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品简要分析

书法 故宫 2023-08-04 17:03

陆游书迹与书史:传世代表作及后世评价

为能全面展示陆游书法艺术的特色,现将陆游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品简要概述如下:

1.《焦山题名》摩崖石刻 隆兴二年甲申(1164)闰十一月廿九日,陆游与韩无咎等踏雪游焦山,观《瘗鹤铭》,并以正书在崖壁题下十行五十八字纪游。又过二月余,即乾道元年(1165)二月三日,圜禅师为刻题记于石,陆游再次以行楷题记二行十四字。全篇自此完貌。

此摩崖石刻,或称《陆游书踏雪观瘗鹤铭题记》、《焦山题记》、《浮玉岩题名》等。题名文辞未见《渭南文集》,而在《焦山志》、清韩崇《宝铁斋金石文跋尾》卷下、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0七等有著录。题名中所涉及之同游者:何德器,名侑,号存斋,处州(浙江丽水)龙泉人,曾差监镇江府库部大军库、镇江府粮料院,累官大理寺丞、知漳州等,著有《览古诗断》二卷(杨万里为之序)。张玉仲,未详何人。韩无咎,名元吉,号南涧,陆游至交好友,官至吏部尚书,著有《南涧甲乙稿》、《桐阴旧话)等。刻石者“圜禅师”,又称“圆禅师”,乃焦山淡庵长老定圜也。

2.《钟山题名》摩崖石刻 在《焦山题名》刻立半年后,即乾道元年(1165)七月初,陆游因改赴隆兴通判任,途经建康(江苏南京),曾冒大雨独游钟山定林庵,并留字壁间,不久便为“后人移刻崖石”。该摩崖字迹,体势与《焦山题名》相仿佛,惟其刻手低劣。原石湮没既久,后经清人访得,并著录于《江苏金石志》、《江苏金石记》等,遂有拓本传世。

3.《苦寒帖》墨迹 纸本,行书。又名《仲躬苦寒帖》,乾道四年(1168)书。本帖受书人为曾逮(字仲躬,曾幾次子),时在户部任职。可与《野处帖》相参见。作为《宋贤遗翰》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现藏故宫博物院。

4.《清秋帖)墨迹 又名《与原伯帖》、《致原伯帖》,系陆游与曾逢书一则。纸本,行书。此帖晚明曾先后归项元汴(子京)和何元朗,在明末至清初历经《吴氏书画记》卷五、《平生壮观》卷三、《装余偶记》卷七等著录;入清内府后作为《宋诸名家墨宝》册作品之一(第十九幅)编入《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并刻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七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道全集》第十六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一册等有影印。

原帖未署年月。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受书人曾逢(字原伯)为曾幾长子。帖中称曾原伯为“知府判院”,时曾逢出外在某州通判任上。又,帖中有“游八月下旬方能到武昌……在当涂见报,有禾兴之除”云云,故是札当作于乾道六年(1170)夏秋自山阴赴夔州军州事通判任道中所作,时陆游在当涂至武昌途中。参据《人蜀记》等可知,是札当书于七月下旬致八月中旬间。从此札及前此数札中可看出,陆游在乾道年间的书札甚有苏轼之书风。

5. 《北齐校书图卷》墨迹 纸本,行书。此为传唐人阎立本画《北齐校书图卷》后之题跋。自署作于“淳熙八年(1181)九月廿日”。画卷并卷后题跋情况曾见清人吴升《大观录》卷一一、安岐《墨缘汇观·名画续录》、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三十七册、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一等著录,其中又以吴氏、李氏、陆氏之著录最为详细。综合以上四家著录,清人所见图卷之后有南宋题跋者五人,依次为范成大(无纪年)、韩元吉(淳熙八年正月庚申)、郭见义(无纪年)、陆游、谢谔(淳熙十六年八月十日)。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陆游书迹与书史:传世代表作及后世评价2

6.《野处帖》墨迹 纸本,行书。又名《仲躬侍郎帖)、《与仲躬帖》、《拜违言侍帖》,系陆游与曾逮书一则。可与《苦寒帖》相参见。本札当书于淳熙九年(1182)正月十六日,时陆游正闲居山阴故里,而曾逮在户部侍郎任。本札书法遒丽,虽有东坡笔意,然下笔自然而出己意。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朱熹所云:“务观别纸,笔札精妙,意寄高远。”即是指陆游在这一时期的书札笔迹。此帖曾著录于《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四、《平生壮观》卷三、《大观录》卷七、《装余偶记》卷六、《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等书。入清内府后,作为《宋人法书四册》第三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并刻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七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三册有影印。

