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来都有盛世修书的传统,后抄好的三部分

四库全书》,修书还是毁书?

中国古代历来都有盛世修书的传统,历来修书都是对古籍的一种保护,比如《永乐大典》收录中国明代之前的图书文献近八千种。但是《永乐大典》自成书以来,屡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约为原书的4%,实在是中国的一大损失。

相比于前朝修书,清朝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他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修书那么简单,《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的主持下修订的四库全书总编篡,修书的原因是因为《永乐大典》辑佚[yì],而总编纂官是纪昀,也就是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其他学者也参与了编纂。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三千六百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三千八百人。

《四库全书》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四库全书》成书以后,与《永乐大典》一样,饱经战火,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到今天只存3套半。

从修书的角度来讲,《四库全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众多古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还收入和存目了西洋传教士参与撰述的著作,包括从西洋传入中国的数学、天文、仪器及机械等方面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编篡,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

修《四库全书》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但是其中也有遗憾的部分,就是销毁和篡改,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大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多种、8万多块。除了焚毁书籍,大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大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四库全书》的编修可以说是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

有兴趣的话,可以亲自去翻看一下《四库全书》,对比之前的历史典籍,得出自己的答案。

四库全书总编纂官相当于什么官_四库全书总编辑_四库全书总编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