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嵌套+建构”策略,突围《狼》的课堂教学
两用“嵌套+建构”策略,突围《狼》的课堂教学
一、《狼》的教学困境
《狼》这篇课文好上,也不好上。
好上在于,首先,相比前几个单元的文章,本课讲的是一个富有趣味的小故事。两只狼想吃掉屠户,最后却毙命于屠户,这样一个斗争激烈,紧张曲折却篇幅短小,语言生动的故事最得七年级孩子的欢心,即使老师不“埋包袱”“抖机灵”,课堂也自带活跃感;其次,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非常清楚,寓意明确,不存在多层面、多角度审视和挖掘的空间,课堂教学很好操作;再次有知课堂易经,《狼》是经典篇目,执教者很容易搜到一个漂亮的设计……
为什么说不好上呢?这和小品渐渐遇冷是一个道理。
时代飞速发展,综艺、脱口秀、喷段子吐槽等更灵活、更新鲜的逗乐方式层出不穷,小品却过度依赖舞台和晚会。倘若打破不了舞台和晚会的局限性,仅在剧情和台词上大做文章,终究无法让人耳目一新。新的喜剧形式必然分散大家对小品的关注和投入。
《狼》的教学困境和小品遇冷如出一辙。不管如何教这篇课文,教师总免不了梳理故事情节,剖析狼和屠户的形象,总结寓意。
情节梳理不外乎增减这种模式: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狼的形象几乎被蒲松龄定死了——贪婪、狡猾(黠、变诈)。屠户的形象较为复杂,也被作者过于清晰地呈现出来:从怯懦到清醒过来,准备战斗,继而暴起杀狼,最后根除后患,一系列行为可见屠户的勇敢、机智。
作者生怕读者看不明白,在文章最后,直白道出寓意: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人的智慧和力量值得赞美。
综上所述,这堂课难就难在“一目了然”。“起承转合”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师在“承”时如何“埋包袱”,埋下怎样的“包袱”,“合”的时候,抖出来的“包袱”大概会指向“固定好”的内容,有着丰富听课经验的学生还没上课就“门儿清”。对师生来说这堂课如同一只下坠的鸡蛋,无论这只蛋以多么炫目的花式往下掉,结果都是打破在地。
二、“嵌套+建构”,突围《狼》的教学困境
如何突围《狼》的教学?
教师需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打破《狼》的作者带来的局限——既然文本篇幅短小,内容直白,从内部挖掘,很难创新,我们就转向思维,从外部突围,引进活水,将《狼》这个小池子注成一汪深湖。大量扩充后的阅读场里,师生定然能挖掘出新的内容、寓意。
具体如何操作?我想到了“嵌套+建构”策略。
2022年版“新课标”指出,要促进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嵌套+建构”这种通过引入“活水”,来增强语文课堂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策略,往往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头脑风暴和思维盛宴,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变革传统学习方式。
我在“万维中考研究院”举办的新课标落地课——《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讲座中对“嵌套+建构”策略进行了说明:
嵌套,就是在已有内容中加入相关相似的内容,或者将一些内容嵌入、装配到不同的内容中去,组装出新的对象。探究新的对象,相关问题可以被阐述得更完整、充分、深入。
具体嵌套方法:在已有的文本基础上嵌套助读材料,让助读材料去补充文本的不足,彼此形成一个相对更加完善的文字系统。在这个文字系统基础上建构出的内容会更丰富、更完整、更可信。
建构,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建构新东西的过程。
三、嵌套博弈论、易经卦象图可以建构什么
嵌套什么内容往往取决于文本特质。
《狼》最出彩的是它的故事。狼和屠户如同置身一盘生死棋局。狼先出招,紧接着屠户出招,再是狼出招……他们各自根据对方的行为变换对抗策略,以达到取胜的目的,胜者才有机会生存,故事情节紧张、刺激、扣人心弦。读者通过研究狼和屠户之间的斗争行为、斗争性质、斗争方法等感悟故事的主旨,收获为人做事的启示。
这样看来,《狼》的故事正是一场标准的博弈。
博弈是“游戏”(game)意思。这个“游戏”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为了寻求乐趣而进行的一些好玩儿的活动,而是人们在一定规则下所进行的可以分出胜负、输赢的活动,进入博弈的人的目的都是让自己胜出。对这种博弈游戏进行分析、解释的学问就是“博弈论”。一般认定它属于数学,但是,我更愿意称它为研究竞争逻辑和规律的学科。
一个完整的博弈问题,需要包含三个元素:不少于两个的独立参与者()、策略选择( set)和付出()。每个参与者通过付出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每个参与者的付出是否能利益最大化,不完全由自己决定,还取决于另外的参与者。
《狼》中,独立参与博弈的双方是屠户和狼。
狼先出招,它们“缀行甚远”,尾随观察屠户的情况,以寻找恰当的动手时机。初逢对手,狼的谨慎小心不可谓不明智。
应对狼的尾随,屠户“投以骨”,妄想付出骨头满足狼的食欲,以求脱身。哪知“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骨已尽”时,“两狼之并驱如故”。狼的行为可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既得到骨头,又吃掉屠户。
博弈的开始,狼凭借明确的目的性和谨慎稳妥的应对策略明显占据主动——它们“人多势众”,屠户势单力薄,选择“消耗战”这种战术,用威慑和尾随逐渐消耗对方的战斗力,最后战胜敌人。不出意外的话,这场游戏将以狼的胜出告终。
但一般来说,应力求避免打“消耗战”,因为没有以战斗为主的歼灭战,就不能有效、迅速地消灭对手,以占据战略上的绝对优势。“消耗战”只能是对战的辅助手段,却在整个博弈中,被狼当做主要战略战术。这样的失误为狼的博弈带来了巨大隐患。
