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民间文化论坛 ┃ 2016 年第 1 期有经过试验,没有考察当代那些人的实践,很难判断自己建构的模式是不是合适。我们的目的毕竟不是完全复活古礼,而是要与民间生活联系起来。这些民间的实践者做过一些实践礼仪与民俗学的关系,不管是好的不好的,成功的不成功的,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我希望能够成功,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能对未来民俗学的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但做起来是太难了。按照目前的项目计划,又要梳理文献礼仪与民俗学的关系,又要做田野调查,还要有具体设计,想做的事情太多,建议可以做适当削减。主持人回应: 谢谢陈老师很好的建议。他讲了几个问题,一个是以前民俗学主要做纯学术研究,去理解民俗文化,理解生活,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理解,还要帮助民俗在生活里的重建,这是一个拓展和变化。那么,这里怎么去协调,可能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他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怎么去把民间本来就有的组织作为一个考察对象,去总结他们的经验,开展我们的工作。我们在做调查点的时候应该考虑这些问题。结构和要素的关系——民俗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高丙中[ 中图分类号 ] K89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7214(2016)01-0108-03首先是子课题设计,分成诞育、冠、婚、丧、祭五大传统可以,但是表述的时候存在一个语言和对象的问题。
诞育礼,其实用孕育也可以,因为诞育前面还有求子。再就是冠礼不如用成年礼。祭礼很多时候是放在丧葬礼中,当然,中国当代祭礼作为独立的仪式活动越来越重要,适当重视还是很有意义的。总的来说这个结构还是很好的,但是怎样表述得更好,还需要认真考量。诞育礼,尤其是祈子,与我们国家搞计划生育的政策有紧张关系,那么求子怎么来处置好呢?当然这可能是暂时现象,现在搞计划生育,以后慢慢会变成鼓励生育,越是进入现代社会,就越会鼓励生育,因为大家的生育意愿普遍降低了。实际上,祈子不只是企盼多一个孩子,关键是这个过程从精神生活角度来说,无论对年青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带来正面的东西。所以,祈子的活动有利于解决近代以来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否定,传统的日常生活具有自己的路径和理念,现在要把它慢慢恢复过来,不是几个词和几个观念的问题,而是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程式,各种细节都要重新建立起来,要思考怎样给公众提供正面看待这种现象的概念。同样都是生孩子,很多时候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生孩子要坐月子,[ 作者简介 ]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DOI:10.16814/ki.1008-7214.2016.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