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文明》
昆仑山自古以来就是道家修身养性之所,昆仑山相传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据有关专家考证:这里是产生于明代末期道教混元派(也称昆仑派)道场所在地。这个教派不断向外发展,清代末叶发展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近代发展到北美,在西欧、日本,成为华侨的一种信仰。玉虚峰又是姜子牙修行大道四十载之地,无极龙凤宫是供奉三圣母的昆仑道观,既西王母、九天玄女、金圣老母
1、无极龙凤宫(西王母庙、昆仑山门)。無極龙凤宫距格尔木区110公里,景区内有姜子牙及其坐骑四不象和其它道教尊神的雕像、无极龙凤宫殿等组成,无极龙凤宫,属人文景观,是供奉三圣母的昆仑山道观。
青海湖就是瑶池
2、西王母瑶池。在距市区西南250公里处,海拔4300米,属天然湖泊,湖面呈如意形,面积60公里,湖水清澈,在雪山映衬下碧绿青翠,湖边水鸟成群,野羊、野驴驰骋,野兔、棕熊徘徊,据《山海经》记载:“瑶池”是西王母每年八月举行蟠桃宴会宴请诸神之地。瑶池是道教信徒不远万里来此朝拜的目的地,每年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道教信徒来此朝拜,以了终生夙愿者多达千人次之多。
3、玉虚峰。海拔5980米,距格尔木市区500公里,峰顶高耸巍峨,山腰银妆素裹,山涧溪流淙淙,山下草绿花红,鸟语花香,传说是玉皇大帝的妹妹之一玉虚女神居住地。玉虚峰是道教尊神原始天尊的道场,是道教朝觐的中心之地。
一,被誉为道教祖庭、道教的洞天福地、神山之最。
4、昆仑岩画。地处昆仑山野牛沟南山坡,这些岩画中有藏传佛教的经文,也有反映早期居民生产、生活的,反映动植物的。岩画分布在约长100米,宽50米的地带内,是早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生活画卷的生动、形象、真实再现,具有较高考古价值。野牛沟地区属高山草场地带,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5、都兰热水古墓:都兰热水古墓群,散居于从夏日哈乡到诺木洪乡的广大地域,多在昆仑山的纵深地带,共有一千多余座.这是一个沉睡在地下的文明古国,是一座湮没了千年的地下宝库,被神秘的帷幕重重遮盖的大千世界。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热的兴起,在青海恐怕谈得最多的是昆仑文化。因为只有昆仑文化最具延展性和代表性,也最能概括青海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那什么是昆仑文化呢?
昆仑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昆仑山为主脉的青海地域文化,是对广大青海人民几千年独具特色的卓越创造的肯定,是对神秘高原自然、人文、审美经验的积累,是对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汇。但对昆仑文化认识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理解的,山文化、西王母文化、旅游文化等多种形态构成了昆仑文化研究的动态系统,可以说近代东北民俗文化研究,对昆仑文化的研究是对整个青海高原的山山水水到人文生态的逐步认识过程。
二、山文化---对昆仑文化的最初诠解
传说中的昆仑山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中国两千年学术史上的一个悬案。有两河说,中亚说,西北说,天山说,祁连说以及顾颉刚的泰山说。尽管我们至今还无法统一关于昆仑山的确切地望,但有一点可以认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昆仑山总是与'西方'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认为,昆仑山是天下最高的一座山,位于大地的中间,在中国的西部,神话中的昆仑是黄河的源头。 可以设想,即使原始时代的一个部落联盟,其活动范围也是狭小的,他们'自我中心'的眼光看世界,往往认为,自己境内最高的山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立于天地之中,并被赋予神话的意义。因此,从民族学和神话学的观点来看,虽说昆仑山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世界大山', 但它最初也很可能仅仅是一座极普通的山(甚至我们可以直接把它理解成一处设在高山上的社坛,如泰山一般)。而且随着昆仑神话的载体---远古中原人的不断分裂、迁徙,昆仑神话也就在迁徙过程中造就了更多的昆仑山、昆仑神话。这样一来,可以说,对昆仑山的地理学争论在神话传播理论面前就应该灭亡了。
