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四年第1l期(总第286期) 绻牢镌协 2014年11月10日出版 离散批评与文化身份认同的持续性策略——以美国华人文学为中心缪 菁【摘要】运用离散族裔视角解读移民文学不仅为认识移民离散群体的文化构成及其身份认同的方 式、特点与走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同时对检验离散族裔批评理论也是富有价值的实践。以离散理论研 究美国华人文学,梳理美国华人群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变迁历程与多样的实现方式。从中可见固定单一纯 粹的族裔身份是不存在的,可持续流动视角下的族裔身份认同才是当今全球化时代多族裔社会融合发展 的科学策略。【关键词1离散批评;族裔;身份认同;美华文学【作者简介】缪菁,兰州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亚裔美国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甘肃兰州【中图分类号】1712.06【文献标识码】A在后殖民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离散理论。主要义,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含义即指在家园以外生活 探讨身份政治、移民主体性、身份建构、群体生物而又割不断与家园文化种种联系的群体聊协。美国 分类和双重意识等问题。离散批评在研究离散形华人群体即为其中具有典型性的组成部分。 成的内部和外部区别的延续、断裂以及社会形成美国社会具有多族裔混合血统的人口结构。
有着很强的理论优势【1阳n。运用离散族裔批评视角 这使得美国在文化上呈现多元差异化的特点。有 解读移民文学不仅为认识移民离散群体的文化构美国学者曾说:“如果所有的社群都来把自己素描 成及其身份认同的方式、特点与走向提供了新的一番,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族裔群体。”㈣“多元文 理论视野,同时对建构离散族裔批评理论也是富化”不是对某一族裔文化、文学的认同。而是对所 有价值的实践。以离散理论研究美国华人文学。梳有族裔文化、文学的定义。差异性才是构成多元文 理美国华人群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变迁历程与多样化独特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华人移民的文化生 的实现方式,从中可见,固定单一纯粹的族裔身份活及其文学作品是这其中重要的一支。从19世纪 是不存在的,可持续流动视角下的族裔身份认同中期中国人大量移民美国开始。至今已发展到第 才是当今全球化时代多族裔社会融合发展的科学五代或更多代,华人在美国人口结构中占有重要 策略。的比重,是最大的亚裔群体之一。运用离散批评视角,研究华人离散群体的文化构成及其身份认同一、离散批评与美国华人群体的方式、特点、走向等,对于认识族裔群体的总体文化特点以及趋势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是20世纪90年离散批评(离散理论研究领域涉及文学、人类学、哲学、 代在后殖民主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研究离散族裔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由于文学是从文化连接中发 群体的社会、经济、文化、生存处境的理论。其中离展起来的,文学具有直接、鲜活、具体、真实的文字 散(Di嬲po糟)的含义在学科历史中不断被重新定力量,因此运用文学来学习文化在近几年中已成 110 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肿)。以离散理论研 不能回到母国/祖居国.又不能被现居国完全接受, 究美国华人文学的意义在于诸多作家的离散群体这就造成了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性,群体归属感变 文化背景,从而可以展现出这一群体丰富、复杂的得模糊.对自己所处的边缘化地位产生或多或少 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尤其是其身份认同建构的曲的痛苦与焦虑感。“身份总是被建构出来的表征体 折历程;另一方面,对美国华人文学的研究,也是系,正是通过否定的视角确立了其肯定的成分,必 离散族裔批评理论富有价值的实践。须通过他者的视角才得以建构自身。”唧1)由于身份定位不是主体自身所能决定或实现的,而是被二、身份界定与文化身份认同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不可控与不稳定性成为诱发身份焦虑的原发性成因。