“骨已尽”,两只狼却“并驱如故”,屠户终于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困境是必须分出胜负的生死博弈,博弈的舞台在荒郊野外,他孤身一人,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必须全力以赴。于是,他调整了策略:“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面对对手拼死一搏的架势,狼的行为随即调整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先避开敌人的锋芒,等到敌人疲惫懈怠的时候,再狠狠打击。我们可以看到,狼和屠户“眈眈相向”了一阵后,一只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来吸引屠户的注意,使其放松警惕,消耗屠户的精力。另一只狼则绕到柴草堆后面打洞,好与“前狼”一起前后夹击屠户,这招非常高明,要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就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构成对日军的前后夹击态势,令日军完全陷入抗战的汪洋大海,分身无暇,最终取得了胜利。
明理而又知进退的狼非常强大,这一回合,狼的策略选择和应对行为堪称惊艳,但是,屠户下一步的应对也让人拍案叫绝。
《孙子兵法》强调“司敌之命”,通俗来讲就是,斗争中,要尽量掌控对手的命运和发展。怎么掌控?关键要争一个“先”字。孙子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先手先行,先入为主,这样就能“致”人而不“致”于人。“致”字是关键,这里是“主导”的意思。屠户下一步的应对策略就在“致”上——他要主导形势,以“司敌之命”!此策略化为行动就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户打了一场令狼意想不到的“闪电战”,以超出前狼反应的速度对它进行闪电般的打击,只用一击就击溃对手。“闪电战”制敌取胜的关键是速度、奇袭、集中。
我们很难说清,狼的前后夹击和屠户的“闪电战”那种更高明。但是,博弈场瞬息万变,没有最好的战略战术,只有最适合的。我认为,狼的心思太重、心机深沉,出招往往求稳,行为调整较慢,选择应对策略时,偏向“消耗战”;屠户非常果敢,出招快、准、狠,选择应对策略时,偏向“闪电战”,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死战。这是屠户最终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博弈还在继续,如果屠户杀了第一只狼就觉得自己大获全胜,可以撒丫子跑路了,那么,等待他的将是第二只狼从背后给予的致命袭击。有太多例子证明,低估对手、除恶未尽是很可怕的,比如,吴王夫差和项羽的悲剧。屠户却并没有低估对手,也不高估自己。他是一位理性的博弈者,在面对复杂情境时,不盲动、不莽撞,而是能够理智、清醒、果断地选择恰当的行为——“转视积薪后”“自后断其股”,去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让自己生存下来)。这场生死博弈最终以屠户的胜利告终。
以上可见,用博弈论的观点去探究《狼》,这个故事的内容更丰富、曲折、刺激,仿佛由一个小池子变成一汪深湖。故事可供挖掘的空间扩大后,狼和屠户的形象将得到丰富的建构,不再局限于贪婪、狡猾、勇敢、机智这几个词。和滚雪球一个道理,建立在阔大的阅读场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基础上的寓意建构必然更加丰富深刻。
用博弈思维去探究《狼》,学生的联想思维、推理能力将得到培养,深度学习自然而然发生在课堂上。
于是,我在《狼》的思辨性创意设计中两次运用“嵌套+建构”策略。
一用“嵌套+建构”:
嵌套《博弈论》《博弈生存》《世界历史中的博弈生存》中的选段作为助读材料,学生结合助读材料分拆屠户和狼相互出招的步骤,分析博弈双方的心理活动、策略选择和行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建构狼和屠户的形象。
接下来畅谈寓意:学生总结狼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失败的教训,举例阐述屠户在博弈中获胜的理由。
课堂上,学生对故事的解读,对形象和寓意的建构,对历史和生活的打通和体悟,精彩绝伦,超乎我的想象!
二用“嵌套+建构”:
学生畅谈屠户的博弈经验时,我抓住教学契机,请学生聚焦“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这处决定屠户胜败的心理变化,嵌套易经卦象图里泰卦和否卦的图解作为助读材料:
请学生结合助读材料,变一个观察角度,换一个思维方向来思考屠户在博弈中获胜的理由。学生很快感悟到,在绝境中,永不放弃希望和理性有多么重要。《狼》的寓意在学生创造性的表达里,得到更丰富的建构。
“嵌套+建构”策略的两次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转向思维”,具有颠覆性地让学生跨出短小的课文、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领域,寻找新的方向去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END ☆
【作者简介】杨晶晶,重庆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重庆市“最美女教师”,九龙坡区“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名师”“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区成绩突出教师”;全国优质课现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一等奖获得者并代表重庆说课;国家级、市级活动中授课、做讲座三十余次;多次获得国家级重庆市级论文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四十余篇有知课堂易经,参编书籍三本;接受《重庆晨报》《华龙网》等媒体专访,教学事迹、理念在新浪网、凤凰资讯网、华龙网等公开报道。致力于思辨型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