7.《盛热帖》墨迹 又名《候问帖》。纸本,行书。原帖未署年岁。帖中结衔称“朝奉大夫、主管成都玉局观”,考淳熙九年(1182)夏,陆游“台评岁满”后除朝奉大夫、主管成都玉局观;淳熙十三年春,除朝请大夫、知严州。故论者以为是札当书于淳熙九年夏以后,晚于《野处帖》;在淳熙十三年春以前,早于《尊眷帖》,系陆游奉祠闲居山阴四年间所作。味帖文意及是札末称“劄子”,论者又以为当为陆游致某一“同里门”之位在“公卿”者。再,帖中有“其详则属之曾仲躬侍郎面禀“云云,此处对曾逮(仲躬)之称呼同《野处帖》,均是“侍郎”,故两帖所作时间当相去不远。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以为“此帖可能是给史浩的书札”。

本帖现藏故宫博物院,曾见北京文物出版社《宋人书翰》册影印。笔者以为此帖真伪或有疑问。如,此帖未见包括《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石渠宝笈 》等在内的明清书画典籍著录,察其笔迹亦颓疏可鄙,且名“游”之字前后差异显见,是为陆游传世诸札中罕见之例。又,本札用笔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名为陆游《道中帖》相类。故疑其为伪作或后人临仿本。

8.《怀成都十韵诗卷》墨迹 纸本,行书。又名《自书诗翰卷》,系陆游应从兄陆沅之请而书自作七言《怀成都十韵》诗一首。所书《怀成都十韵》诗存见于《剑南诗稿》卷一O。以本卷文字与《剑南诗稿》相校,惟第四行“分朋”,《剑南诗稿》作“分明”,余无殊。从卷后跋语“省庵兄以此篇在《集》中稍可观,因命写之”云云观之,陆游对本卷诗书似乎均较为满意。本帖流传有绪。帖中有“原博”、“真赏”、“商丘宋荦审定真迹”、“陈宗后印”、“子万”等私家鉴藏印记,曾见清初《装余偶记》卷二著录。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本卷后纸有明人七家题跋,依次为:昆山陆釴,黄岩谢铎、程敏政,震泽王鏊,太原周经,吴人杨循吉,长洲沈周。此七跋,应该均在得观吴宽(字原博)所藏本卷后陆续所题。在明末,本卷曾归无锡华夏“真赏斋”庋藏。在清初,经宋荦审定。入清内府后藏御书房,有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内府诸印,编入《(石渠宝笈初编》卷三一。现藏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卷有影印。

本卷未署所书年月,历代题跋、著录等亦未暇详考,仅有“此纸乃其退闲时所笔”(卷后陆釴跋语)云云。《怀成都十韵》诗作完成于淳熙五年(1178)冬,乃陆游自成都归山阴三山后不久所作,被誉为“东归后第一篇怀蜀之作”。但从本卷款语来看,当为陆游闲居山阴时所书,但不可能书在作诗之年。考之陆游行历,其自淳熙八年(1181)三月为臣僚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此后闲居山阴凡四年余;直至淳熙十三年( 1186)春,得除朝请大夫、知严州,七月初抵任。故本卷很可能书在闲居山阴的四年中,而此时陆沅亦在“杜门绝交游……不复言再仕”的闲居之时。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考云:“论书法与下录五十八岁时所作的《野处帖》有些相近。但‘游’字签名‘子’字直钩还上缩(晚年多下伸),可能在五十八岁以前所写。”纵观陆游传世书迹,与本卷书法相近者尚有淳熙八年九月所作《北齐校书图卷跋》和淳熙十三年七月以前的《尊眷帖》。因为是“纯粹”的书法创作活动,又是遵命为自己所尊重的从兄所写,故而用笔、结字,

均写得极为用心。如果抛开此卷在结体、用笔上使用了较多的章草字法、笔法而不论,那么它似乎更近《尊眷帖》。因此,我们认为它的创作时间约在淳熙九年至十二年间(1182-1185)。

