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这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 著作 2023-09-19 11:10

中医十大经典著作

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要著作。《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中医经典病案,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辨证论治,历来被视为医门之圣书。《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述了伤寒等外感热性病的病理、诊断、治疗及用药。《金匮要略》六卷二十五篇,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等四十多种杂病的治疗方法一百三十九条,二百六十二方,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基本论点,重视内脏间的整体联系性,强调保持人体的正气,同时也不忽视去邪。

《中藏经》托名华佗所作;是一本脏腑辨证专书。作者不仅对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辨证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而且全书均体现了以脏腑为核心的辨证思想。《中藏经》对脏腑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它对病的划分上,其以脏腑分证的手法主要有三。而更重要的是该书具体的脏腑辨证方法:脏腑辨证首论阴阳;虚实寒热,脏腑有别;外感内伤,辨从脏腑;以脏气为根本判别预后。《中藏经》上、下两卷共载医论49篇,上卷以内科杂病为主,分论阴阳、寒热、虚实脉法,脏腑辨证,传尸、痹证、中风、痈疽、水肿、诸淋等内容,下卷列诸病治方60首。

《脉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第一次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 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虽然《脉经》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也把它当作必修课。

《针灸甲乙经》为首部针灸学专著;《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瘧、黄胆、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等,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方法。

《黄帝内经太素》本书是我国历史上对《黄帝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最早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内经》版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亦为医门重典。三十卷,唐初医学家杨上善所撰。此书自南宋以后便在国内佚失,直至清朝末年,才由杨守敬在日本发现仁和寺旧藏古代卷子抄本(残存23卷),并影写携最。

这十部中医经典,实际上是在原四部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其他重要典籍而组成。

著名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认为,中医经典虽然是研习中医学术必读,但因其文字古奥,寓理深邃,使初学者难以理解;即使是学过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人,对如何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也难度较大。因而,必须首先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小经典”入手,然后再读“十大经典”,这样就配套成龙了。

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在中医学习长河中,有名望的中医常会告诫学习者,不可跳过中医十大经典书籍学习的环节。

中医“四小经典”

对于中医学基本功的训练,“从易入手,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方法被多数医家所公认,即从《四小经典》入手,继之上续《四大经典》,对于初学者比较适用。何谓《四小经典》及所需的必读书目,本文试作一简述。

之一《药性歌括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由明代龚廷贤著,是一本学习中医的启蒙读物。本书以四言韵语的文体介绍了临床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与主治。全书言简意赅,便于记诵,数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受初学者的欢迎。现有多种《药性歌括四百味》注释本,皆以原著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与现代药理研究,对原文作了注释和解说,更加实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师生及初学中医者阅读、研习、背诵。

在背诵此歌诀的基础上,可选择参看《本草备要》(成书于公元1694年,清·汪昂编著)。本书从诸家本草中选取适用者400余味,对每味药说明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并附有药图400余幅,编为4卷。既备有常用之药,又突出这些药的使用要点,颇受初学者欢迎。或参看《本草从新》(清·吴仪洛著)。该书是在汪昂《本草备要》的基础上加以重订的药学著作。全书共收药物670余种,附药210余种,并对药物的真伪而同一药名而性味、功用,以及修治等,均一一述及。全书分类仿《本草纲目》,较为简明实用。本书在近代本草著作流传较广,具有一定的学习和临床参考价值。通过阅读上述著作,以加强对中医药知识及临床应用方面的了解。

中医经典病案脏腑辨证分析_中医经典病案分析_中医经典病案

之二《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为清代汪昂所著,乃医方著作,刊于公元1694年。书中选录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词的形式加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后附有简要的注释,便于初学者学习背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语方剂学著作,由于本书以韵文编纂,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颇大,被尊为“四小经典”之一。现有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在背诵此歌诀的基础上,可参看《医方集解》(也为汪昂所著,共3卷)。书中搜集切合实用方剂80余首,分列21门。每门论述包括适应证、药物组成、方义、煎服及加减等。该书内容丰富,释义简明,流传甚广,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专著。或阅读清代吴仪洛著的《成方切用》。该书广泛收集历代有效成方,对治疗原则、组方理论、实际运用等与方剂相关的问题几乎均有所论及。全书共14卷,部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12方,第一卷至第12卷每卷又各分上下,各为一门中医经典病案,共设治风、理血、补养、涩固、表散、涌吐、攻下、消导、和解、表里、祛风、祛寒、消暑、燥湿、润燥、泻火、除痰、杀虫、经带、胎产、婴孩、痈疡、眼目、救急二十四门,每门开篇有总论,后列诸方,每方先记主证并分析每种症状的产生机理;继出组方用药、剂量与用法;再论配伍原理,即方论及用方禁忌等;最后为方剂加减变通变通运用方法。全书收正方656首,附方与类方446首,涉及异名31个,合计收方1102首。卷末为“勿药坻诠”介绍历代调神、调息等非药物养生保健法。现有多种印本。

之三《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著。全书为歌诀体裁,易于记诵,是学习诊脉学的指南,对后世影响颇大。背诵脉诀的同时,需背诵《四言举要》(宋·紫虚隐君崔嘉彦著,明代荆州月池子李言闻删补)。背熟后要多临床、早临床,以达到“多诊识脉”的目的。

之四《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共90卷,是清朝政府组织太医院判吴谦等编纂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政府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本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幼科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剌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理论深入浅出,圆机活法,语言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用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记诵”。本书面世200多年来,一直为习者必读之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