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学者李零将《汉书·艺文志》最后两略——数术略与方技略——所录典籍统归为“自然科学”类,但这个自然科学与我们今天的普遍理解并不一样。他强调“我们要用古人的思路理解古人,这样才更方便”,因为古人心中并没有科学与迷信的明显界限,二者被归为同一知识系统。数术略与方技略既包含占卜、占星、占相等观察推演,也有天文、历法、数学等早期自然科学,而数术与天地有关,方技则与人体有关。可以说,这两部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万物与人体自身的无穷探索。他们一方面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与山河,一方面俯首审视人类自身的生命奥秘,两略中幸存至今的《山海经》正是探索自然方面的完美代表。
《山海百灵图卷》( 局部),明,胡瓌(传),现藏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画卷描绘有诸多怪奇神兽
《山海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
今本《山海经》(刘歆校,郭璞注)分为4个部分:《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共18篇,全书共3.1万余字。有关其篇目,刘歆在《上山海经表》说,其所见古本《山海经》共32篇,他在此基础上厘定18篇。班固将其中13篇收入《汉书·艺文志》,未把《大荒经》4篇和《海内经》中的1篇计算在内。
《山海经》明刊本,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刘歆认定他所见这个古本是唐虞时期的产物,传说夏禹治理洪水踏遍华夏山川,伯益又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考察,以此来推测编者是这两个人。然而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晚于二人生活时代的史实,“禹、益作说”受到质疑。此后,隋代颜之推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做解释。
《山海经》楷书,元代,曹善,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山海经》糅合了博物、述异、志怪等种种内容,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如何定位其功能和归类,一直是历代难题。《汉书·艺文志》并没有明确分出地理类书,《山海经》被归入数术略。
《后汉书·循吏列传》记载,汉明帝于永平十二年(69)为商议修汴渠召见水利专家王景,赐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和钱帛衣物以作修渠之用。可见,此时《山海经》被视作实用地理书。至明代,主流观点对《山海经》的性质归类基本不变,都是作为地理学资料。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把《山海经》归入子部小说家,理由是“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其认为《山海经》对地理方位的记载,及对山川范围的考据不实,故不可因循旧说把它作为正规的地理书籍看待,而应该把它看作“小说家言”。
到近代,更多人觉得这是一部神话宝库。1923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提出:“《山海经》所载祀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古之巫书”的说法一直影响着后来学者对《山海经》的基本认识。
1960年,学者曹雨群提出《山海经》是方士所撰,其中“《山经》是先秦祭祀山川的礼书汇编,《海经》是附于这一礼书的图片说明”。周代祭祀山川有专人执掌,他们按照方位选择围绕自己国家四座最大的山进行隆重祭祀,称为“四望”。其余路途较远、不太重要的山,便依据方位筑坛遥祭,称为“望祀”“望祭”。至于书中的神话记载,因为《山海经》本质上是祀神的礼书,这些记载是古人为弄清神的好恶,方便祭祀而作。
九凤,出自《山海经图》清代彩绘本
1981年,学者梁志忠率先对《山海经》一书的归属进行了划分与整合。他认为:“《山海经》不单纯是一部地理书,也是一部记载古矿藏分布的书,一部记载古医药使用的书,一部记载古代动植物种类的书。更重要的还是一部反映古国、古族的社会性质、风土民情等社会学、民族学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山经》严谨,《海经》怪诞
《山经》和《海经》合称《山海经》,二者却风格迥异。《山经》5篇分为5个区域,自成体系,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及《中山经》。其中南山与北山各有3个山系,西山和东山各有4个山系,中山分12个山系,共26个山系。每个山系在描述时都遵循一定模式:先写山系首山走进上古奇书山海经,再以首山为基准,按照一定方位叙述每座山的特产物藏、动植物,然后总结山系共有几座山、道里(路途)多少、祭祀之礼及所用之物。