本卷为陆游传世墨迹中仅有的两件长卷之一

本卷为陆游传世墨迹中仅有的两件长卷之一,自然是研究陆游书法艺术之不可多得的珍品。关于本卷书法,卷后程跋云:“放翁此诗甚流丽,而字亦清劲可爱,观诗后所自题,盖亦自负。”王跋云:“翁诗万首,以此最为可观。其字画尤不易得。”然详察本卷,一方面有较多的章草之法,另一方面又有五代杨凝式和宋人苏轼、米芾遗意,而笔势放逸处又显自家精神。良为精心之作。

9.尊眷帖》墨迹 纸本,行书。又名《并拥寿祺帖》。曾著录于《书画鉴影》卷一,为《宋名贤手简册》作品之一;后刻入《海山仙馆藏真帖》卷三。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现藏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卷有影印。

本帖未署年月。味帖文意,当为陆游在闲居山阴鉴湖之三山时致友人函札。细审本札内容,时当子聿将随父外出,因而不能“卒业”。故本札当为陆游于淳熙十三年(1186)三月至六月间获知严州任临行之前所书。此札书风,敦厚处如苏东坡,俊丽处近米南宫。可见苏、米二家对南宋文人书法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要点。同时,与他人对苏、黄、米、蔡等多作尽心临学不同,陆游以突出的才情和孤放的诗人气质,在其书法中表现为更多的自由。

10.《桐江帖》墨迹 纸本,行书。又称《拜违道义帖》或《拜违帖》,系陆游与亲家书一则。帖前右下角钤“珍绘堂记”朱文印。入清内府后作为《宋贤遗翰》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第三函第二十九册),并刻人了《三希堂法帖》第十七册。现藏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卷有影印。

本帖未署年月。考札中有“桐江戍期忽在目前,盛暑非道涂之时”云云,桐江乃如今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从严州(梅城)到桐庐段之别称,此处代指严州。故此札当淳熙十.三年(1186)盛夏间赴严州任之前所书,时年六十二。本札书法用笔细劲,风神清澹,乃陆游“行书学杨风(杨凝式)”之典型。

11.《长夏帖》墨迹 纸本,行书。本帖受书人,陆游称之为“知府中大亲家”,似与《桐江帖》中所称之“亲家”为同一人。或亦淳熙十三年(1186)书。入清内府后作为《宋贤遗翰》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第三函第二十九册)。现藏故宫博物院以书斋命名的名人文集陆游,《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卷有影印。

本帖在内容、书风等方面均与《桐江帖》最为接近,两帖应可相互参考。又,两帖鉴藏印记相同,人清内府后递藏与著录情况亦相同,唯一不同处是本札未曾刻入《三希堂法帖》。

12.《奏记帖》墨迹 又名《严州劄子》。纸本,行书。未署年月,但据结衔自署“朝请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结合札中所涉诸事诸人,当为淳熙十四年(1187)春在知严州任上所发。清初,曾著录于《大观录》卷七、《装余偶记》卷六、《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等。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入清内府后作为《宋贤书翰》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养心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二册有影印。又,故宫博物院所藏陆游《道中帖》一页,似为节摹本札之“副本”。

陆游书迹与书史:传世代表作及后世评价4

13-21.《玉京行》、《醉歌》、《得张季长书追怀南郑幕府》、《读刘伯伦传》、《南窗》、《春晚》、《初夏》、《鹊桥仙》、《纸阁》刻帖 以上九种均见宋刻残本《姑孰帖》。传世《姑孰帖》未见完本,据水赉佑考查: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宋拓残本一卷,内容未详;明拓残本一,藏私家手中;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残本一,系明以后拓本;北京中国书店藏残本一,亦系明以后拓本。传世宋拓善本有二,一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本,一为故宫博物院藏本。陆游书迹见卷八、卷九。完整的《姑孰帖》至少还有卷六“放翁先生帖一”、卷七“放翁先生帖二”若干种。

诸帖均未署年月,兹略出考订如下:

《玉京行》,行书。为残存《姑孰帖》卷八“放翁先生帖三”第一帖。所书《玉京行》一诗,见诸《剑南诗稿》卷八,编次在《岁晚》等诗之后,在《岁暮感怀》、《丁酉上已(三首)》等诗之前,据此推断此诗当是陆游在淳熙三年丙申(1176)暮冬作于成都,故所书应在此之后。察此帖书法,行笔清健,与存世之《苦寒帖》、《清秋帖》、《上问帖》等相对较为接近,这或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此帖所书时间在诗成之后不久。

《醉歌》,行书。为残存卷八“放翁先生帖三”第二帖,在《玉京行》之后。诗见《剑南诗稿》卷二五,绍熙三年壬子(1192)秋作于山阴。观是帖书法,与存世墨迹中之书于淳熙十四年(1187)的《奏记帖》等较为相近,但较后者更疏放些,或亦诗成后不久所书。

《得张季长书追怀南郑幕府》,草书。为卷九“放翁先生帖四”第一帖。诗见《剑南诗稿》卷三一,庆元元年(1195)春作于山阴。

《读刘伯伦传》,行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为卷九“放翁先生帖四”第二帖。诗见《剑南诗稿》卷八四,嘉定二年(1209)秋作于山阴。若此帖书在嘉定二年暮秋,时在放翁去世前百日左右,那么这很可能是他最晚的存世书迹了,比陆游传世墨迹中之次晚者《自书诗卷》晚五年余。

临川先生文集命名方式_以书斋命名的文集_以书斋命名的名人文集陆游

《南窗》,草书。为卷九“放翁先生帖四”第三帖,紧接在《读刘伯伦传》之后。此诗未见《剑南诗稿》以书斋命名的名人文集陆游,与《春晚》一首同为放翁佚诗。此帖草书有老年衰颓气象。查《剑南诗稿》卷八四,有“幅巾短褐野人装,洗尽黄尘早暮忙”(《书斋壁》)、“天公宁肯为君私”(《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萧散何辜七尺躯”(《病中遣怀》之三)、“天公赋与本来薄”(《散怀》之二)等句,与《南窗》一诗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一种心境下的产物,而上述诸诗按《诗稿》编年当均作于嘉定二年八月以后。

《春晚》,行书。为卷九“放翁先生帖四”第四帖。诗不见于《剑南诗稿》,亦未见《放翁佚稿》、《陆游佚著辑存》等收录。本帖有“病过新年逐日添”云云,据《剑南诗稿》、《陆游年谱》等可知,陆游在绍熙末至庆元二年间一直“属疾”、“三年病未苏”。又,此帖书法与《初夏帖》十分相近,如其中两帖都有的“花”、“去”、“燕”三字,更是形态仿佛,这正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春晚》的书写时间与《初夏》十分相近。《春晚》一诗或成于庆元二年暮春,本帖则诗成不久所书。

为卷九“放翁先生帖四”第五帖

《初夏》,行书。为卷九“放翁先生帖四”第五帖。诗见《剑南诗稿》卷三二,庆元元年(1195)夏作于山阴。

《鹊桥仙》,行书。当为卷九“放翁先生帖四”之帖。因原刻无题,故《中国法帖全集》本于目录不出该帖子目。其曰:“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以下残佚)……”所书文字为放翁自作词《鹊桥仙》之上半阕残篇,见《渭南文集》卷五O。因是帖为后人辑刻,或原刻帖所收即是残稿,或传拓本在流传过程中散佚。夏承焘认为:“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失望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之作。”即淳熙九年夏至淳熙十三年夏间。是帖书法与《怀成都十韵诗卷》、《尊眷帖》等相近。

《纸阁》,草书。为卷九“放翁先生帖四”最后一帖。诗见《剑南诗稿》卷三一,绍熙五年(1194)冬作于山阴故里,时陆游已致仕居家。本帖可谓陆游传世书迹中的“狂草”代表作。

针对《姑孰帖》中的陆游书迹,仍有两点需要说明:(1)诸帖中“玉京行”、“纸阁”二题,系《姑孰帖》的辑幕从该帖中钩出,而非陆游原题:(2)《中国法帖全集》所收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姑孰帖》卷八、卷九的陆游书帖次第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宋拓本的次第不同。后者的次第为:卷八《玉京行》、《醉歌》、《纸阁》、《初夏》、(春晚》五帖,卷九《得张季长书追怀南郑幕府》、《南窗》、《鹊桥仙》、《读刘伯伦传》四帖,大致合乎《剑南诗稿》的编次。至于孰近原刻,则有待查考残存原石。