但是身份焦虑的具体成族裔性(岫)是建立在共享文化传统的因复杂且相互交织,尤其对于移民族群更为突出, 概念之上的。一个族裔群体是共享一个历史、一种涉及历史变革、文化冲突、语言差异、现实困境、情 文化,或有共同祖先的人的集合【嘲。但具有共同感归属等诸多因素。一系列导致焦虑感频发的诱 的生物意义上的族裔特点并不等同于具有共同的因以及不稳定的处境促使流散的人群不断地思考 文化身份认同。尽管相同族裔群体的血缘关系具原有的身份和现实处境之问的关系,努力寻找新 有一定的凝聚力,但血统在文化身份认同中是否的认同方向。而在此过程中,移民各自具体的生活 具有决定性作用则遭到了质疑。弗朗兹·博尔斯经历与心灵体验促成了许多不同的自我身份意 (Fra眦Bo鼬)提出文化与生物特点和种族特点是分识。作为离散族裔领域的主要研究学者,萨义德、 隔开来的。雷蒙德·斯卡品(霍米·巴巴、斯图尔特·霍尔等都具有着双重或者)则将 文化概念区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文化多重的身份体验,他们站在“他者”的立场上,用自 涵盖人类社会的一切产品,而非物质文化指思想身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审视角度.为处于弱势的第 层面的无形产品,如价值观念、语言、道德准则、信三世界人们寻求政治和文化上的各种诉求。
由此 仰等㈣。族裔性建立在语言、道德、信仰等后天习可见。离散族裔的知识分子在写作和思考中带有 得的多种非物质精神层面之上,因此族裔性并非天然的文化身份的意识。凸显出他们相对于其他 简单的生理传承,其族裔特征并不完全代表其文本土学者不具有的独特视角和优势。 化。文化身份既是对生物身份的拓展,同时又是对当下学者关注得最多的是如何界定离散族 这一身份的批评。正因为文化身份的可建构性特裔、离散族裔文化认同的形成、离散族裔与文化表 点。离散族裔作家通过离散文学叙事建构属于自征以及离散族裔与话语权关系等若干问题。就离 己的历史.并通过逐步改变它而改变文化身份认 散族裔的特征和表征而言,威廉·萨弗朗(WiUi锄 同的模式化概念。)曾指出,人们要具有离散族裔经验或体验,作为后殖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现多必须要具有如下的特质:第一.本身或其祖先从某 被翻译为“身份”、“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目前一特定的“中心”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边缘”或外 “身份认同”这一译本概念界定被学界所广泛认 国地区移居。第二,有关于原在国的集体意识,有 可.其类别主要涉及个体身份认同、集体身份认共同的神话。
第三,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被居住国 同、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社会身份认同。而广义的研接受,感觉自己被部分地间离和隔离。第四,认为 究范畴主要指某文化主体在面对强势与弱势或者自己祖先的国度是真正美好和理想的,是他们及 多重势力文化之下的身份选择。以及在选择的过其后代一定要回归的地方。第五,集体认为有责任 程中所产生的剧烈的思想焦虑与强大的情感冲保护和恢复祖国的安全和繁荣。第六,继续以各种 击。有学者称此独特的身份认同状态为“混合身份方式与祖国发生关系。而他们的人种社区意识和 认同”(时)啡岣。而族裔移民文学研究团结是由这样一种关系来决定的M。以上的六 中的身份认同往往划归在此类范围之中。个特征被看成是界定一国中某一人种群体是否被离散族裔视角下的移民身份认同。缘起于人归入离散族裔的主要标准。这种阐释强调离散族 们出于主动或被动状态离开家园故土,散居异国裔的地理特征。从文化本质来定义。强调离散族裔 他乡。这种集体迁徙导致的社会地位边缘化给原者在母国和居住国之间不断游走的双重身份与双 有身份带来一定的冲击,异质的生活空间给他们重意识,他们把自己与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 带来双重或多重的生存经验。
这些移民既不肯或以被称为“两栖人”或“离散族裔者”。这种理解相】1】 比于1997年罗宾·科恩所提出的五种不同类型的着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协调,成为解决移民身 离散族裔范畴——受迫害的,劳工的,贸易的,帝国份建构的有效策略之一。主体随着时间的推进获 的与文化的阎但固,显得更为宽泛,不再仅仅局限于得不同的身份,不再以一种统一的模式为中心,而 “民族的,种族的,族裔的”的意义。然而这种差异也 是既包含相互矛盾的身份认同。又将这种影响扩 带给研究者更多的启发与思考.即对于离散族裔的散于四面八方,形成不断变动的过程。 界定,应该采取流动的、吸纳的方法与观念。共享文化理论站在对所有文化客观审视和批评的有利视角上.不以任何一种本质化的群体身三、文化身份认同的持续性策略份来制约自己思考的理性,更符合世界公民、批评家或职业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立场。将文化身份定离散批评视角下的可持续性身份认同观念,位于一种共享的文化。体现了祖居国文化与所在 更多接受了后现代认同的影响,即反对单一保守国文化之间交叠形成的双重回响。非此非彼,又亦 的认同观念,而提倡流动的、多样的认同方法。由此亦彼,都肯定了不同文化对自我的影响,是一种 于离散族裔者的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等特征,他解决移民身份问题的持续性策略。