然而,事情并不那样简单,在一沫世纪曙光都能卖钱的今天,昆仑山作为一个品牌,却极具诱惑力。有了名称上的昆仑山,也就有了实际的昆仑山。或许,这就是对昆仑文化研究的最大贡献。
这方面的著作有吕微的《“昆仑”语义释源》、萧兵的《“昆仑”祁连说补证》、顾颉刚的《〈山海经〉中的昆仑区》、凌纯声的《昆仑丘与西王母》。 试图证明昆仑山就是现在的昆仑山,这是昆仑文化研究的第一阶段。
三、地域文化--昆仑文化研究的转折
昆仑文化考察活动和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似乎是昆仑文化研究的转折。它第一次将昆仑文化纳入地域文化的范畴。虽然此次成果不多,但有很多启示。首先,学者们认定中国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天和地是可以交往的,昆仑山是能使天地交往的山。其次,他们认为昆仑文化是地域文化,作为青海的主要个体形象,也就代表了整个文化特性。
不难理解,地域文化所特有的渗透性、包容性、创新性、延续性赋予了昆仑文化个体丰富的特性。
所谓渗透是指昆仑文化精神的渗透,在这里,千百年来,每个民族都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进行着情感和文化上交流和认同。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的交往由起初时的浅层互动系统,进而有组织联系进入社会系统,扩展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联系,这既是表达了不同民族的不同需求,又体现了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
所谓包容,就是昆仑文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海纳百川的气度,以及它对各种文化的吸收和接纳,过去的民族交往史证明,不同文化模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相互交流与影响,形成了相互的认同和理解。通过民族间的交往凝成的不同民族共同的国家意识和对中原文化的情感,又维系着历史上国家与外域的关系,维系着逐渐发展起来的内陆与高原的联系,维系着国家的统一。
所谓创新,就是昆仑文化所体现出的创新活力,那绚丽多姿的彩陶艺术、彩绘艺术成为昆仑文化的创造力象征。
所谓延续性,就是昆仑文化性格和品质的延续性,所体现的昆仑文化精神:充满生机活力,不拘一格,刚毅,豪放及高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循规蹈距、保守念旧,容易满足的双重性格。作为“大地域”文化概念,昆仑文化正如有些人概括的,可以是以“花儿”创作演唱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是以玉树歌舞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歌舞文化,是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是以彩陶精品为代表的史前博物文化,是以都兰吐蕃墓群及其出土的大量中西文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西部开放文化,是以赛马会、那达慕、九曲黄河灯会、土乡纳顿节、热贡艺术节、撒拉族艺术节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节庆文化和以藏、土、撒拉族为代表的民间风情文化。但正如我在篇头所讲的,昆仑文化应是对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汇,它是一个包括自然、人文、一切可作为审美观照的大系统。
可以肯定,昆仑文化是自然文化,青海瑰丽的自然风光纳入其中;昆仑文化是人文文化,它体现这历史的延展性,不以卡约文化--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河湟文化为限,不受特殊的区位思维的束缚,打破背景框架,强调人文历史特征所具有的历史象征意义和启示作用;昆仑文化是经济文化, 其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作为文化产业的领头雁,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促进昆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昆仑文化是保持特色的文化, 不仅是地域特色,也不仅是文化特色,是思维特色,没有思维的特色,就没有昆仑文化,发展昆仑文化就要努力保持昆仑文化特色,主导昆仑文化特色,开创昆仑文化特色。
昆仑文化还是发展的文化,它还在不断渗透、包容、吸收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始终把握着青海文化事业前进的脉博。
