之要而注的。

宋徽宗的《御解道德真经》,世人评价颇高,认为徽宗对于“道论"、人性论与修养功夫论的认识十分深刻,融通儒道的语言水平不亚于当时的其他学者,比如王安石、司马光、苏澈等。

朱元璋的《道德真经》,明白晓畅,说自己出身寒微,从军打仗,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自即位以来,夙夜兴叹,渴求治国之良策,试览群书,见有《道德经》一册,阅之,尽皆明理,故为之注。

易经入门_易中天品易经_易中天易经入门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御注道德经》序言里说:以往帝王“注老”者,尽是“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皆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

他虽反对修炼说、寂灭说、权谋说,但他把道家“无为”思想直接与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衔接起来,认为《道德经》的宗旨就是“岂非以人能清静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乎?”这实际上已经是“化道为儒”了。

从现存的历代皇帝“御注道德经”可以看出,所有的“御注”没有一家是“以道解道”的,即便是反对寂灭说、修炼说和权谋说的顺治皇帝,还是没能跳出“以儒解道”的玄学窠臼,只是为“君为臣纲”及其政治“施为”,寻找另一种说辞而已。

所以,读懂老子及其思想,还是回到老子书中,以老解老,以道解道。那些以儒解老,以佛解老,以道教思想解老的注本,注定只能参考,不足以通达老子思想精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