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二十四史,为何被称为中国的牛顿

二十四史 宋朝 2023-06-24 15:20

1931年夏天,一个身高只有1米49的十八岁青年只身来到上海,参加清华大学的升学考试。

当时没有高考,各大学都自设考场自出考题招生,文科和理科都使用相同的试卷。

最终,这位考生以语文、历史两门均100分满分,化学数学加起来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总分22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这位考生的名字叫做钱伟长,后来,他被称为中国的牛顿。

那年清华大学的历史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极难,所有考生中,只有钱伟长回答得完全正确。

这道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写出二十四史的名称、作者、注疏者,以及卷数。

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_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

什么是二十四史?

许多不学无术而又喜欢附庸风雅的人,特别喜欢用二十四史标榜自己。动辄便说“我读完了《二十四史》”或者“我最近在读《二十四史》”,殊不知,这句话一说出来,便惹人嘲笑。

为何?

因为《二十四史》,并不是一部书籍。

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_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

所谓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内容多采用正史资料,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故称“二十四史”。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

西汉中期,太史公司马迁发明垂范,撰写《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东汉班固撰写《汉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南朝宋时期,史学家范晔编撰《后汉书》。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

以上四部史书,是为“前四史”,在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

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

此后,又有了记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等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加上“前四史”,是为“十三代史”。

宋代时,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时,增《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之后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清儒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_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

二十四部加起来,共3213卷,约3700万字。而且,这可是文言古籍。

因此,普通人想要读完“二十四史”,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只是如钱老一样准确写出“二十四史”的名称、作者、注疏、卷数,都需要极深的传统文化功底。哪怕是专业的历史学者,真正能够通读二十四史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能者无不是史学泰斗级别的人物。

既然如此,是不是说“二十四史”就离我们普通人的距离十分遥远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完整细致地通读二十四史原典确实难以做到。然而,如果想要认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话,二十四史,依然是最好的途径。

因为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官方认可的正史。

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_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

何为正史

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_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

了解历史,正史永远是最值得重视的记载历代历史的基本典籍。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正史是官方调动一流史学人才编纂的历史,无论在史事的记述上,还是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论上,都更为严谨。

二,真实的编纂者有机会接触到最原始的史料,有能力搜集各种散落的史料,这是任何民间史家、各类野史的作者难以办到的。

三,正史对作者视野开阔,不会偏于一隅或局限某一视角。正史对历史的记载是较为全面的,既有帝王将相,也有三教九流,既有国家大计又有市井民生。所以,一部正式就是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

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_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

“二十四史”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

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以目前的教育制度,小学、中学的义务教育阶段都学习到了简单的历史知识,高中教育历史课的分量更加重了。在此基础上,如果想要对中国各代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读点正史,也就是《二十四史》,应该是不二的选择。

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_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_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

近代史学大家钱穆先生说: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国史大纲》)

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有言:“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那永远是个孩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社会,就是由历史和传统所塑造的。

人类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诉诸历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对于我们的自我认知来说,没有任何现实比历史更为重要了”。

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_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

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终归是狭隘与有限的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而历史则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世界,教导我们要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出发来看待人。

假如没有历史,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只是个单薄贫乏的平面,只存在一种可能,一种因果。

但是有了历史,我们就可以知道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可能与因果,知道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

尤其是中国人。中国人普遍拥有强烈厚重的历史感。中华文化重视历史,奉天法祖的中华民族的信仰。

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_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

奉天,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法祖,就是要继承祖先的智慧和精神。与此同时,也是在告诫我们,要畏惧后世史笔的评价。

历史有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个体生命,只有汇入这条长河才能获得永恒。因此,“名垂青史”几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贤人们宁肯舍生取义。人们习惯于在历史中寻找自我:君主效法尧舜,大臣自比诸葛,武将则追踪岳飞。

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_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

在史书上的一个个名字,一行行字迹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气质,潜藏着他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因此人们说:

读史可以明志。

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

听14位名师精彩讲述最全面的二十四史

今天我们想要学习历史似乎很容易,图书馆、图书市场、互联网上,二十四史的正文文本唾手可得,各种各样的历史书更是浩如烟海。

但正所谓: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越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知道珍惜。

身处一个如此快节奏和浮躁的碎片化时代,想要在纷乱的信息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因此,喜马拉雅携手崇贤馆,推出了《二十四史大师课》。

裘锡圭学术文集 国学数典_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_中华国学传世浩典第一辑

如今,这档节目已在喜马拉雅app上线,搜二十四史大师课即可直达。

《二十四史大师课》邀请当代著名史学大家毛佩琦先生担任此次音频课程的总策划,同时延请孟宪实、孙英刚、孙晓、张欣、赵凯、徐义华等学术名家参与录制。

参加本节目讲解的都是长期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各位学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有独特的心得,有具有学术的严谨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权威性。

“大家写小书”,这是我国文化知识界的优秀传统。本节目就是继承这一传统,请大家来做文化普及的工作。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节目讲述的是古籍原典,不是灌输性的讲解,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自己阅读原典。让读者通过阅读,自己去思考,得出对历史的认知。

这在当今的历史文化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中是别开生面的,避免了当前知识传播的碎片化,也避免了当前快餐式文化的肤浅化,具有更坚实的打基础的意义。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要知道历史、认知历史,最重要的是对历史进行思考。通过和历史的对话,我们可以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而这,才是真正可贵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