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正文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易经的依据是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襄垣 2023-10-23 09:05

襄垣可能是河洛发源地

2006年12月05日07:19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易经的依据是河图洛书。但河图洛书从哪里来的呢?几千年来只有神话传说,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更找不出任何相关的实物依据。

《易经》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正是从“象”的角度,我认为河出图,洛出书是漳河出图,罗山出书,襄垣很可能就是河洛发源地。

地望象

第一,“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上党位于山西中部,襄垣位于上党中部。五千年怎么算?看什么?基本应该从炎帝开始,主要看炎帝时期的文明。而襄垣所在的上党一带有大量炎帝躬耕的传说牞地名中有百谷岭、五谷神岭等牞有炎帝小女儿居住的发鸠山等;这里是远古人类活动的中心。中国的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那些最被人们津津乐道和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黄帝蚩尤之战、夸父追日、尧舜禅让、成汤祷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党或和上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神话传说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宋代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太极天地论》中说:“上党即今潞州……太行山之极高处。平阳晋州蒲阪,山之尽头,尧舜之所都也……”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中国的文化,最初是由黄河上游的北方地区发展出来的。而且,他还更明确说“《易经》的文化,是中国文化上古时代中原文化的发展,是山西、河南这一带的文化”“尧、舜、禹三代文化区域不同,那时在黄河上游的北部”“后来到了周朝的文化,差不多到了黄河以南”———也即河南。我们认为,历史的源头和文明的源头只能是一致的。

河略易经学院_河略易经学院_河略易经学院

第二,这里的地理位置是“天下之中”。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教授认为,尧、舜、禹、夏、商、周等古都,皆围绕上党盆地而旋转。以上党为中心,以百余公里为半径,由西向南向东画一个半圆,尧、舜、禹、夏、商、周等古都恰恰都在这个半圆上,并相去不过百余公里。走出盆缘大山,向西不到100公里,是尧都平阳———广阔的临汾盆地;向西南不到100公里,是舜都蒲坂与禹都安邑———平坦的运城盆地;向南不到100公里,是夏后氏所都之阳城与周之东都洛阳;向东不到100公里,是殷都安阳。可见,这里正是司马迁所说的“天下之中”。

第三,这里气候温润牞居住安全,最适宜产生文明。中国近代地理学与气候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曾在题为《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中指出:“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邻近野蛮民族侵入,则一线希望即被熄灭。所以世界古代文化的摇篮统在和邻国隔绝的地方。”上党盆地像一个“鸟巢”:东边太行山,作为中国陆地地形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南北纵贯于河北与山西间,成为一道割断山地与平原联系的天然屏障。南是中条山,东西横亘数百里,东与太行主脉相接。西边太岳山,太岳山脉北端在榆社、左权一带与太行相连,向南与中条山相接。三条山脉交汇,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封闭型盆地。

第四,河图洛书出自于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治水,漳河是一期工程。《明·潞洲志》载:潞洲东南去城十里许,有镇曰壶林,居民聚处数十家,中有大禹庙。世传禹治水所经,后人因而庙祀之。按《禹贡》:“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以上地方,属古冀洲,皆今山西之地,而漳河水流经襄垣全境,是山西境内惟一一条叫漳河的河流。则知世所传,云虽无徵,概可信矣。”

地形象

襄垣的地形是一个典型的五行八卦图。从襄垣地图看襄垣地形,恰似一只龟,南罗山又是一只小龟。

襄垣四面环山,中间有一座土山———南罗山。站在南罗山山尖上,始建于北魏年间的原兴福寺观象台遗址处,可见襄垣境内四周是一个圆,而腹部———中心,漳河水蜿蜒曲折,河水经行处,是一条反S型曲线,把这个大轮廓画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太极图,也是太极两仪图。

还是在南罗山,面朝太阳抬起头来:前方,头上,南,骄阳似火;后方,脚下,北,流水潺潺,有了前后,再加上左右,并把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的五行加进去,左边,东方,石头山绵延起伏,山上林木葱茏,像一条龙在起舞,青龙,属木:右边,西方,地形又是一个又一个的土山,虎视眈眈,白虎,属金(随后人们把这里起名为虎亭);中间是人们耕种农事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河图,五行四象图。

四正之后,把四隅也就加进去了。还是在南罗山,面朝南方,抬起头来,头上、面前看到的是天,为乾;身后、脚下,漳河流淌,又有大片土地,当然是坤,为地;(按古人的象形文字,坤从水,这个字一直到汉代的石碑中依然大量沿用);左边,东方,是升起太阳的地方,大火,离为火;右边,西方,是河水流入的地方,坎为水;西北方向,襄垣境内距南罗山15公里处有一昆仑山,面积约百余平方公里,海拔1180米牞主峰朝南罗山而来,插入漳河水中,艮为山;东南方向现在叫淤泥河远古可能是一片沼泽地,而且,从上面山势看,两峰对峙,形成一个缺口,兑为泽,所以也兑上缺:东北角,是仙堂山一带,有九龙洞,古人认为响雷闪电由龙管着,当然为震。而西南方地貌酷似一大鸟,地名凤凰岭,清风徐来,为“凤”,意同“风”,巽为风。这就是《易经》说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牷在天成象,在地成新变化见”“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博,水火不相射”。把这八方的基本特点明确标记,这就是九宫八卦图,即:伏羲先天八卦图。