正如华裔美国 们身上经常体现着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作家汤亭亭不断强调自己的美国身份,她说:“我 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是华裔美国人(),我强调的是美 程度上的身份不确定性;体现着某种“双重(多重) 国;华裔美国人绝对是整体的,不是分裂的,并不 身份”与“双重(多重)意识”;体现着某种程度上的 是一半这个,一半那个的混合体。”【1删她要的是基 身份的“危机”、“恐慌”与“焦虑”的意识。由此可于华裔独特生活经历的文化身份——“华裔美国 见.离散族裔具有三个维度的意识和表征:生理上人”的身份,这种身份承载了一种流动的华裔美国 的离散族裔、心理上的离散族裔与文化上的离散性.既不等同于中国本土的中国文化,也不等同于 族裔。离散族裔这三个不同的表征维度为我们思美国的主流文化。当然,还有许多在美国土生土长 考离散族裔者因追寻其身份的原本和母国提供了的华裔认为自己生来就是“美国人”,和祖居国没 极佳的视角。如何把静态的认同和身份变为动态有任何关系。但是,他们想要确立的或声称的身份 的非完成的,这是该领域研究最为卓越的成果。
始终不能轻易实现族裔文学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末,很多美对此.离散族裔理论的研究者霍尔提出将文国人仍然坚持美国是白人种族国家.坚持真正的 化身份定位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一种即强美国人是白人、华裔就是中国人这样狭隘的观点, 调一种共享的文化,一种集体性的真实本我。这种认为华裔就是应该认同并始终从属或继承亚洲的 视角下的文化身份反映着一个族裔共有的历史经文化.即使他们出生在美国。 验和文化符码,是在连续变幻的历史沉浮中保持身份认同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对 稳定不变的连续性指涉。而第二种则是注重强调异己文化的批判选择性接受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 构建“差异共存”的多元文化社会的主张。认为人过程,以华人文学的发展史为例,可以从文本层面 的身份并不仅仅基于其共有的相似性,同时也是完整地映现这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由其深厚的、独特的差异性以及分裂的、不连贯的第一,拒绝认同抑或盲目崇拜的两极化阶段。 历史片段所决定的。不再是对于过去的纯粹性复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人多保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制.也决不是固定在所谓本质化的过去,政治、文响,以回归故国家园为奋斗的强大动力与终极目 化和权利的改变迫使其必须屈从于发展进程中的标,而也有部分华人移民在受到异域文化的巨大 自我平衡。
因此,文化身份是不稳定和不连贯的,冲击后发生了彻底的价值认同转向,盲目追随西 是能够被不断地创造与建构并与多重文化相关联方主流生活方式,从而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然而 的。霍尔的论点强调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他认即便盲目崇拜.全盘接受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这部分人群依然仅处于“模范少数 为:“文化身份不仅是已存在的(being),更是转变族裔”的范畴。边缘身份意识始终存在。根据萨义 生成的();既是过去的,更是未来的…… 文化身份有它的过去和历史,但是,像历史上其他德“对位阅读”的批评方法,将对于作品本身情节 任何事情一样,他处于不断转换过程中,从来不是描述的关注点转向对于时间、空间、地理文化以及 固定滞留在过去,而注定要随着历史、文化和权利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早期的华人文学作 不断变化。”附哟这种具有流动性的身份认同,经历品往往是经过巧妙构思设计背后的叙事文本,往 1 12 往表现出对于异域文化的排斥,如《典型的美国神。对政治文化的探讨深度也不断得到拓展。这些 人》《爱的痛苦》《支那崽》《中国人》等。而另一部分作品也正反映出华人移民开始坦然面对“边缘人” 作品则充斥对西方主流文化优越性的认同。