22-23. 《重修智者广福禅寺碑记》并碑阴《致智者禅师七札》碑刻原刻立浙江金华智者寺,共一碑,现嵌藏于金华侍王府西院廊庑。碑阳《碑记》,正书,凡十七行六百三十六字,文见《渭南文集》卷二O,题为《智者寺兴造记》,自署“嘉泰三年(1203)十月甲子,太中大夫充宝谟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山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陆游撰并书”,应金华智者寺智者禅师之请也。吴踌行书题额。碑阴《致智者禅师七札》,行草书,分别发于嘉泰三年“十一月八日”和嘉泰四年“正月四日”、“四月六日”、“七月十三日”,另三札未署时间,味文意亦当此期间所发,分五段刊刻。碑阴起首摹刻楷书封函一,曰“太中大夫充宝谟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陆游谨封”,名上铃“陆游”朱文印一,为目前鲜见而可靠的陆游印记;末刻“刘梓刊”三字。此七札(或作八札),《渭南文集》未收,清人徐沁《金华游录注》卷下著录,孔凡礼《陆游佚著辑存》据而引录,题为《与仲玘书》。陆游虽然撰写过多种碑记,但书迹传世者,目前仅见此一种。

24.《自书诗卷》墨迹 纸本,行草书。卷后自跋云:“近诗一卷,为五七郎书。嘉泰甲子岁正月甲午,用郭端卿所赠猩猩毛笔,时年八十矣。”嘉泰四年(1204)正月,陆游以《孝宗实录》五百卷、《光宗实录》一百卷两书修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五月去国返乡,游山赋诗,略无虚日。考卷中有《癸亥初冬作》一首,可知诸诗当作于嘉泰三年冬前后,故放翁自云“近作一卷”。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款语所及之“五七郎”,诸家以为乃陆游第七子子遹(子聿),此处乃以族中兄弟排次相称也。陆游晚年,其子先后出外就仕,唯幼子子聿在身边最久,放翁对其亦最为钟爱,勤加训勉。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近年来影印流布较广。

本卷乃陆游传世墨迹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晚之作,书成时放翁已八十高龄。所书自作诗八首依次为《记东村父老言》、《访隐者不遇》、《游近村》、《癸亥初冬作》、《美睡》、《渡头》、《庵中杂书(其一、三)》,均见《剑南诗稿》卷五

五(以下简称《诗稿》)。以《诗稿》相校:卷中第一首诗,缺题,疑为后来佚去;第三行首字残缺,《诗稿》为“衣”字;第三行第四字“寒”,《诗稿》作“冷”字;第九行首字残破,《诗稿》为“府”字;第九行末“章”字,《诗稿》作“书”字;第二十四行“隐君子”,《诗稿》作“有隐士”;第二十九行“人已远”,《诗稿》作“人已遁”;第三十二行“山黎”,《诗稿》作“山藜“;第七十五行“《杂书》”,《诗稿》作“《庵中杂书》”,余无殊。诗卷末端为作者题署,表明所书内容、书赠对象以及所书时间等。款后钤有朱文“山阴始封”、“放翁”二印。考陆游生平,其自号“放翁”约在淳熙三年(1176),其得封爵“山阴县开国男”在绍熙三年(1192),晋爵“山阴县开国子”或在书成本卷稍前的嘉泰三年(1203)冬。

此乃陆游传世书迹中最为著名者

此乃陆游传世书迹中最为著名者,且流传有绪。本幅有历代私家鉴藏印记十余种三十余迹,包括太原王藻儒、北平孙承泽等明清鉴藏大家。卷前引首为明人程南云(清轩)“放翁遗墨”四字篆书。卷后尾纸有元、明五家跋文,依次为:元代初期京口郭界(天锡),元代至治元年(1321)二月永嘉俞庸,元代泰定元年(1324)四月眉山程郇,明代正统四年(1439)十月羊城陈琏,明代弘治三年(1490)长洲沈周。可知此卷在元代初期归高侯(秋泉)所有,系得家传。元至正初(1341),镇江杨时中为郡庠直学时,从高氏处购得。后归杨时中之侄杨敏,在明代洪武年间重加装裱。又,据杨仁恺《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此卷在明代后期曾归画家刘压所藏。元人三跋,未涉及诗卷残缺问题。然明人陈琏跋有“洪武中,(杨)敏侨居南诏,以所蓄书画留其亲戴处。及回,索原寄物,俱已遗落,幸而此卷独存。重加装演……”云云,或卷中数字佚损即在此时。清初曾归北平孙承泽拥有,孙氏《庚子销夏记》卷一著录。后随孙氏其他藏品一道归入清内府,在御书房,上钤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内府诸印。