地名象

说起“襄垣”,人们常常有一种望文生义的传统解释:“以赵襄子所筑,故名襄垣。”此说始见于唐《元和郡县志》,千余年来,历代地理志书都纷纷转引,奉为定论。但是河略易经学院,随着近代古文字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文物不断出土,这种解释已经被否定了。

在殷墟卜辞的研究中,专家们曾发现过一个难以辨识的字形,从卜辞内容分析,这个字代表一个方国名,而且与分布在山西南部的昌方、唐、长等方国接触频繁,故推断其地望应在山西南部。另外,这个字在卜辞中还作动词用,它和“伐”“挞”等字一样,常用于记载征战的行为。这是个什么字呢?这个字虽然让那些专家学者们颇费了一番猜详,但最终还是认定,这就是襄垣的“襄”字,是“襄”的省文,所以,在编写《山西通志》时,他们已经把这一解读载入《金石略》中。而且,经推断其地理位置也是今襄垣县一带。

更重要的是,近年,在襄垣县境内,已经出土了一批远古人类的遗迹,经国内外专家确认,这里是旧石器、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甚至有专家学者考察后认为,这里可能是东方古人类文化的缩影。

以上可以说明:在赵襄子之前,这一带就有人居住,就有地名,地名中就有“襄”字。那么,因襄子而有襄垣吗?错!恐怕是因襄垣而有襄子。

那么,襄垣为什么叫襄垣呢?在暂时没有其它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借助在汉字造型方面最具权威的《说文解字》来做一个粗浅的认识。

襄,小篆,《说文解字》解释:从衣从耕。汉令:“解衣而耕谓之襄”,周书谥法云:“辟地有德曰襄”。而对于大篆,最权威的《说文解字》竟然说:不能得其形声会意所在。不能得,是不知道吗?那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字形做一些猜测呢?上面的中间是一个古字,两边是耕地的工具———犁,下面是衣服的衣字,或标明地理位置的中字,或杀戮砍伐的伐字。那么,因形会意,这里就是最古老的最早实现耕地和穿衣的地方啊!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河图洛书,不就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吗?华夏文明从哪里开始?就从耕种土地开始(结束了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就从穿衣吃饭开始(结束了与兽为伍懂得了羞耻)!

再说“垣”字。垣,古作“亘”,其含义为河流回转。《说文解字》说,求回也,其字形从二从回。那么,回是何意呢?还是看《说文解字》的解释:回,转也,天体在外左旋,日月五星在内右旋。联系襄垣境内由南罗山看到的天文地理状况,每天太阳从东到西,河流从西到东,上下二横像天地之间,中间像盆地之中一条河流环转,这不就是天地之间的那幅启发了国人智慧形成了华夏文明的阴阳图吗?由此来看,垣,也是襄垣境内最简单又最概括的天象地形图。

据此,把“襄”“垣”两个字连接在一起,不难想象,这不就是古人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作出的最经典也最准确的概括和描述吗?

正是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很有可能是漳河出图,罗山出书。“洛”与“罗”同音,一字之差,懵了人们几千年。这里还有两条重要旁证:

(一)、洛出书。书是什么?是文字的集合。相传文字为仓颉所造。襄垣县南罗山脚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有一个大型庙会,叫祝寿会,惊动周围五个省,是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和陕西。给谁祝寿要造这么大声势?无文字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象这不是一般人。经查:仓颉恰恰是这一天生日。

(二)、河图洛书在我国很长一段历史中是空白。有文字记载,但具体样式没有人知道。直到北宋年间,始由陈抟传出。但他从哪里得到这些图,他没有说,成为我国史学和易学界的一个谜。不过,有资料记载,他师从麻衣大师,即《麻衣神相》的鼻祖。那么麻衣大师是谁呢?其他地方很少有他的资料,但襄垣保存的古石碑和清乾隆年间的《襄垣县志》中有介绍,(可惜找不到襄垣更早的县志)他亦道亦僧,从五台山出家,后云游至襄垣,在他主持下,在襄垣重修宝封寺,并任主持多年。现在,在宝封寺附近,麻衣大师修持并著书立说的麻衣洞犹存。

千百年来,人们把河图洛书的由来说的玄之又玄,为此,我们也听到过太多太多的传说。其实,最可信的是《易》本身的记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实就是一个地理地形图。“卦者,挂也”,四面八方,清清楚楚,不就在眼前明摆着吗?

就几个圈圈点点?是的。真理都是朴素的。最浅显的往往就是最精深的,最简单的也往往才是最丰富的。

当我们现在这样说这件事情时,似乎简单,而古人能形成这样的认识,并到创造性地用图像把它固定下来,无疑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代表河洛文化的系列图是古人类大量而长期观天察地的结果。在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力无法抵御,地质地貌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不可能形成,游牧时期也不可能形成。因为居无定所,到处迁徙流动,今天的南,也许是明天的北:今天的前,也许是明天的后。没有方向,是谓无极。只有定居以后,定居点就是参照系,就是太极,这才有前后左右,才有高低上下等对立的两个方面,“是故无极生太极”“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人对真理的认识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丰富的过程。

很多的研究者都指出,伏羲和大禹也许本来就不是表示一个人,而是表示一个时代一群人在一个地方的社会实践,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好些在全国范围甚至在所有事情的所有方面都适应的东西河略易经学院,却肯定首先是在小范围总结出来的。也许这些图一开始只是地区性的,是局部范围使用的,而后应用的区域和方面却逐步扩展了。大禹治水的成功,使河图洛书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也使河图洛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所以,这里很可能产生了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但远不是旭日东升。

范富 李月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