昆仑山是中国的神山之祖,其实在古代,它是世界性的山脉的概念。以著名的葱岭(帕米尔)为中心,山脉向各方延伸形成了四爪巨龙一般的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它的代表性的山有五处,葱岭(新疆)﹑昆仑山(青海)﹑冈底斯山(西藏)﹑酒泉南山(甘肃)﹑阿拉拉山(海外,圣经中诺亚躲避大洪水之山)(作者注:新疆也有阿拉山)
昆仑神话最著名的是大洪水后,劫后余生的伏羲﹑女娲如何重新繁衍人类,传承文明。女娲造人,补天。伏羲画卦,制历。创建了新一轮的文明。而后,昆仑山出现了天堂一般的“西王母国”有金楼玉宇,,珍奇无数。还有自调阴阳的旋宫,三层水循环浇灌的悬圃(空中花园),蟠桃盛宴,不死药和定期接送西王母与东王公约会的昆仑铜柱上的大鸟“稀有”(航天飞机?)。更有盛者,昆仑山还有黄帝的“帝之下都”“轩辕国”,云车,等等,不一而足。昆仑神话(中国神话)记载了人类失落了的文明。
昆仑山是伏羲﹑女娲即亚当﹑夏娃繁衍人类,传播昆仑文明之地,他们是人类的共同祖先。昆仑之墟即塔克拉玛干是“东方的伊甸园”,它是地球人类的摇篮﹑所谓史前文明的乐园。正如“水晶头骨之谜”一书所揭示的:通灵人“明星”约翰森一默与水晶头骨之间使用的语言是古藏语,叫做Tak。这种语言是根据36,000年前的古代文明而命名的。那个地方就是当今亚洲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她指出Tak也是猎户座的古代藏语名字。
昆仑的核心地理位置就是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它是世界屋脊,是丝绸之路的中心,也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发源地的中心。它聚集了世界各个民族﹑各种宗教,是东西方文明荟萃﹑传播的枢纽地带。公元前六世纪前后,为绕这一中心出现了一系列文明的代表人物: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乔达摩,伊朗的琐罗亚斯特﹑希伯来最大的先知以赛亚,希腊的毕达格拉斯,等等。形成了卡尔﹒贾斯培斯所说的“轴心世纪。”
谁能称得起“中央之国”呢?
哪里是大地之中呢?只能是古昆仑——黄帝“轩辕国”。
“水经注”,卷一便告诉我们:“昆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二曰玄圃,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古籍记载:“盘古氏后,有天皇君兄弟一十三人,姓望,名获,字子润,号曰天灵,以木德王,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其时地壳未尽坚固,屡屡遭逢劫火,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昆仑神话告诉我们:伏羲女娲造人在昆仑,伏羲演先天八卦在昆仑。西王母在昆仑。
大禹的父亲鲧曾掘昆仑天帝的息壤,以治全球性大水,大禹继承父志带领益与伯翳等人,实地考察了整个世界,留下了不朽的经典:“山海经”。
山海经记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明确告诉我们,昆仑有我们祖先的诸多圣迹。帕米尔高原至今有许多巨石冢,也叫石塔,无人认领。我想,等待他们的应该是他们不孝的子孙——我们吧?
易经也含蓄地告诉我们,“乾”为龙,为天,在西北,实指昆仑。周文王为什么能演后天八卦?因为他的先祖世代守护昆仑,在那里建立了被周穆王赞叹曰“赤乌氏,美人之地也,瑶玉之所在也”的赤乌国。他的宫里富藏昆仑秘笈。
周穆王为什么要上昆仑,拜会西王母?因为他有七萃之士可以引路,八骏天马得以远行,他知先祖需要祭拜,他有西王母——这一昭氏远亲能够依赖。
汲冢出土的“穆天子传”中明确记载着:他如何“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昭后世。”他还上了黄帝之师容成子所守的群玉之山採玉万只。在拜会西王母时,他又信誓旦旦地表示:“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老子为什么能写“道德经”,因为它是周的守藏史,他谙熟宫中秘笈。他又为什么“西入流沙”?因为他知道文明故国在昆仑。
据罗尚贤老先生(原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考证:老子“西入流沙”,带着一大群奴隶,历尽艰辛,迁徙到于阗,曾会晤了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与印度的知识阶层婆罗门,共同建立了闻名世界的“理想国”——“大道之邦”,吸引了各方高人慕名而来,共同交流学习,从而,促进了全世界哲学和宗教的产生。当时,承袭昆仑黄帝“轩辕国”——“万民平均,万邦协和”传统的“大道之邦”,被西方喻为“东方天国”,被东方传为“西方极乐世界”。(藏文献中称于阗为“李国”。)