例如《南山经》描写第四座山:“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这段描写先说此山的方位在上一座山(猨翼之山)东面370里,概括此山矿藏情况后,又说山上有动物鹿蜀,描述了这种动物的长相、叫声、名称,并相信佩戴这种动物的某个部分(如皮毛)能够增强生育能力;山写完后,笔锋一转开始写水,说怪水(河流的名字)发源于杻阳之山,东流汇于宪翼之水,河里有旋龟,长相如何,声音如何,将其(可能为龟壳)佩戴在身上,可以让人不耳聋,也可以作鞋用。全篇描写极有章法,如同严谨的自然观察笔记,令人信服。
鼓,出自《山海经》清代彩绘本,容祖椿绘
然而在如此规整写实的记录里,却出现了长相几分像马、几分像虎、生着白脑袋红尾巴、叫起来好像人唱歌的异形怪兽走进上古奇书山海经,这又如何解释?对于人们没有见过的野兽,用熟知动物的形态来类比显然更易理解,但一只野兽被拆分成好几部分分别对比,可能最终与完整的真实相去甚远,而《山海经》被描述成一个妖怪出没的奇幻世界,应该还是出于古人对未知自然的敬畏与想象。
(左图)天马,出自《山海经》清代彩绘本,容祖椿绘。《山海经·北山经》载,“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右图)灵羊,出自 《山海经》清代彩绘本,容祖椿绘。《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抩,其下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麢、麝。”根据郭璞注“似羊而大,羊圆锐,好在山崖间”推测,灵羊(麢)应为羚羊
与结构严谨的《山经》相比,《海经》的整体风格就显得怪诞不少。
今天可见《海经》包括3个部分,即《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海外经》所载海外方国共38国,分为东、南、西、北4篇,按照特定的顺序记述四方海外各国的奇人异类、怪鸟异兽,一国一个条目,每个条目都记载了该国相对于相邻之国的方位、该国人的形貌和行事,有时候还记载当地特有风物等。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经》按图画方位述图性质明显,近代学者袁珂作注:“《山海经·海外》各经以下文字,意皆是因图以为文,先有图画,后有文字。文字仅乃图画之说明。”虽然《海经》源于对图画的叙述,但所见版本中的插图均为后人重新绘制,《海经》古图早已散佚了。学者刘宗迪认为,《海经》背后的那幅失落的古图并不是地图,而是记载上古先民天文历法知识的时间之书,是一本今人难以想象的"失落的天书"。
时间与神话之书
《海外经》和《大荒经》中的很多内容被视为是上古天文历法知识的反映。
例如《海外经》中每一篇末尾,都提到一方之神。这四方之神在古代时令之书《月令》中原本是四时之神:句芒是春神,表示春天万物萌芽;祝融是夏神,表示夏天阳光明亮;蓐收是秋神,表示秋天万物成熟可以收获;玄冥(即禺强)是冬神,表示冬天因光照不足而幽暗。
未被收入《汉书·艺文志》的《大荒经》记载东方有七座日月所出之山,古人用来判断季节和月份。七山形成六段间隔,对应六个时段也就是半年的六个月。每年的上半年,即从冬至到夏至,太阳从最南面的一座山向最北面的一座山移动;到了下半年,即从夏至到冬至,太阳又掉头从最北面的一座山向最南面的一座山移动。古人站在这东西两排连绵起伏的山峰之间,看到太阳在哪一座山附近升起或者降落,就大致知道是什么季节和月份了。
在纪时方法上,《山海经》不仅采用了共工“步十日四时”,即以十日为一旬、三旬为一月的十天干纪日法和十二地支纪月法,还采用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八节”与二十四节气为一年、十二年为一周期的岁星和太岁纪年法等。
在近代,《山海经》以其瑰丽的神话描写为更多人所熟知,这种神话与历法也有关系,并为后世文学注入灵魂。如它写到太阳神羲和“生十日”,月亮神常仪“生十二月”。羲和创立了根据太阳在一天中处于天空的方位,划分一昼夜为十个时段的纪时制度;常仪创立了根据月相的圆缺划分一年为十二个月的阴历纪月制度。后来,前者变成了《楚辞》中羲和每天驾着太阳车从东方到西方的神话,而后者则变成了嫦娥奔月的神话。
《山海经》蕴含的神话思想如山中泉眼,造就了后世文学汩汩流淌之江河。屈原笔下的“君”“湘夫人”形象亦见于《山海经》中;《淮南子》中半人半神的英雄大禹和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在《山海经》中也有相关描述;后世神魔小说《封神榜》《西游记》《平妖传》等在神的形象刻画上与其一脉相承;而在专写海外列国奇风异俗、人物掌故的《镜花缘》中,可以看到太多《山海经》的影子。
参考资料:《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山海经成书性质研究七十年》《奇书〈山海经〉》《神奇的医学典籍〈山海经〉》《中国科学技术史稿》《〈黄帝内经〉英文译介与传播考略》等
END
作者 | 周冉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4月下,原标题为“《山海经》与《黄帝内经》探索自然万物与生命奥秘”,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