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京博国学
《易经》是一部阐述天地万物、宇宙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和辩证思想,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握自然运行的规律。
《易经》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易经》里,阐述了在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三点习惯,做到了,就能让生活过得更好。
“守”时
《易经》中讲:“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兴云吐雾的龙,尚且需要能大能小,能升能隐,能高能低周易天地不变的原因是什么,何况没有“神通”的人,更需要厚积薄发,把握时机。
学会“守”好时机,方可事半功倍。
齐白石,27岁才开始学习画画,仅仅是糊口,年过半百之时还是一名“北漂”,卖一张画的钱还买不到一颗白菜。但齐白石从未放弃,不管日子如何艰难,他仍每天坚持作画,还开创了新的国画手法。
后来机遇巧合,陈师曾见到他的画,十分欣赏,登门拜访后,鼓励齐白石不要迎合别人,走好自己的路。终于在他58岁时,声名鹊起,迎来事业巅峰。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场顺序。
在人生四季中,花期并非相同,有的花开在早春,有的花开在晚秋,但都是最美的。在这其中的关键,便在于我们能否把握当下,在机遇来临之时,将多年积累薄发,守得云开见月明。
守时不仅是准时,更是把握时机。在时机和时势尚未成熟时,该蛰伏时要蛰伏,做好积累,待时而动。
“守”中
《易经》言:“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做人要中正立身,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
东汉时期,杨震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拜访,并怀揣着十斤黄金相送。杨震没接受,王密便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回:“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感到惭愧,怏怏而去。这个故事还被传为美谈,且称杨震为“四知太守”。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只有中正自己的内心,才能将人生过得明亮豁达。
“守”中,还要做到中和待人。
《中庸》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不受情绪牵绊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
所谓的“中和”实际上就是对于自我情绪的控制。中和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它不是忍气吞声,而是时刻能够给予他人尊重。
为人处事不走极端,不唱高调,话不说满,事不做绝,刚柔并济,做到恰到好处。
中正立身,中和待人,所有的高明最后归于平凡,这才是真正的境界。
“守”变
《易传·系辞》中讲:“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才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切都在时刻改变,因此不要惧怕改变。”既然外部的万事万物都随时在变,那如果做事还拘泥固执,不懂变通,又如何前进呢?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故事。
有个叫刘羽冲的沧州人,偶然机会得到一部古兵书,熟读后就觉得自己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按照兵书上所说,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上阵即溃败,自己还差点被土匪捉去。
之后刘羽冲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伏案苦读数年,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就画了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他带领村人按古书所说之法造水渠,水渠刚造好,洪水就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祸害了全村人。
从那以后,郁闷的刘羽冲就总是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没多久就病了。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天地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中,变通要合乎时宜,不可不变,也不可乱变。
任何事物,目标的达成不是靠冥思苦想就能做到的,实践的过程必不可少。只有理论的方法而没有实践经验,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识到变化,接受变化周易天地不变的原因是什么,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才是应对变化的真谛。
只有掌握变化者,才能不负过往,无畏向前。
主播: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