玛雅水晶头骨(昆仑文明的内存)通过通灵人转告我们:塔克拉玛干是三万六千年前人类的家园,他们有着高度的文明,讲的是古藏语。
以“西王母国”和黄帝轩辕国为代表的昆仑文明是神话之源,宗教之源,哲学之源,文化艺术之源,人类文明之源。它属于全人类。中国是这一文明宝藏的守护者,中国文明是昆仑文明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其它所谓失落的文明也同样是昆仑文明的一部分,其实没有失落。失落的是人类的道德,失落的是人类的本性和智慧。
如何返朴归真,认祖归宗,还原昆仑文明的原貌,是我们“昆仑文明”的守护者——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全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有着共同的文明,我们都是兄弟姐妹。让我们全世界的人民和合一体,共同回到“道”上,回归属于伟大的宇宙文明的。
1985年“中国新闻”、“文汇报”、“参考消息”等报刊报道:“在3200年前,古希腊出土的陶器上就有河图图案,在陶器底部,还有用中国古文字写的铭文'连山八卦图,中国的历数,在遥远的东方。’”连山八卦属于大禹王时期的古“夏易”,远在文王“周易”之前。所以发现于3200年前,正是中国殷商之际,夏后周前,看来,是可信的。古希腊与中国都有易经八卦的传承。文明同源,同出自于古昆仑文明。有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记载。
在奉和田王之命写的“乐师史”(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关于维吾尔音乐的古书)一书中,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竟然成了和田国的第二乐师,还是弹拨尔的发明人。说他出生在苏尔(萨摩斯音译),一生喜好游历。劝世人勤勉好学,养成高尚的情操,莫做坏事。他曾在印度学习天文,还去了埃及学习法术。等等……
世界的中心古昆仑当时是多么的热闹。它的确是思想家云集的地方;是宗教启蒙的地方;难怪被西方传为“知识的神殿”;难怪埃及会流传谚语说:“要找智慧到中国去!”。我十分遗憾的是痴迷“亚特兰蒂斯文明”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就是为了寻找他的老师告诉他的“知识的神殿”。
周人是昆仑文明的守护与传承人,他们的先祖就生活在葱岭(古昆仑西王母玉山今帕米尔高原)之下,和田河畔的赤乌氏国,穆天子回乡时曾赞叹“美人之地也,瑶玉之所在也”。周礼之所以非常严谨宏大,因为它来自昆仑天国的亲传。周文王之所以可以演八卦也同样是因为得天独厚。
公元前554年,吴公子季扎出使鲁国时,被“请观于周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对季扎欣赏周乐后作出的评论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周乐始终贯穿着“和”的音乐审美特征。在季扎看来“美”是“和”的第一层境界,“德”是“和”的最高标准。
古希腊音乐审美中的“和”(和谐),是毕达格拉斯学派提出的,而毕达哥拉斯则是在和田(于阗音乐世界闻名)老子“大道之邦”受到过“道德”与昆仑仙乐的熏陶,被和田人在“乐史”书中记载为于阗国第二乐师。因此“和”的境界才会流传西方,成为“理想国”的蓝本,西方哲学兴起的源泉。
有关帕米尔的最早记载,根据传说,五千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个以轩辕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其酋长就是中华民族的鼻祖黄帝。由于实力强大,黄帝成了天下的共主,全国各地的部族都得听从他的命令。黄帝晚年西巡,来到帕米尔高原,在此建立了富丽堂皇的宫室,又将东面的绿洲作为苑囿,取名为“玄圃”。唐尧虞舜做中国的共主时,有一个名叫“西王”的部落,从甘肃和青海交界的祁连山区逐渐西迁到帕米尔。这是一个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阶段的部落,选妇女做酋长,所以中国历史上称她们为“西王母”。尧曾派一个名叫“棱”的使者去拜访西王母,后来又不辞辛苦,跋涉万里,亲身到帕米尔与西王母相会。后来尧将职位禅让给舜,西王母也曾东临临中原,贡献白环玉块,表示祝贺。