折射这一身份处境,不再是早期作为少数族裔的苦闷以 出在帝国统治和利益驱使下的东方主义所形成的及面对文化冲击时的窘迫不安,而是同两种文化, 无意识的仰视感。潜移默化地强化着西方的帝国甚至同更多样的文化都保持了一定的审视距离,可 意识。如《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纽约的白日梦》《女以更为客观地认识与了解这其中的相似与差异。 博士旅美打工记》《北京人在纽约》《绿卡:北京姑第三,批判反思下的认同与文化再记忆。随着 娘在纽约》等,其中西方主流思想优越性显得比较文化杂交的进一步发展,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开始 突出,对于美国的社会生活的描写呈现出梦幻般渐渐成为一种优势。这一时期的作品《吾讲斯美: 的色彩。作品中常用地理位置予以界定。如“纽近距离读美国》《滚滚红尘美利坚》《美漂》《美国生 约”、“曼哈顿”、“澳洲”、“东京”等对应于“中国”、存实录》《背道而驰》《梦断南飞雁》等开始表达对 “上海”、“北京”等,用地域象征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类普遍精神家园的探寻.族裔身份间的差异性 将经济发达的国家作为强势的他者置于文本的背被弱化,进一步探讨普遍人性与身份的意义。华人 景中,体现出浓厚的民族地域意识。同时,性别叙作家任碧莲说:“我很高兴了解到我的人物似乎超 事模式明显。
“中国女人”、“女博士”、“太太”、“北乎了他们的种族身份。每j个有生命力的文化都 京姑娘”、“陪读夫人”等女性性别成分较多。这一会经历不断的同化过程。”【11㈣《梦断南飞雁》中南 时期的西方主流优越意识在作家的作品中被炽热雁的离家出走代表着人性的觉醒以及对于精神的 地消费,但也代表着那一代华人的身份认同更多追求。而《背道而驰》中主人公米山、李之白的梦的 地建立在生存层面之上。破碎,则倾向展示人性的迷失。可以说,不同的文第二,困惑中步进式接受同化阶段。人类学家化背景是族裔作家较之其他作家的特殊之处.他 将同化分为三种:生物同化、结构同化和文化同们笔下的文化既不同于祖居国的文化。也不是居 化。文化同化指一个族裔群体对另一个族裔群体住国的文化,而是族裔文化,而这种族裔文化则是 文化特质的接受,包括价值观、语言、信仰、历史习“文化再记忆”的根据。记忆在离散文学与文化中 惯延续和新信念等。当解决了基本生存落脚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它是离散族裔传承先辈文 之后,日益显现出精神层面不饱满状态.以及对于化的方式,也是文学表达的依托。华人移民对于祖 祖居国文化的依恋,促使移民对于族裔身份的进居国的记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有在祖居国 一步追寻.他们开始面临在同化与不同化之间作实体生活感受的记忆:另一类则通过阅读祖籍国 出选择。
对于部分古老的离散族裔(中国人、犹太 的文学。受到祖辈耳喧目染的传统文化灌输所形 人、希腊人等),他们对故国的情感、归属感帮助他 成的认知记忆。华人移民作家在创作中往往呈现 们治疗离散族裔在居住国异域环境中的生存与情出有意识地选择性“再记忆”特点。再记忆的主观 感创伤,对于他们而言,故国依旧是灵魂的归属性有时等同文学创作意义上的虚构。它是建立在 地。他们选择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并不会被完全作者个人记忆上的创作性记忆。这是因为这样的 地同化。随着移民以留学等文化身份进一步深入特点。作家在创作中不再局限于对于祖居国的纯 美国社会,对于西方明显的高姿态文化认同慢慢粹再现,也非对现居国的刻意张扬,而是选择创建 趋于正常化,人们开始进一步思索财富背后深层或批判。作品中渗透出移民在新的居住国为生存 次的自我身份认同的意义与方法。必须承认的是。而进行奋斗时所形成的特有的族裔精神特点以及 思想上的开放与对异己文化的选择性接受对身份价值观念。作为个体的或者族裔群体的离散作家 认同有着开端性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时期的林达、如何选择以及选择何种“记忆”,反映出个体与群 薛涌等人的作品如《告诉你一个真美国》《留学美体如何应对、调试和回应历史及其现实的压力。