25.《与明远老友书》刻帖 行书。见文徵明辑集《停云馆帖》卷七“宋名人书”幕刻,凡十二行(后三行为小字附言)。曾见《珊瑚网·法书题跋》卷七、《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四等著录。墨迹是否传世则未明。此帖的意义在于,作为陆游暮年书札,非常明显地表现出陆游书法得于苏轼、米芾两家而又能出于其外的基本状况。

本帖无纪年。考札中有“卿禅师遗墨甚妙,恨见之晚,辄题数行,不足称发扬之意”云,与陆游《跋卿师帖》“今见吾里中前辈卿师所书”云正相契合,该札所称“辄题数行”当即《跋卿师帖》之文。《跋卿师帖》自署作于开禧元年乙丑岁((1205)九月丁亥,则本札也为当天或稍后数日内所书,应“明远老友”之请,跋卿禅师书迹后奉还,并出札致意也。本札为《渭南文集》之佚篇,孔凡礼据《珊瑚网》著录辑人《陆游佚著辑存》。至于“明远”为谁?孔凡礼以为或为吴兴(湖州)人沈喆(明远)。

陆游书法也并非不见推扬于时。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对于陆游书法艺术的评述,历代论者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了“遒劲”、“飘逸”或类似的语词。前文所引的宋人论述已有所及,下面再出有代表性的若干条:

陆游……书迹飘逸,可以传玩。

宋南渡后,放翁先生文章号为大家数,一时学者所宗……此卷字画遒劲,实先生得意书……

陆游……才气超迈,尤长于诗,书迹飘逸。

陆放翁《自书诗》一卷,共计七首,字画遒劲可爱······一工词翰,书迹飘逸。

予少时得翁墨刻,有所谓《草书歌》者,见其字画奇妙,诗思清逸,有飘洒出尘之想,殆非常格所可及。

雪中偶过卞令之中丞书舍,观陆放翁行草古诗一首······一字极矫健。

《大圣乐词》,白纸中卷,字甚效逸。

把书法与人品联系在一起,往往作“书如其人”的艺术观

把书法与人品联系在一起,往往作“书如其人”的艺术观,这是中国古代品评艺术的“正统”思想。后人对陆游书法的评述也是如此,比如:

余在乡曲,每从放翁陆先生游······又辱惠近作十余纸,语精而墨妙,洒然如见其人。

昊十七八时,侍先季父惟是斋公,谒拜先师安阳韩公,每出示龟堂老人陆公手书诗文稿数帖,言在三山寓邸所有也……今复读诸孙枢德辰所藏《晨起》诗。老年亲札,其忠君爱国之念,蔼然有杜少陵诗气象。其笔力雄健,又类苏子美。

吾祖放翁老人,以诗文鸣于宋。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虽不以书学显,观其手泽,跌荡苍古,无一笔不合古人遗法,而况词章字画发乎忠肝义胆者乎哉!此轴诗四卷,乃由剑南归越之作,耿介之怀,益愈可见。

放翁以诗名天下,受知周益公、范文穆,为中兴大家。尝读其《剑南集》,爱不忍去手,思见其人而不可得。今得观此二帖,恍然如侍左右,何其幸哉!然放翁在当时不以书名,而道丽若此,真所谓人品既高,下笔自然不同者也。

钱锺书《管锥编》第一O八条曾有这样的论述:“书之楷与草,犹文之骈与散、诗之律与古,二体相较,均前者难作而易工,后者易作而难工尔。”陆游在书学低迷的南宋时代,能远绍晋、唐,近宗苏、黄,并最终选择草书一艺作为表现自家性灵的载体,尽管未能跻身中国书法史上一流大家的行列,但其在“南宋四家”却是最为出色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陆游书迹与书史:传世代表作及后世评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