到了夏朝,大禹曾亲至帕米尔访问西王母部落,并向西王母学习治国安民之道。成汤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商朝,据说天下有一千八百多个部落和国家,通过八重翻译,向成汤朝贡献祝贺其中就有帕米尔西部的渠搜国。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周族的祖先古公亶父就派了一个十分亲信的大臣,名叫季绰,来到帕米尔东部的谷地,建立了赤乌国,并且把大女儿嫁给他,还把刻在玉石上的法律条文送给他,让他用来治理国家。在古代波斯,也有国王远娶中国“玛汗”之女为后的传说。“玛汗”意为“大王”,或许就是古公亶父,因为周族又称他为“大王”。中国历史上也有记载。说上古波斯国王向中国求婚,中国的国王遣送公主西行,来到帕米尔高原,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地面,得到波斯国内大乱的消息,不能继续前进,只得留下等待,于是,随行人员在山上筑堡守护公主。后来日神下凡,与公主相爱,怀孕生子,无法远嫁波斯,即在其地建国为王,所以这个帕米尔国家的民族自称“汉日天种”。至今那里仍有“公主堡”(Kiz-)的地名。
最优美美动人的,莫过于周穆王西游的故事。在穆王执政的第十六年,他率领了一万五千多人的军队,携带着大批丝绸锦绣、金银物品、精致漆器和桂皮生姜等调味品,浩浩荡荡荡,经过柴达木盆地,越过流沙,来到帕米尔高原北部,访问了西王母。穆王与西王母共同欢宴,歌唱酬答。接着,主人陪伴来客游玩了帕米尔美丽如画的山山水水。穆王在河边亲手种了一棵槐树近代东北民俗文化研究,永资纪念,这大概是世界外交史上的第一棵“友谊树”。穆王还在山上竖立了一块刻有“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的石碑。在这里,穆王取回了红花、青莲、黑枣枣、碧藕藕及嘉禾(优良谷物)的种子,带到中原去播种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居住在陕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羌族,不断向西迁移,从祁连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到帕米尔,建立了一个地跨三千公里的若羌国,都城即在今新疆若羌县境内。在若羌国北的帕米尔地区还有塞种人建立的蒲犁,西夜和子合等小国。
西汉初年,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汉武帝积极经营西域,服属三十六国,其中就包括帕米尔地区的一些国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汉朝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各国,其中自然包括帕米尔地区。
东汉时期,地处帕米尔高原的疏勒国强大起来,兼并了蒲犁、捐毒、依耐、西夜等国。它拥有十二座大城,数十座小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无数的丝绸先从内陆运到这里,然后转贩到希腊和罗马;大批的西方珍宝和香料也经过这里,转销中国内陆。所以也说疏勒国为“万国总汇之地”,意为世界交通中心。
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由印度、巴基斯坦传入我国,许多西方僧人攀越帕米尔,前往中原传教,法显和宋云等中国和尚也经过帕米尔,去西天取经。在法显写的《佛国记》和宋云写的《行记》中,详细记录了帕米尔各国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
唐朝建立以后,非常重视对西域的统治。公元661年,唐高宗在今新疆库车县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下属十六个都督府,其中就管辖有帕米尔地区的几个州,例如以护密为中心的鸟飞州,俱密部落落集中居住的至拔州,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都经唐朝中央政府册命为王。为了加强边防,唐朝在去曷盘陀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设立了关卡,名叫“葱岭守捉”。南宋时,这里归西辽统治。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追击西辽最后的统治者屈出律,彻底征服了服西辽,建立了元朝。于是,帕米尔又属大蒙古国的版图。蒙古帝国分裂,这里又处于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之下。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军平定了天山南北,统一了全国,清朝统治者十分高兴,为了庆贺胜利,在伊西洱库尔湖畔的苏满塔什地方,树立了用满、汉文字书写的纪功碑,碑文为乾隆皇帝手书。此后,乾隆又派大批官吏实测帕米尔地区,画成地国,载入国家书库的《内府舆图》中。为了加强对帕米尔地区的统治,清政府设立了各种军事和行政机构,委派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官吏,赏给二品至七品的花翎和项带:设立卡伧数十处,驻兵防守,还定期派遣军队到帕米尔地区边境巡逻。(此文研究特别鸣谢“昆仑女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