族 国》《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裔作家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调试,用自己记忆的 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扫起落叶好过冬》祖籍国文化,来应对居住国存在的“边缘化”境遇。 《精英的阶梯》《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等,都渗 不是为了找回过去,而是为了证明现在。是他们建 透出作者更多的文化自信以及旁观者的反思与冷构“此在”的一种方式.也是建构其身份认同的一 静。其中对于西方主流文化的崇拜感已经逐渐衰种文化立场与策略方法唧囝。“再记忆”中对家园的 落.关注的重心开始集中于美国历史中的制度、精表述常常意味着理想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而1】3 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家园回归。其所塑造的精神家的族裔身份认同才是具有科学意义并行之有效的 园,更多地满足着离散族群的归属感。这种文化身解决途径之一。当然以新的方式建构身份认同的 份的塑造是建立在记忆和想像的叙事结构之上 过程中仍然会有身份的迷失、身份的错置等。然而 的。而正是记忆与想像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族裔文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评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梳 化身份认同的不确定以及流动变化的持续性。华理多种身份认同过程与实现方式.可以发现更好 裔作家赵健秀()的身份认同就具有典的实现身份建构的方向与归属点.而这即是运用 型的意义。
在其作品中,华人移民的身份如同他最离散族裔批评视角分析身份认同的根本意义。 常使用的公路、市场等意象一样,永远是暂时非永 久不确定的族裔文学文化,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离散族裔的心f参考文献】 理。即在动态中调试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现【1】曲n.“ 实社会的应对㈣。探讨“再记忆”在文化身份建构【M】.}l 中的功能,为文化身份认同的持续性战略提供了ur曲ers崎Press,2000.[2】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新的研究视角甚至部分答案。社.2006.纵向层面之外,横向角度下的离散族裔身份Reed.“The ”.The[3】 ocean 认同也是不容忽视的。离散群体为了获得更好的姗出 Se—, 生存境况,往往会使用融合策略,即在很大程度上白、Ⅳard,1980一1990【M】. 参与居住国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活动,努力赢得与:w.W.,etc.New 居住国社会大多数人一样的个人、经济、政治权&,1992. 利,并与其拥有平等的地位。
在这种策略下。一些【4】徐颖果.离散族裔文学批评读本——理论研究与文本分 离散族裔往往选择减少其民族特征,甚至断开与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and 故国的联系【-驸鲫。美国的华人移民之中也依据不【5】Ray埘,Ed.坤:百}【M】.upper 同的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经济收人而产生分,,USA,2003. 化,一部人已经取得平等的社会地位,甚至优于本Hall.“【6】: 土美国人。于是华裔群体间的差距被拉开,对于身”,,—: 份的认同也产生了差异。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Con出 地弱化自身族裔属性的群体也分为两类:一部分)r【M】. iIlD.KiIlg. 是站在生存层面而言,努力接受并表明与所在国谢, 公民并无两样,从而更为容易获得就业等生存机 锄ton,1991. 会;而另一部分则是已然找到了更好的社会价值同willi姗S血n.“Di砷oraS : 定位,充分融人到所在国的主流文化生活当中。
而1991. 这样的族裔弱化意识在移民的第三代或第四代之cohen.【8】婶oras:AIlIn仃【M】. 后显得更为突出。尤其是出生并成长于居住国并:,1997. 且接受其主流文化教育的后几代移民,他们中的Hall. “ and【9】ra”,, 一部分开始归属于“无疆域性身份”的跨过族群, 即那些拥有混合特征的族群,他们已经与远离的 故土的任何领土都毫无关系【1羽叫”。【10】Ma】【壬(in昏ton.“yAm—这也说明,任何离散族裔群体不能共享同一”. 个身份,其文化身份认同还受到经济地位、社会地:嘶es【M】. 位、价值归属、教育、性别、阶级等诸多因素的影【11】程爱民.美亚裔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响。
因而固定单一纯粹的族裔身份是不存在的,离2010. 散族裔群体总是需要通过不断改造以适应差异的:[12】盛r.Di勰pora 【M】. 生产与再生产来更新自身的身份。所谓“固定身C揶:C批s,2006. 份”,根据霍米·巴巴的理解。是殖民主义文化用以 维系殖民统治的一种策略。而可持续流动视角下【责任编辑:刘垣显】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